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士毅

賈士毅

賈士毅(1887年—1965年),字果伯,號荊齋。江蘇宜興人,民國時期教授、會計學家、財政學家、國民政府財政部常務次長,江蘇省國民政府代理主席。青年時東渡日本明治大學求學,獲政治學士學位。期間,清朝政府曾授予其”法政科舉人“頭銜。歸國後在民國政府擔任要職,並熱衷於教育事業,擔任民國多所大學課任教授,促進民國財政學發展。

賈士毅所著《民國財政史》、《民國續財政史》二書,均以準諸現制參用學理為主。對晚清以來及民國時期1912年至1931年間,國家及地方財政各項政策及其利弊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詳細的闡述。兩書問世後,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被學界奉為研究民國財政的開山之作。

1949年,賈士毅移居台灣,繼續效力於金融事務,被聘為台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逢甲學院董事和交通銀行監察人等職.1965年7月9日,於台北市逝世,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賈士毅
  • 外文名:Chia Shih-i 
  • 別名:果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出生日期:公元1887年1月27日
  • 逝世日期:公元1965年7月9日
  • 職業:教授、會計學家、財政學家、政府官員
  • 畢業院校:明治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民國財政部常務次長
    民國財政經濟權威人士
    編《民國財政史》、《民國財政續史》
  • 代表作品:《民國財政史》、《民國財政續史》、《關稅與國權》
人物生平,求學時光,開創新政,外爭國權,洋灑巨著,為民革弊,晚年時光,主要成就,制定民國新政,參與華府會議,編制財政著作,奪回關稅自主,廢釐改稅利民,人物評價,著作,兩部財史,關稅國權,史籍記載,後世紀念,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求學時光

1887年,賈士毅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萬石小塘村(現宜興市萬石村)。6 歲在村上私塾讀書,賈母為使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曾先後將賈士毅送到和橋、宜興等多個有名的私塾讀書,還延請名師到家中為孩子上課。賈母在處理家中紛繁複雜事務後,經常要親自檢查督促孩子們的學習。
1894年,賈士毅進入宜興周鐵竺西學堂讀書。此時,竺西學堂的課程除了國文、地理、歷史之處,還開設英文、算術、音樂和美術等課程。賈士毅在這裡接觸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論》及梁啓超的《新民說》等大量書籍,知識面迅速擴大。
1906年春,賈士毅報考無錫初級師範,列第九名。賈士毅學習十分勤奮,1907 年,得到校長蔡松如賞識,推薦他到上海政法講習所學習。當時的上海政法講習所匯聚了張謇、雷繼奮、楊翼之等國內學術界名望很高的一批老師。賈士毅認真學習,成績突出,暑期考試各科都滿分,得了同級第一名。這年8月,賈士毅投考南京的兩江師範學堂,被錄取。後來聽到錄取新生年內並不開課,賈士毅在南京滯留了一個半月,返回上海政法講習所學習,畢業考試仍列第一,但因缺課近兩個月,被改列第二。
青年時的賈士毅青年時的賈士毅
當時學校規定,畢業考試前五名的學生可由原籍縣用公費送到日本留學。1908 年春,21 歲的賈士毅登上了赴東瀛的海輪。賈士毅到日本東京後,入神樂坂法政大學攻讀政治學,在這所大學一直學習到1910 年7月。9月轉入東京明治大學政治本科,1911 年夏畢業,獲政學學士學位。賈士毅在日本留學期間,各種旅日政治勢力的骨幹分子在日本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賈士毅初步接觸到以推翻清王朝為目的的民主主義思潮,同時也接觸到以康有為為主的改良主義思潮、無政府主義思潮等政治思潮,初步認識到中國政壇的複雜性。

開創新政

1911 年夏,賈士毅遵照母親的意願,乘船回國。8 月到北京,應學部考試,名列前茅,被朝廷授為法科“舉人”。隨後南下,回到家鄉與母親、弟弟團聚。不久之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反動統治,賈士毅感到十分興奮。不久即去上海,應約成為社評員,又應蘇州法政專科學校之邀,兼任講師,主講財政經濟。1912年初,賈士毅兼任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民政司職員。由於賈士毅能力突出,受時任民國北京政府財政總長熊希齡的器重,被調充任財政討論會會員(財政政策研究員)。不久調賈士毅任財政法規及預決算等重大文書的編纂,不久升任編纂主任。
民國初期,國家財政、稅收問題重重。賈士毅決心改革財政制度。1913 年2 月,賈士毅擔任財政部會計司長,首創財政預算制度,經過不懈努力,編制民國預案40 余冊,受到各方面的讚譽。為推進財政稅製革新,賈士毅深入調查,不斷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當年8 月,賈士毅又兼任庫藏司長,身兼兩職,事務紛繁,任上,他創立預算法則,風紀為之一清。與此同時,賈士毅關心國家稅法、地方稅法的落實情況,積極向上級建言,促使民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制度逐步建立或完善。1914 年,賈士毅調任財政部任參事之職,但很快又兼賦稅司長職務。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政局動盪,但賈士毅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歷任財政總長所倚重,並在當時中國財政經濟的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協調解決突出的財政、稅務、金融等矛盾與問題。

外爭國權

賈士毅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任職至1920 年,當年9 月調任鎮江江海關的監督兼交涉員。1921 年又作為專門委員會委員出席了華盛頓會議。賈士毅在中國代表團擔任財政方面的談判工作,他擬定了“關稅自主,外僑納稅平等和庚子賠款退還”三案,但會上討論的只有關稅一案,但仍挽回一些中國財政在國際上失去的權益。1927 年至1932 年間,賈士毅參與完成了民國財政史上的兩件大事,即“關稅自主”和“裁撤厘金”的工作。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首先採取主動的關稅自主方針,設立關稅委員會,賈士毅兼任賦稅司長,負責制定了一系列關稅自主的條例,並與眾多國家交涉談判,一直延至1930 年,最後與日本談判成功,簽訂了協定,中國關稅自主才算完成。

洋灑巨著

從事財政工作多年以後,賈士毅深刻洞悉舊財政制度中的各種弊病,加之平日十分注重收集整理財政方面的資料,曾系統收集、研究晚清王朝到民國初期的各種財政方面的史料,於是賈士毅把在各高校講授的《民國財政史》的講稿作為藍本,匯總分析後編成《民國財政史》一書,1800 多頁。此書由梁任公(啟超)作序,一經出版,在當時的財政經融界引起轟動。後來日本同文社譯成日文版,在日本廣為流傳,歐美圖書館也收藏這本書。由於1928 年的重印本未能包括後來的財政變化,賈士毅決心對此書加以補充續寫。至到1934 年,商務印書館陸續出齊《民國財政史》,內容更加豐富,堪稱民國以來財政金融方面的一部巨著。賈士毅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編此巨著,其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1924年,“關稅自主”成為朝野熱議的“國權問題”,賈士毅大量發表文章,介紹中國關稅的歷史和現狀,關稅自主的措施和方略,與此同時,著手編訂《關稅與國權》一書。這本書成為後來關稅談判中最重要的參考書,在民國時期財政稅務界引起轟動與熱評。

為民革弊

1927 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賈士毅被邀擔任財政部賦稅司長兼鹽務處長。賈士毅受命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創訂了一整套財政法規。當時中央和地方財力都十分緊張,而許多省分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就是不斷向老百姓徵收賦稅,或開徵新的稅種,或提前收取賦稅,亂象一片,百姓苦不堪言。為此,賈士毅主張裁撤厘金,改徵特種消費稅,裁厘加稅。與此同時,賈士毅主張開徵所得稅和遺產稅。1932 年8 月,蔣介石在武漢延請各方面專家,研究國是,以推行新政。賈士毅被邀在漢口作財稅政策專題演講,提出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基本狀況和革新方略。
賈士毅晚年留影賈士毅晚年留影

晚年時光

抗日戰爭期間,他努力籌措經費,支持抗日戰爭。抗日戰爭勝利後,賈士毅擔任鄂、湘、贛財政金融特派員,主持接收三省日偽財務金融機構和財產等工作。接收工作持續一年多結束,之後東行上海,1947 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此後,賈士毅擔任一些虛職。1949 年賈士毅前往台灣,主要從事財政金融的研究工作。1965 年,因突發腦溢血,病逝於台灣。

主要成就

制定民國新政

民國初期,國家財政、稅收因襲清朝舊例,弊端百出,亟需改革。賈士毅此時已著手研究國家稅、地方稅法和國家地方行政費用兩項法案。1913 年2 月,賈士毅擔任財政部會計司長,首創財政預算制度,3 個月內與同仁日夜奮鬥,編制民國預案40 余冊,受到各方面的讚譽。為推進財政稅製革新,賈士毅一方面蒐集國家財政方面的各種資料,深入研究,同時還加強對省級財政情況的調查和研究。1913 年,他與單束笙對江蘇省財政情況視察後,合編了《江蘇財政調查報告》(二冊),呈財政部。當年8 月,賈士毅又兼任庫藏司長,身兼兩職,事務紛繁,賈士毅駕重若輕,創立預算的法則,規定負責收、撥款的機關必須按預算分月收撥清楚,收入民國財政稅務實踐和研究與支出均有定規,風紀為之一清。與此同時,賈士毅最關心國家稅法、地方稅法的落實情況,以及國家預決算與地方預決算合理調整等法案的執行情況,常以翔實的數據和充分的理由向總長及至政府建言,促使民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制度逐步建立或完善。

參與華府會議

1921 年賈士毅作為專門委員會委員出席了華盛頓會議。此次會議由當時美國總統出面邀請,名義是討論限制軍備和協商遠東問題,目標是要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西太平洋各國勢力均衡的新局面。賈士毅在中國代表團擔任財政方面的談判工作,他擬定了“關稅自主,外僑納稅平等和庚子賠款退還”三案,但會上討論的只有關稅一案,挽回一些中國財政在國際上失去的權益。民國期間,中國的關稅從來沒有自主過。但上自政府的外交和財政官員,下至社會先進知識分子,對世界各國的關稅制度或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上世紀20 年代初,賈士毅以國定稅制委員會委員的身份積極撰文,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關稅即國權”,關稅制定“應該是國家的特權”。他首先認為中國近代“商戰不克,雖其致病之源本非一端,而關稅制度之不良,實為眾病之源”。他認為,關稅不良應從“本”和“標”兩個方面去治理。他的“治本之策”是“要求疇措所締結不平等之商約,悉行廢止,而謀全部關稅之革新”,“照東西關稅通例議定全部新章。兼用國家關稅及協定關稅兩種,而協定關稅並采互惠主義,蘄達保商惠民之旨”。而“治標之策”,則分為兩種情況。對於中國有約的國家繼續按約訂稅,對無約國則自行訂稅。在他看來,“治本之策”是“修正關稅之準繩”,“取鑒乎保護關稅之通例,以冀政策之貫徹”,而治標之策”只是“整理關稅之初步”,援行於歷來各項之成案,以求貿易之便利”。賈士毅系統地提出關稅改革方略,切盼著關稅自主能夠早點實現。
賈士毅先生手札賈士毅先生手札

編制財政著作

賈士毅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供職期間,深刻洞悉舊財政制度中的各種弊病。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即在報紙上發表財政方面專論,併到大學去講課。在財政部任職之後,仍到大學兼課,意在培養中國財政金融方面的人才。賈士毅平時十分注重收集整理財政方面的資料,曾系統收集、研究晚清王朝到民國初期的各種財政方面的史料。早在民國初年,他認為“為配合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必須“專就中國今昔的財政,用新思想和新體例來貫通它,品評得失編成有系統的著作”。這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程。賈士毅把在各高校講授的《民國財政史》的講稿作為藍本,日夜積聚充實,並對史料的來龍去脈,事實演變的經過,逐項加以比照、考證,並作分類編纂。全書分為《總論》、《歲入》、《歲出》、《會計》、《公債》、《泉幣》六編,採取“制度為經”,“因素為緯”的方法。對資料取捨採取“略於往昔,詳於近今”,三易其稿,終於付印,洋洋巨著,1800 多頁。清代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後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看到手稿後,大為佩服。此書由梁任公(啟超)作序,《序》中稱:“往余曾以國民宜求財政常識,著論以告當世,良欲使上自執政,下逮氓庶,莫不深諳財政綱要,以為整頓財務計畫之信券。今得賈君是篇讀之,所謂人人應備之財政常識,一開卷而盡羅於目,豈僅國政穩受其益,仰社會貫利賴焉。”《民國財政史》一出版,在當時的財政經融界引起轟動,各大學都以此書作課本或參考書,財政金融界也紛紛購書閱讀。出版不久,書即告馨。後來日本同文社將此書譯成日文版,在日本廣為流傳,歐美圖書館也收藏這本書。由於重印本未能包括後來的財政變化,賈士毅決心對此書加以補充續寫。之後,商務印書館陸續出齊《民國財政史》(共7 冊)3100 頁,內容更加豐富,堪稱民國以來財政金融方面的一部巨著。
民國期間,“關稅自主”成為朝野熱議的“國權問題”,賈士毅大量發表文章,介紹中國關稅的歷史和現狀,關稅自主的措施和方略,與此同時,著手編訂《關稅與國權》一書。《關稅與國權》,全書30 余萬字。前半部分主要寫“喪失關稅主權的沿革”,分六個時期來記;後半部分寫“收回關稅主權的方略”,分五個章節來寫。此書由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這本書成為後來關稅談判中最重要的參考書,在民國時期財政稅務界引起轟動與熱評。

奪回關稅自主

賈士毅參與完成了民國財政史上的兩件大事,即“關稅自主”和“裁撤厘金”的工作。清王朝中後期至民國中期,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帝國主義列強控制了中國的關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民國時期,朝野有識之士曾多次呼籲要求實行關稅自主,但終因國家積弱,列強反對而未果。此後,南京國民政府首先採取主動的關稅自主方針,設立關稅委員會,賈士毅兼任賦稅司長,對關稅業務輕車熟路,負責制定了一系列關稅自主的條例,並與眾多國家交涉談判,最後與日本談判成功,簽訂了協定,中國關稅自主才算完成。

廢釐改稅利民

賈士毅主張裁撤厘金,改徵特種消費稅,裁厘加稅的目的,他認為基於國家財政與國民經濟兼顧。他說:“今欲革新稅制,當從國家財政、國民經濟兩方面著眼,兼籌並顧,斯符裕課恤商之本旨矣”。他先從性質上將厘金與特種消費稅進行區別:“前者凡百貨皆課稅,限制貨物之流通,後者僅就特種之貨物課稅,收稅手續較為簡捷;前者課稅之貨物多,而收入反少,後者課稅之貨物雖少,而收入反增。此判若涇渭者也。吾國今日為排除障礙、發展商業者計,為廓清弊竇、維持人民道德計,為平均擔負、調劑貧富階級計,為適應潮流、準備關稅自主計,統應將留難需索、營私舞弊、向為中外商民所詬病之厘金及類似厘金之稅捐,毅然決然立時裁撤”。
對於裁厘後的抵補辦法,他主張開徵特種消費稅:“為抵補厘金計,為刷新稅法計,宜將條約上所規定之產、銷、廠三稅各目一律取消,而另行訂定特種消費稅辦法。凡課貨物不必拘貨物產銷之地點,亦不必限於貨物製造之場所,惟以貨物性質是否合於消費稅條件為斷。”
對於進口貨物,他主張“應仿照列邦通例,於進口稅外,遇有本國課稅擔同之物品,仍課以消費稅。在外商,稅則仍得其平;在吾國,商情亦免有軒輊。且於國產貨物尤藉此保障,以資維護,不致有喧賓奪主之慮”。對於出口土貨,他認為“吾國既未能即時廢止出口稅則,為產業及財政上著想,此項貨物在內地似不宜一律徵收消費稅,亟應分別輕重酌予減免,以期與保護政策相符”。
賈士毅手跡賈士毅手跡
賈士毅主張開徵所得稅和遺產稅,因其符合平均、普遍原則,“取於貧者多,而取於富者反寡,是為違反均平之原則。對於特定之物而課稅,或對於特定之人而課稅,未能使一般民眾各盡納稅之義務,是為違反普遍之原則。必如何而能均平、普遍,則所得稅、遺產稅而已”。
對於所得稅,他認為可以便民:“稅源純取諸資本階級及享有收益之利者,調節貧富,酌劑盈虛,可由此將紛擾之復稅制改為一之單稅制,且他稅征於事前,而所得稅則於事後徵收,便民者一。他稅不問貨物暢銷與否,獲利與否,概須納稅,而所得稅必候獲有盈餘,方按率徵收,便民二者。富商大賈資本充裕,收入豐亨,則稅率遞增,細民設肆貿利,其資本不及。二萬元者,雖獲利,亦不課稅,便民三者”。
對於遺產稅,他也看作勢在必行,“至遺產之傳襲,原本於宗法社會,傳者既一系相承,襲者更不勞而獲。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飽食暖衣,逸居無教,有損於國,無益於家。於此而徵收遺產稅,視所遺產額之多寡,並受遺產者之遠近親疏而定其稅率,亦孰得而議其苛”。遺產稅的稅率也和所得稅一樣,“依累進法徵收,確有調和社會經濟之可能性。故東西列強早公認為世界最良好之稅,以其均平而不偏,普遍而不隘。我國果仿而行之,適合先總理節制資本之精義,微特裨益財政已也。”

人物評價

湯虎君評價,賈士毅供職於民國財政稅務領域,以清廉操守、務實的作風,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工作經驗而揚名於民國財政界。他對民國時期的財政金融體系的改革、理論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許多重要觀點,諸如“關稅即國權”、“函養稅源,扶助民族之工商業”、“國家與地方分稅之法”等,至今仍未過時。他的許多重要著作,如《民國財政史》、《國債與金融》、《關稅與國權》等,仍為國內及國外一些國家的財經類大學的教財或重要參考書籍。賈士毅還是一位平和、厚道的官員,對家鄉十分關心,小至鄉里修橋鋪路,寒門學子求學、求職,只要有求於他,他總是樂於幫助;大至創辦宜興學校、醫院,修復家鄉文物古蹟等,總是慷慨解囊。
楊時展教授曾對賈士毅作出了如下評價:“在蔡錫勇和謝霖先生之後,以賈士毅等先輩的著作為代表對,中國會計學術有重大啟蒙作用、重大先行意義、作出了重大貢獻乃至飲譽世界。”
《無錫日報》評,從學術上,賈士毅的財政思想具備以民為本、實踐性強的顯著特點,但在理論上稍顯薄弱,削弱了其學術上的價值。總體上講,賈士毅的財政思想基本符合民國國情和社會需要的,也是符合財政建設客觀規律的,是民國財政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作

賈士毅為重要的民國財政史家,著作《民國財政史》、《民國財政經濟問題今昔觀》、《國稅與國權》、《債與銀行》等為民國財政史的重要著作,保留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是民國財政經濟權威人士。

兩部財史

第一部著作《民國財政史》共6編1800多頁。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包括總論和歲入,下冊包括歲出公債、會計、泉幣和附錄;或按編及附錄分為7冊,詳細地敘寫了民國時期1912年(民國元年)至1916年(民國五年)間的財政史實。第二部著作《民國續財政史》共7編3100多頁,規模遠勝過第1部書,堪稱巨著。全書共分為總論、歲入、歲出、公債、會計、泉幣和地方財政,每編為1冊;《民國續財政史》,對晚清以來及民國時期1912年至1931年間,國家及地方財政之劃分、稅賦、財政費、實業公債、預算決算、銀行等具有現代財政與會計內容,以及國家財政的基礎概況,財政與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關係,財政制度的利弊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詳細的闡述。兩書問世後,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被學界奉為研究民國財政的開山之作。
民國財政史民國財政史
兩部著作均對民國時期的會計問題進行了較詳細地記載與討論。其中《民國財政史》的第5編會計,包括會計之概要、年度預算、收支、金庫、決算、特別會計、收支書類和官廳簿記等9章;《民國續財政史》第5編會計,與前書的章節體系基本相同,即包括會計概論、會計法規、預算、收支、交代、金庫、決算和官廳簿記等8章。

關稅國權

北洋政府時期,國家關稅制度因襲清王朝中期後的舊制,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繼續在實施,侵害了中國主權,嚴重影響國家財政稅收。賈士毅早就留心這一積弊,並留心蒐集相關資料,建議當局調整關稅政策,雖有局部改正,絕大部分因列強壓制,時機不成熟及國內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定而無暇顧及等多種原因,當時中國的關稅始終不能自主。1921 年賈士毅作為政府代表,參加華盛頓會議,專門就“關稅自主”一案提出與會國討論,亦只是獲得逐步利益。1924年,“關稅自主”成為朝野熱議的“國權問題”,賈士毅大量發表文章,介紹中國關稅的歷史和現狀,關稅自主的措施和方略,與此同時,著手編訂《關稅與國權》一書。
《關稅與國權補遺》《關稅與國權補遺》
《關稅與國權》,全書30 余萬字。前半部分主要寫“喪失關稅主權的沿革”,分六個時期來記;後半部分寫“收回關稅主權的方略”,分五個章節來寫。1924 年11 月9 日,政府召開關稅特別會議,賈士毅草擬了關稅自主大綱,列舉中國蒙受種種不平等條約壓迫,根據國際通行的慣例提出修正的要求和辦法。與會各國代表不得不承認“大綱” 中主張的“正當性”,但此“正當性”的大綱當時並沒實施。直至民國十九年(1930),才算基本“自主”,這是後話。“大綱”的主要材料出自《關稅與國權》,1927 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這本書成為後來關稅談判中最重要的參考書,在民國時期財政稅務界引起轟動與熱評。此書出版後,賈士毅繼續蒐集積累資料,後又出版《關稅與國權補遺》。鑒於當時軍閥借了大量的外債,強行發行了大量公債,使中國的國家財政亂象疊出。1926 年,他又編纂出版《國債與金融》等專著,對當時中國的財政、稅收、外債與關稅等問題作了系統全面的記述。

史籍記載

劉國銘等:《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

後世紀念

江蘇省蘇州市祖家橋1號為賈士毅舊居,為民國遺留建築。

親屬成員

祖父:賈啟溱
父親:賈桐卿
兒媳:秦舜華,是秦汾之女,錢新之的外甥女。
長孫:賈培源(Pei-yuan Chia),美籍華人,娶嚴家淦四女嚴雋荃為妻,曾任花旗銀行副主席(賈在整個花旗的排名僅次於當時的董事長約翰。里德)、中銀香港第一屆四個獨立非執行董事之一(另有董建華之弟董建成等),有乃祖之風。已成立美國賈氏家族基金,國內的資助過湘雅醫學院的雅禮協會賈氏基金學者項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