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賀新郎·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勸慰詞。詞中主要表達詞人了對徐斯遠落第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當朝主持考試官員遺棄賢才行為的斥責。全詞述寫失意之事,然而語語驚奇開闊,有辛詞一貫之色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賀新郎·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 作品出處:中華傳統詩詞經典:辛棄疾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專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賀新郎[1]·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逸氣軒眉宇。似王良[2]輕車熟路,驊騮欲舞[3]。我覺君非池中物[4],咫尺蛟龍雲雨。時與命猶須天付。蘭佩芳菲無人問,嘆靈均[5]欲向重華訴[6]。空壹鬱[7],共誰語?
兒曹不料揚雄賦。怪當年《甘泉》誤說,青蔥玉樹。風引船回滄溟(míng)闊,目斷三山伊阻[8]。但笑指吾廬何許。門外蒼官千百輩[9],盡堂堂八尺須髯古[10]。誰載酒,帶湖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賀新郎:“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句,故名。後來將“涼”字誤作“郎”字。
[2]王良:一名孫無政,晉之善御馬者,為趙簡子御。
[3]驊騮(huáliú):良馬名,相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4]池中物:喻蟄居一隅、無遠大抱負之人。
[5]靈均:即屈原。
[6]重華:的別號。
[7]壹鬱:憂悶。
[8]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
[9]蒼官:松柏的別稱。
[10]須髯(rán):絡腮鬍子

白話譯文

徐斯遠眉宇間的氣度風采超逸軒昂。我想您赴試就應該像王良駕馭馬車一樣輕車熟路,怎能不一試而中。我認為友人本來就不是池中之物,應該像蛟龍得雲雨一樣能夠大展宏圖。但是時機和命運的好壞還需要看天意如何。想那屈原的才華與人品就如同蘭芷一樣,卻同樣感慨時運不濟,何況是我們這樣的人呢。
主考官就像是當年左思誤評揚雄之《甘泉賦》一樣,不識徐斯遠文章之妙,以致使其落第。友人徐斯遠落第,其報國理想難以實現,就像是乘船去尋找傳說中的仙山,因其虛無縹緲,所以總是難以到達。我只是笑著指著我的茅廬問道:看看如何?謂住所外長有千百株挺拔蒼健的松柏,他們也都隱居山林,尚未得志。勸解友人暫時載酒帶湖、樂而忘憂。

創作背景

徐斯遠慶元二年(1196)參加禮部考試,不第而歸。信上友人紛紛攜帶酒肴前往慰問,徐斯遠有詞稱謝,這首詞是用原韻與徐斯遠相唱和的,時間當還在這年的夏季,尚未移居瓢泉。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起韻先以一單句,勾勒出友人超逸軒昂的精神風采,是為起端定性,為下文的當遇而不遇張本。接韻順勢而下,寫自己當初以為他的出試,就像善於駕車的王良駕著駿馬拉著的車子上路一樣,既是輕車熟路,想是必然高中。三韻再行渲染鋪張,表明自己曾以為友人此番出試,定如暫時蜷縮於池中的蚊龍將要得雨一樣,騰飛指日可待,高中是必然之勢。在以王良和蚊龍為比,作了這樣盡情的渲染之後,四韻忽然一跌,以時命猶待天意為辭,暗示出朋友的落第事實和落第的原因。這原因不是因為文才不足,而是因為時命不濟。五韻以屈原猶且不遇為喻,表達他對友人落第的寬慰和不平感。屈原是個蘭佩芳菲即品性高潔、才華過人的古代志士,他猶且無人過問,懷抱冷落,為此曾經激憤地向重華(舜)陳辭,那么友人的不遇豈不分所該當?這裡的用典,既包含著詞人對天下才士收場一例淒涼的悲憤感,又表達了他以重比輕、要友人看輕自己的落第的用意。上片末韻,由屈原和友人的不平遭遇而來,寫出了他的同情式的理解。這裡的“空”字、“共誰語”的反問,包含著濃烈的感情,表達的是才人在歷史上總不得志的鬱悶和孤獨感。這是一石三鳥,既寫出了落第友人的當下感受,也兼點出了屈原的感受,還隱含著詞人自己的生命感受。
過片由己及人或者不如說由朋友及於考官,表達他對於考官無才乏學,埋沒人才的諷刺。詞人用“兒曹”稱呼他們,就有鄙視之意。又以“揚雄賦”來形容友人妙文,措辭之間,褒貶立見。接韻諷刺考官看到友人妙文而不識其妙。反而覺得它很可怪。並判友人落第的無才無識。三韻運用典故,表明因為落第,友人的理想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之境的大恨。這裡的典故運用幾於妙化:事實的滄溟即大海可以象徵人生的大海;海上三山望之在前、即之在下、尋訪者被“風引船回”的神話,可以象徵人對於理想追求的難以實現;人對於理想的仰望與被阻絕,與訪求三山之人終究不得接近三山的情形相同。同時,這個典故特別能說明友人下第後的心理感受。四韻與上片四韻一樣,在盡情地鋪張後一筆掉轉,形成詞情的跌宕起伏。它一筆寫出了友人抖落悲哀和悵恨、抖落人世浮塵而襟懷高朗、沖淡的新狀態。這是一個擺落塵網、歸心自然的高人散士的神態。“笑指”一詞,猶為傳神。以下由此引發,一氣直下,仿佛久郁的心胸豁然開朗似的,寫出友人歸心帶湖、載酒忘憂的風采。“門外”一韻,人與境諧。其門外千百株高大、古老的蒼松翠柏,與門內不阿附屈曲的堂堂鬚眉,形成了異類同情的互喻。詞首“逸氣軒眉宇”的友人形象,再次得到了呼應。同時,松柏環聚的處所,也是幽人雅士的隱身之地,這就顯出了友人淡泊功名的趣味。結韻暗扣題面“謝諸公載酒相訪”,以邀請朋友們來到這門外有松柏、門內有高士的清幽帶湖飲酒作樂,歸結全篇。
全詞表達出對友人落第表示安慰。雖然疊用典故,卻貼切順暢,全無堆砌累贅之感。風格鬱憤舒放。

專家點評

近代詞人譚獻《復堂詞話》:“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當代國學大師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此等詞在稼軒詞中,又一筆路。下片“兒曹”二韻,“風引”一韻,用事何等切貼。稼軒掉書袋處,用成語多而用事少,此宋四六習氣移入詞中,宋格詩亦有此病。而此等手法,化實為虛,不由堆砌而成,語既暢茂,而風華特勝。“但笑指”以下,語轉古樸,然又開一境,殊有灘起渦旋之勢。全首皆說失意事,不著一衰煞語,亦不作激憤語,詞境高下於此分焉。

作者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