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本質

基督教的本質

《基督教的本質》是德國思想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創作的宗教哲學著作,1841年首次出版。

《基督教的本質》全書分3部分:導論,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質;第一部分,論述宗教的人本學本質;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學本質。費爾巴哈在書中從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闡明了宗教神學的秘密,認為它實質上是人本學,分析批判了基督教及神學,批駁了黑格爾思辨哲學關於基督教的錯誤觀點。費爾巴哈在該書中指出,人是現實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愛)是人的本質,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僅是宗教的基礎,也是宗教的對象。

《基督教的本質》在當時唯心主義占據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其中所闡述的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思想,對先進的知識分子起了思想解放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基督教的本質
  • 外文名稱: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
  • 作者:(德)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
  • 類別:宗教哲學
  • 字數:291000
  • 首版時間:1841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基督教的本質》全書分三個部分。在“導論”部分,費爾巴哈認為人是他思考的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在第一部分,費爾巴哈論述宗教的人本學本質,他發揮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論及上帝作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為“愛”等方面,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在第二部分,費爾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象,論及其他學科,尤其是哲學時,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還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

作品目錄

導論
第一部分 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學的本質
第二部分 宗教之不真的(或神學的)本質
第一章 概論人的本質
第三章 作為理智本質的上帝
第二十章 宗教的基本立場
第二章 概論宗教的本質
第四章 作為道德本質或法律的上帝
第二十一章 上帝的實存中的矛盾
第五章 化身之秘密或作為心之本質的上帝
第二十二章 上帝的啟示中的矛盾
第六章 受難上帝之秘密
第二十三章 上帝一般本質中的矛盾
第七章 三位一體或聖母之秘密
第二十四章 思辨的上帝學說中的矛盾
第八章 邏各斯與屬神的肖像之秘密
第二十五章 三位一體中的矛盾
第九章 上帝裡面的創世原則之秘密
第二十六章 聖禮中的矛盾
第十章 神秘主義或上帝裡面的自然之秘密
第二十七章 信仰與愛的矛盾
第十一章 天意或無中創有之秘密
第二十八章 結束語
第十二章 猶太教中創造的意義
附錄 解釋、註解和引證
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禱之秘密
第十四章 信仰之秘密——奇蹟之秘密
第十五章 復活與超自然的誕生之秘密
第十六章 基督教的基督或人格上帝之秘密
第十七章 基督教與異教的區別
第十八章 自由獨身與修道之基督教的意義
第十九章 基督教的天國或人格式的不死

創作背景

長期以來,德國古典哲學中都充斥著唯心主義的思想,尤其是在黑格爾的思辯唯心主義哲學中,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黑格爾去世以後,黑格爾哲學開始解體,青年黑格爾主義哲學家們對宗教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但是這些批判都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上進行的,因此缺乏足夠的力量。並且在批判的過程中,使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走向了極端,發展成為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這不僅不能最終批判宗教,而且使德國的哲學更加混亂,這就需要恢復唯物主義的權威,從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宗教進行批判,費爾巴哈從19世紀的30年代以來,就一直批判宗教唯心主義的哲學,特別是在19世紀30年代的後期,他開始堅決地批判黑格爾的思辯唯心主義哲學,並試圖把對宗教的批判和對唯心主義的批判結合起來。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仔細的研究,他創作了《基督教的本質》一書。

作品思想

第一部分

宗教認為,上帝是宗教的對象,上帝是全知、全能、博愛的。費爾巴哈指出,上帝的這種本質來自於人的絕對本質即理性、意志、愛。是人將自己的本質分裂出去,只不過這種本質在人身上是有限的,而通過人的想像力把它構想成為無限的,集中於上帝一身。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為了詳細地說明上帝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費爾巴哈用了四章的內容從四個方面作了闡述。
首先,費爾巴哈考察了作為理智本質的上帝。他指出,作為理智本質的上帝就是人的理智本質的對象化。純粹的、完善的屬神的本質,是理智的自我意識,是理智對自身的完善性的意識,無顧慮的、無情的上帝,正是理智所固有的、客觀的本質。第二,作為上帝的上帝,即作為非有限的、非屬人的、非物質的、非感性的上帝,僅是思維之對象,即是自己成為自己的對象的理性。第三,上帝的一切形上學的規定,都只是思維理智的規定,作為一切實在性之總和的理性是上帝最必不可缺的本質,是至高的、最終的本質,是最深的、最重要的需要。
其次,費爾巴哈考察了作為道德本質或法律的上帝。他認為,希望在宗教中滿足自己,作為上帝的上帝的理智本質,只是宗教的至高無上的、最終的立足點和結合點,但作為道德的完善本質的上帝,就是實現了的道德理念、人格化的道德律,人們在現實社會中都希望自己達到道德的完善,這種道德完善的追求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人們就感到痛苦。為了擺脫這種意識的痛苦,擺脫虛無感的苦惱,在費爾巴哈看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使心、愛意識成為至高的、絕對的威力和真理,也就是設定一個上帝。
再次,費爾巴哈考察了作為心之本質的上帝。他認為,對宗教來說,只要求達到道德完善性的那個法律,誰也不感到滿足,還必須通過心和愛來調解自己跟上帝的關係。費爾巴哈還認為,心和愛是同一的。作為心之本質的上帝就是愛。而上帝之心的本質,就是人之心的本質,上帝的愛就是人的愛。上帝對人的愛,就是人對自己的愛,不過這種愛被對象化為、被看作是至高的真理、人的至高的本質罷了。
最後,費爾巴哈考察了受難上帝的秘密。他認為,所謂人化了的上帝(基督)的一個本質規定,就是苦難。作為上帝的上帝,是一切屬人的完善性之總和,而作為基督的上帝,則是一切屬人的不幸之總和。費爾巴哈認為,人對自己的整體性的意識,就是對三位一體的意識。三位一體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對象化。總而言之,從基督教的教義來看,基督教實際上就是人類的自我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本質的一種表達,或者說,基督教是人本質的一種對象化。
另外,費爾巴哈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仔細地論述了基督教的宗教活動及信仰內容的人類學的本質,如祈禱、信仰、奇蹟、復活、超自然誕生天國、永生等,這些實際上是人的某種心愿或要求的反映,是人的現實生活的一種歪曲的表達。概括起來,費爾巴哈指出,宗教就是人的意識,上帝就是人的自身,人是宗教的開始、中心和盡頭。

第二部分

費爾巴哈認真總結和分析了宗教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從而批判了宗教的不真實性,並初步涉及了自己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思想。他指出人們之所以信仰上帝,根源是因為在現實的世界中存在著太多的苦難、不幸、痛苦和煩惱,人類希望得救。但是,基督教的歷史並不是拯救人類的歷史,相反,在基督教發展的過程中,卻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的苦難。他進一步地發展了他的宗教異化的思想,他指出,宗教作為人本質的對象化的文化存在的形式,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卻背離了人本質,成了另一個本質,成了神學的對象,也就成了謊言、欺騙、矛盾和詭辯的取之不盡的源泉。
通過對宗教的本質的論述,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的結束語中,提出了對宗教的態度問題。既然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宗教的內容就是人類生活的內容,因此,對宗教的態度就決不僅僅是否定的態度,而應該是批判的態度,也就是要把宗教中真的和假的東西分開,把宗教中顛倒的關係再顛倒過來。具體地說就是,充分認識宗教的人本學的本質,從人的角度去理解宗教,把人看作是第一性的,是決定性的東西,而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上帝則應該視為是第二性的東西,是人的產物。

後世影響

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把當時德國反對宗教的哲學鬥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批判了思辯唯心主義哲學,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理論的前提。該書在七年內出了三版,問世不久即被翻澤成俄、法、英等多國文字,流傳到世界各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成了費爾巴哈的信徒及其思想的傳播者。“真正社會主義者”繼承和發揮了費爾巴哈的“愛的宗教”。現代西方哲學的人本主義者也從費爾巴哈的這本著作中尋找根據。
《基督教的本質》是宣布人和自然的獨立權力的“獨立宣言”,它給宗教神學和唯心哲學以沉重的打擊。它的問世,是唯物主義的真正勝利。它所宣傳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對當時的德國和歐洲的先進知識界起了極大的解放作用。一時間,費爾巴哈的名字成為向愚昧、迷信以及專制政體進行鬥爭的標誌。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04~1872)是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人本學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出生在德國蘭斯休特的一個教師家庭。1823年進入海德堡大學神學系讀書,開始研究神學。後被黑格爾哲學所吸引。於1824年轉入柏林大學哲學系,聽黑格爾的講課。1828年大學畢業,到愛爾蘭根大學當傳學講師。1830年,他發表《論死和不朽的思想》一書,批判了基督教靈魂不死的教義,因而遭到迫害,被永遠逐出大學講壇。1836年,他離開城市遷居布魯克堡鄉村,專心從事著述活動,依靠當紡織工人的妻子的微薄收入度日。1839年,他發表《黑格爾哲學批判》。1841年,他的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質》出版。之後又陸續出版了《未來哲學原理》(1843)、《宗教的本質》(1845)以及《宗教本質講演錄》(185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