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納奇鏡

費納奇鏡

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1832年由比利時人約瑟夫·普拉陶(Joseph Plateau)和奧地利人西蒙·馮施坦普費爾(Simon von Stampfer)發明,可播放連續動畫,是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費納奇鏡
  • 外文名:Phenakistoscope
  • 時間1832年
  • 發明人:約瑟夫·普拉陶
主要內容,發展歷史,運作規則,

主要內容

費納奇鏡變體之一是在一個手柄上垂直安裝的碟片。碟片上圍繞中心繪製了一系列的圖片,是動畫的對應的幀,圖片的周圍是一系列狹縫。使用者旋轉碟片,通過移動的狹縫看碟片在鏡子裡的反射。這樣,使用者看到圖片接連出現,由於視覺暫留,得到連續播放效果。另一種變體有兩個碟片,一張有狹縫,另一張是圖片,這樣就不需要鏡子的反射就可以看到動畫。和西洋鏡以及之後的發明不同,費納奇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使用。費納奇鏡只存在了兩年,就被別的技術取代。.
Phenakistoscope(費納奇鏡)早期的動畫裝置。在一些國家又有phantasmascope和fantoscope等稱呼。

發展歷史

1832年尤瑟夫·普拉托和他的兒子發明了Phenakistoscope。在同一年,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Simon von Stampfer也發明了類似的動畫裝置stroboscope。尤瑟夫·普拉托的主要靈感來自法拉第和Peter Mark Roget的研究理論。法拉第曾發明了一種裝置,叫做“麥可·法拉第的車輪”(Michael Faraday's Wheel),它由兩個圓盤構成,工作時圓盤往對方相反的方向旋轉。尤瑟夫·普拉托在“法拉第的車輪”的基礎上又邁出了一步,把“法拉第的車輪”改造成一種視覺玩具,他後來命名為phenakistoscope。

運作規則

phenakistoscope根據視覺滯留現象,雖然這個現象在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和後來的牛頓的實驗中已有所認識,但直到1829年,這一現象才由尤瑟夫·普拉托確立起來。phenakistoscope是由兩個圓盤安裝在同一軸構成的。圓盤被均勻地分隔成16個扇形區,按順序在每個扇形區內畫上舞蹈動作的系列圖案。每個圖案的邊緣均有相同的裂縫,沿盤周呈放射狀排列。不同於“法拉第的車輪”,phenakistoscope的圓盤旋轉方向是相同的。觀看時,讓圓盤的圖案面面向鏡子,轉動圓盤,人們便可以在圓盤的背面從裂縫中看見鏡子裡連貫的舞蹈動作。
雙圓盤設計的費納奇鏡
尤瑟夫·普拉托發明的費納奇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