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

費爾巴哈(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國哲學家,法學家保羅·約翰·安塞姆里特·馮·費爾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的第四子。逝於同一州的紐倫堡,享年六十八歲。

基本介紹

  • 本名: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 別稱: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
  • 民族族群:日耳曼人
  • 出生地:Landshut(蘭茨胡特)
  • 出生時間:1804年7月28日
  • 去世時間:1872年9月13日
  • 母語:日耳曼語(德)
人物生平,人物影響,研究理論,宗教思想,

人物生平

費爾巴哈早年在黑森州海德堡學習神學,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對黑格爾的哲學感興趣,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隨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紐倫堡的費爾巴哈紀念碑紐倫堡的費爾巴哈紀念碑
1828年,他用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寫了畢業論文《論統一的,普遍的,無限的理性》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並任大學講師。
1830年,費爾巴哈匿名發表了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擁護斯賓諾莎等人提出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他的這種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他一直在學術界無法取得成功,並被永遠驅逐出大學講壇。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紐倫堡附近的勃魯克堡。
1833年出版了《近代哲學史》(從培根到斯賓諾薩)。
1834年,費爾巴哈發表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
1837年,出版《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1838年,發表《比埃爾·培爾》。
1839年,發表《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同年發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
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本質》,重申對基督教的看法。進一步地批判了宗教和唯心主義哲學。並在這部著作中直截了當地宣稱:自然界(包括人在內)是第一性的東西,精神是第二性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843年,發表著作《未來哲學原理》。
1845年,發表著作《宗教的本質》。
1857年,發表著作《神統》。
1860年,由於他賴以為生的瓷廠倒閉,他只得離開在勃魯克堡的家,搬到紐倫堡。靠朋友的幫助生活。
1866年,費爾巴哈發表了最後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
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
1872年,費爾巴哈在紐倫堡去世,享年68歲。

人物影響

費爾巴哈對基督教的批判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某些觀點在德國教會和政府的鬥爭中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接受。對卡爾·馬克思的影響也很大,雖然馬克思並不贊同他觀點中的機械論,馬克思曾寫過《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他形上學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堅持唯心史觀。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爾堡學習神學,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師從黑格爾,兩年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1834年發表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1838年發表《比埃爾·拜勒》,1839年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將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同時發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實質》,重申對基督教的看法,論及到其他學科時,尤其是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他的這本書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出版。
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但這只是口頭的,他的所謂有神論實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無神論,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以人為上帝,是力圖套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間,德國各公國中出現的革命運動中,由於他對宗教的抨擊,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只作過一些演講,全部精力用在寫作上。但他明確地反對君主制度,認為“無限制的君主國乃是無道德的國家”,革命失敗後,他公開責罵當時歐洲的反動局勢,比做“空間略大的監獄”。1857年出版了《神統》。1860年由於他賴以為生的瓷廠倒閉,他只得離開在勃魯克堡的家,搬到紐倫堡。只是由於朋友們的幫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後一本書《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長時間的精力消耗,僅兩年後在紐倫堡去世。
費爾巴哈的簽名費爾巴哈的簽名
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質》等。

研究理論

費爾巴哈人本學哲學,在唯物主義發展史上做出了貢獻。他的思想的主要特點有
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會存在。
②用生物學上的人代替社會人的思維,排除了人的思維的社會性。
③把人的本質就視為生物學上的本質。
從總體上說,費爾巴哈屬於德國古典哲學形上學唯物主義
關於自然的學說
①自然界:是一切物質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總和,是唯一的客觀實在,是“非產生、非創造”的實體,是永恆的實體。
②自然界變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變化始於自身原因。
③時空與物質關係:時間和空間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
④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⑤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他說:“思維和存在的真實關係只是這樣;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思維是從存在而來的,然而存在並不來自思維。……存在只能為存在所產生。”
關於人的學說
詳見詞條“人本主義
①人是以自然界為基礎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質統一體。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維又是以自然界為內容、憑藉身體和思維同自然界發生聯繫,憑著人的本質來認識自然界,實際上不過是自然界自己認識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②人是以身體(肉體)為基礎的靈魂與肉體,思維與存在的統一體。大腦是肉體,靈魂與大腦分不開,沒有大腦活動便不能思維,二者有差別,有統一於人本身。所以,以人為基礎的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實體,是正確理解思維與存在同一的前提。
③人是以感性為基礎的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後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與本質結合,直觀與思維結合,才有生活和真理。由於感性感覺是對客體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只有以人的感性為基礎的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主體和思想才能找到通向客體和存在的道路。
④人是以“類”為基礎的“個體”於“類”的物質統一體。人與人的感覺和思想都是在與他人交往中產生,形成和證實的,但是你我之間交往有限,要解決認識中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個體和類統一起來,依靠世世代代相傳的人類認識。
⑤人的本質,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種說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東西;二是兩性關係,人的情慾;三是主要的,他認為人的絕對本質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謂理性是思維力——認識之光,所謂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謂心是心力——愛。
認識論
①認識對象:客觀事物及其本質。他指出,哲學是關於存在物的知識,事物的本質是怎樣的,就必須怎樣來思想,來認識它們。
②認識的起點和基礎:感覺(經驗)。他非常強調感覺,感性認識的確實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貶低理性認識的作用。
③堅持唯物主義可知論。費爾巴哈承認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並說:“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好在世界的全體中認識世界之用”並批判了不可知論和唯心論。費爾巴哈認為,必須以人作為思維和存在統一的主體和基礎,才能正確解決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思維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問題,以及解決認識中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問題。
④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列寧說,費爾巴哈“把人類實踐的總和當作認識論的基礎。”但是,列寧認為,費爾巴哈並不了解實踐的科學含義。

宗教思想

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質還原為人的本質,把天國生活還原為現實生活,要人們相信自己,為追求現實生活而鬥爭。
對基督教的批判
費爾巴哈是德國哲學史上第一個自覺的、公開的同基督教決裂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國資產階級對傳統宗教地批判。
費爾巴哈從三個角度批判了基督教
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質,指出,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上帝是人們按照自己的本質幻想出來的;人對上帝的崇拜,實際上是對人的本質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產生的認識根源,指出宗教產生的基礎是人的依賴感和利己主義。
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動社會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學的死敵。
在《論哲學和基督教》中,費爾巴哈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宗教“不過是對於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或者說,在對無限的認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發揮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論及上帝作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為“愛”等方面,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費爾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認為把上帝看成是離開人的存在而存在,會使人相信啟示和奇蹟,不僅會“損壞和消除人類的最重要的感覺,對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儀式的“聖餐”和獻祭,導致“必然的結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