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慢疑

貪嗔痴慢疑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蓋:五種覆蓋眾生心識,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蓋乃煩惱之異名,有障、覆、破、壞、墮、臥之義,如《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7·249c)︰‘何故名蓋?蓋是何義?答︰障義、覆義、破義、壞義、墮義、臥義是蓋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貪嗔痴慢疑
  • 別名:五毒
  • 來源:佛教
  • 名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簡介,貪,嗔,痴,慢,疑,其他,五蓋簡介,類型,消除五毒,五法為食,四法為食,

簡介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齡又對色慾(淫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拚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至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痴。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為慢。比如做了官發了財後,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隻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產等,都稱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從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反應,執著於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b.邊見: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第一,認為“我”是永恆的,即是執著“常”;第二,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不顧精神傳承,這就是執著“斷”,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於“真”,便執著於“幻”等等都為邊見。
c.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d.見取見:執著於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
e.戒禁取見:對於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為戒禁取見。現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見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為“不飲酒”,此戒律設立的初衷,它是預防過量飲酒後亂性造諸惡業,而且經常飲酒會導致身心不清明妨礙我們開智慧。釋迦牟尼時代設立此戒的本意是遠離一切讓我們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過來說,適量飲了酒不亂性,內心如如不動,並不妨礙身心的清明,這個戒也就失去了意義。正因為我們往往定慧力不夠,才需要持戒。

其他

其實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適可而止,並非別人讓我們飲多少我們就飲多少,都會擔心飲多了會醉,會失態,會幹傻事兒,這種能自我約束的行為,遵紀守法等等就是一種持戒的表現。因此學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並非是我們滴酒不沾就正確。我們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產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戒律絕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種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補丁”,它是有了漏洞才會有“補丁”,我相信釋迦牟尼佛若是現在駐世的話,訂製的戒律肯定會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還有,有人放生,放雞時說以後不能再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等,不能明白這其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這也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為吃素就一定能開慧證果,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行菩薩道者是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這不僅會使眾生痛苦,自己造殺業,促成輪迴受報的動因,同時還會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礙。戒殺、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種慈智雙運的表現。因此放生、戒殺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並非是吃素本身就等於解脫證果。如果單純吃素就能解脫的話,所有的草食性動物早都解脫了。

五蓋簡介

障義是蓋義者,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臥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余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臥,不生花果。云何為五?(中略)如是有情慾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破壞墮臥,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

類型

(1)貪慾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慾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慾蓋。
佛智不可思議佛智不可思議
(2)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3)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4)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5)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以上五者中,惛沉睡眠蓋系合惛沉、睡眠二者為一,掉舉惡作蓋乃由掉舉、惡作合併為一,餘三蓋皆單一成立。蓋惛沉、睡眠之所食、對治、事用皆相同,故立為同一蓋;掉舉與惡作亦然。餘三者一食一對治,故自成蓋。如《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7·250b)︰‘複次以三事故,各共立蓋,謂一食故,一對治故,等荷擔故。此中,一食一對治者,謂貪慾蓋以淨妙相為食,不淨觀為對治,由此一食一對治故,別立蓋。嗔恚蓋以可憎相為食,慈觀為對治,由此一食一對治故,別立一蓋。疑蓋以三世相為食,緣起觀為對治,由此一食一對治故,別立一蓋。

消除五毒

我們的一念清淨心,就是當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能見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報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顯現都是我們法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化身。法身和報身容易理解。當我們斷掉念頭後,還是了了分明,不是沒有知覺,此時了了的靈知就是我們的法身,大家當下可以體驗。報身就是我們能見這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沒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見這些東西。譬如沒有光就像瞎子一樣,不能見東西,能見的是我們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明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化身說起來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東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變化,都是我的化身。這怎么是我的化身呢?這些不是無情的東西嗎?器世間是無情的,人和動物都是有情的,怎么是我的化身呢?因為這些東西離開我的法性智慧就不會有。譬如我們住的房子,造房子前先要設計圖樣,工程師怎么在大腦中想出這個圖樣呢?他吸收外面的境象,經過思考分析,怎么改造,怎么發展,怎么能適合人的需要而繪製出新型的圖樣,這是什麼功能呢?是大腦的功能嗎?看起來確是大腦的功能,但是大腦中各種腦神經,如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如電線拉好,不通電還是不起作用。電是什麼?電就是我們法身的功能。何謂佛性?性者,性能也。能,就是功能。他就是能起作用而無相可見。譬如說電,見不到電的形象,通電以後,電燈就能亮,機器就會轉。大腦神經就好比是電線,通電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所以設計圖樣也好,後來請工匠造房子也好,都是我們佛性的功能,這些都是佛性所變現的,就是佛性的化身。明白這個法報化三身都唯心具足以後,你時時不住相,一切都是我法身的大圓鏡智所顯現的影子,就不動心,不取相了,無所祈求!這樣用功夫,貪嗔痴慢疑就漸漸地消了。

五法為食

(一)萺憒
(二) 不樂
(三)頻欠
(四)食不平性
(五)心羸劣性,以毗缽舍那為對治,由此同食同對治故共立一蓋。

四法為食

(一)親里尋
(二)國土尋
(三)不死尋
(四)念昔樂事,以奢摩他為對治,由此同食同對治故,共立一蓋。
等荷擔者,貪慾嗔恚、疑一一能荷一蓋重擔,故別立一蓋。惛沉睡眠二二能荷一蓋重擔,故共立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