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的制定者所期望達到的、貨幣政策的最終實施結果,是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依據。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成長和平衡國際收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 外文名:goals of monetary policy
  • 制定:中央銀行
  • 政策:執行貨幣
  • 首要目標:穩定物價
  • 最終目標2:充分就業
  • 最終目標3:促經濟成長
  • 最終目標4:平衡國際收支
  • 最終目標5:平衡消費指數
最終目標,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成長,國際收支平衡,目標之間關係,

最終目標

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所謂幣值,原指單位貨幣的含金量,在現代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衡量幣值穩定與否,已經不再是根據單位貨幣的含金量;而是根據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即在一定條件下單位貨幣購買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攬子商品的物價指數,或綜合物價指數來表示。
目前各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通常採用綜合物價指數來衡量幣值是否穩定。物價指數上升,表示貨幣貶值;物價指數下降,則表示貨幣升值。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

充分就業

所謂充分就業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穩定的水平。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凡是有能力並自願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
充分就業,是針對所有可利用資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測定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以勞動力的就業程度為基準,即以失業率指標來衡量勞動力的就業程度。所謂失業率,指社會的失業人數與願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失業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會的充分就業程度。失業,理論上講,表示了生產資源的一種浪費,失業率越高,對社會經濟成長越是不利,因此,各國都力圖把失業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實現其經濟成長的目標。

經濟成長

所謂經濟成長就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必須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目前各國衡量經濟成長的指標一般採用人均實際國民主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即用人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剔除物價上漲率後的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政府一般對計畫期的實際GNP增長幅度定出指標,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銀行即以此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

國際收支平衡

所謂國際收支平衡目標,簡言之,就是採取各種措施糾正國際收支差額,使其趨於平衡。因為一國國際收支出現失衡,無論是順差或逆差,都會對本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長時期的巨額逆差會使本國外匯儲備急劇下降,並承受沉重的債務和利息負擔;而長時期的巨額順差,又會造成本國資源使用上的浪費,使一部分外匯閒置,特別是如果因大量購進外匯而增發本國貨幣,則可能引起或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當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一般著力於減少以致消除逆差。

目標之間關係

貨幣政策之間的關係較複雜,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業與經濟成長;有的相對獨立,如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更多表現為目標間的衝突性。
各目標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存在一種此高彼低的交替關係。當失業過多時貨幣政策要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就需要擴張信用和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就業人數;同時由於需求的大幅增加,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物價上升。反之,如果貨幣政策要實現物價穩定,又會帶來就業人數的減少。所以,中央銀行只有根據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尋求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之間某一適當的組合點。
物價穩定與經濟成長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經濟成長,就應促進信貸和貨幣發行的擴張,結果會帶來物價上漲;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就要採取信用收縮的措施,這有會對經濟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國家發生通貨膨脹,本國物價穩定,則會造成本國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反之,則出現逆差,是國際收支惡化。
經濟成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矛盾。隨著經濟成長,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會增加,結果會出現貿易逆差;反之,為消除逆差,平衡國際收支,需要緊縮信用,減少貨幣供給,從而導致經濟成長速度放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