質量道德

質量道德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概括地說,質量道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部門、服務部門在具體經濟行為或行政行為過程中,所實際形成的與產品質址、服務質址和工作質量等相關的道德要求。 提出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的口號。我們國家也制定並頒布了《產品質量法》,組織開展了“質量萬里行”等活動,為質量道德的樹立和增強提供法律依據和輿論支撐。如今,在經營者普遍建立起以質量求生存圖發展的意識的同時,消費者對質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大趨勢正有力地推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走向完善。

基本介紹

載體,核心,形成機制,

載體

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是質量道德的載體。
就是說,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質量及相關道德意識,主要是通過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表現出來的。而提高質量道德水平就是要從根本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強化質量意識,以實現優秀的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
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是相輔相成的。服務質量是產品質量的延伸,只有良好的服務質量才能保證產品質量的最終實現,否則,就會破壞產品質量。如運輸過程中的野蠻裝卸就會嚴重損害原有的產品質量。同樣,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產品,那么再熱情的服務也不能真正滿足顧客與社會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產品質量現狀相當令人擔憂,我國的服務質量也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嚴重的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問題,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敗壞著社會風氣。

核心

質量道德的核心內容一是守信,二是忠於職守。
社會分工愈細,交換愈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交錯糾葛,守信也就愈加重要。以工廠生產為例,任何一種原材料和外購件質量達不到契約規定的要求,就會影響產品的製造和質量。這種產品投放市場,影響更為廣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至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社會為了在一切情況下都有效地運轉,就要求每一個人對自己職務的忠實和維護,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包括質量職責。生產工人不忠於自己的質量職責,找“竅門”、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要混過檢驗是很容易的。缺少道德因素的制約,質量是難以想像的。

形成機制

所謂質量道德,就是社會的、外界的關於質量的要求,通過人的自我內化轉為一種超我意識。所謂內化,就是其它超我意識的幫助,將社會的、外界的要求轉化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並且在社會的、外界的要求暫時不存在的時候,這種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依然繼續起著控制自己行為的作用。這兒所說的其它超我意識,主要的就是一般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也就是說,只有內外結合,質量道德才能較快地或較容易地形成。
1.外界的質量要求對質量道德形成的作用  一般說來,社會的、外界的質量要求越強烈、越直接,也就越能內化為質量道德。對員工來說,社會的、外界的質量要求,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的質量教育,其次是企業的質量風氣
關於質量教育,人們已經說過不少,此處不再贅述,且著重說說質量風氣。
所謂質量風氣,是員工所處群體的質量意識和質量行為的表現形態,包括群體的質量意識、群體的質量道德水平、群體的質量輿論動向、群體的質量作風以及質量氣氛。群體質量風氣形成的群體心理態勢,對群體成員、其他群體以及整個組織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往往能夠迫使群體所有成員按照相應的質量要求去控制自己的質量行為。這種作用典型地反映在群體質量輿論方面。群體質量輿論是群體中占優勢的對產品質量和質量工作的言論或意見,是群體質量意識和群體質量情感的言論表現形式,卻又有其獨立性。在群體質量風氣中,質量輿論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質量輿論實質上對某種有關質量的事實和行為以議論、褒貶、獎懲等形式進行評價,或肯定或否定,從而引起群體成員情緒上的體驗和思想上的考慮,促使他們調整自己的質量行為,以達到質量輿論所允許的水平。
輿論有自覺性的也有自發性的。企業為了某一質量目的,通過質量教育、質量宣傳、質量獎懲等手段,使整個企業形成濃郁的質量風氣,從前產生較強的質量輿論。這種輿論應當成為輿論的主體。質量管理部門要抓好這種輿論的建設,促使輿論主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要注意自發性的質量輿論。自發的輿論是通過信息溝通,群體成員彼此相互作用,最後匯集成的一種民眾性的意見,反映了群體的質量道德行為規範。自發的質量輿論對成員往往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約束著他們的行為,其影響力往往更大。積極健康的質量輿論往往能迫使個別員工改變錯誤的質量態度,糾正不良的質量行為。消極不健康的質量輿論對質量先進者形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很可能給他們造成心靈上的創傷。應當抵制不健康的質量輿論,其辦法就是製造正確健康的質量輿論,扶正壓邪。
群體質量風氣能夠形成一股催人行動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和權威與領導的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確規定、強制改變個體的行為,而是因為群體內多數成員的一致意見,影響了個體的行為反應。這種壓力雖然不具有強制的性質,卻使個體在心理上很難違抗,其改變個體行為的效果,往往比強制命令還來得大。
從眾的性質如何,主要還要看群體風氣的性質。因此,要使員工的從眾行為朝有利於質量的方向發展,首要的是要培養積極的群體質量風氣,特別是健康的質量輿論。質量風氣的作用主要是形成群體壓力,迫使群體內的成員採取從眾行為。因此,企業除了加強質量教育外,要引導班組、車間以至整個企業形成良好的質量風氣。
2.內在的超我因素對質量道德形成的作用  質量道德是一般道德的組成部分,沒有一般道德,即使有很強的外界的質量要求,也難以形成質量道德。或者說,沒有一般道德也就沒有質量道德。此其一。其二,外界的質量要求不僅要通過一般道德進行轉化才能變成質量道德,而且還要通過超我(思想)中質量理念的“審核”,才能轉化為質量道德。所謂“審核”,就是用自己的質量理念去核對外界的質量要求,當外界的質量要求與自己的質量理念相符合時就容易轉化為質量道德;當其不符合自己的質量理念時就可能或明或暗加以拒絕,即使迫不得以必須按外界的質量要求去做,也很難將其轉化為能持久起作用的自我約束機制即質量道德。
(1)道德因素。道德不是天生的,但從孩的時候開始,人就不斷接受父母的、他人的和社會的教育,包括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形成相應的道德觀念。質量道德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而職業道德是在人從事相應的職業或者說是在工作後、在進入生產領域後才產生才需要的,因而也就大大晚於一般道德的形成。這樣一般道德就成為質量道德形成的基礎或前提。例如一般道德要求我們不能損人利己,而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就可能造成損人利己的結果,不損人利己的一般道德要求與質量要求就合拍了,質量必須達到規定要求這樣的外界要求,通過一般道德的“認可”並加強,就可能變成質量道德。顯然,如果不能損人利己的一般道德觀念在我們頭腦中很牢固、很強烈,就越容易把質量必須達到規定要求的外界要求轉化為質量道德。因此,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考察其道德水平,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提升員工的道德水平,對於質量道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是很必要的。
(2)質量理念因素。員工進入企業之前已經接觸到產品,甚至已經對生產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就有了相應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理念。雖然這時其質量意識和質量理念還是樸素的、朦朧的、簡單的,但對企業的、顧客的質量要求卻已經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能夠對外界的質量要求進行“過濾”處理,吸收其符合自己質量意識和質量理念的部分,轉化為自己的質量道德。當然,反過來說,企業的、顧客的質量要求也可以增強員工的質量意識,改進其質量理念,從而進一步促使其質量道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質量理念、質量意識和質量道德是相互促進的。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質量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質量道德;有怎樣的質量意識,就會有怎樣的質量道德。質量理念決定質量道德的方向,質量意識決定質量道德的強弱。它們共同組成了員工的質量精神。
質量道德不僅表現在員工個體上,也表現在整個企業的質量行為中。企業的質量行為同樣有一個是否遵守質量道德的問題,這不僅是指其員工,也是指其組織行為。不過任何組織行為都要落腳到具體的人頭上,一般是落腳到其管理者,特別是其最高管理者身上。因此,我們關於質量道德的闡述,同樣適用於企業,適用於企業內部的組織,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的管理者。總之,質量道德建設是企業質量精神建設的落腳點,需要企業從多個方面來促進,從而使企業的質量精神落實到質量道德上,使其起到控制質量行為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