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嶺圍

財嶺圍地處龍南縣南亨鄉圭湖村,105國道對面的嶺下,是一個有50多戶人有聚居的小村落。圍屋占地面積3畝多,坐北朝南。牆體全部用鵝卵石壘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嶺圍
  • 戶數:50多
  • 位置龍南縣南亨鄉圭湖村
  • 民俗:習武練拳
地點,歷史,建築,文化,民俗,刊譜活動,“給彩頭”傳統,

地點

財嶺圍依傍一座酷似巨象的大山,村落位於大象頭部,猶如碧玉般嵌在象牙之上,呈現生機萬象。此山發源於武當山脈北簏,奔涌30多華里至北,舒緩地環繞圍屋腰部,緩衝出百頃沙壩。村前,一泓深潭綠水碧波,風生水起;岸邊,古榆、香樟、鳳尾竹自然穿插,搖曳婆娑;村後,一條客家先民用鵝卵石鋪築的古驛道,橫亘山腰,成為古代贛粵通衢,“驛道經濟”應運而生,這山嶺也就成了“財嶺”。相傳,“財嶺下”的村落也因此而得名

歷史

這方藏風得水、旺丁納財的寶地,被客家桃川賴氏泰重公派的崇萬公(賴陽儲)看中。於光緒年間拓荒開基,初建老廳。後人續建新廳,鴻基奠定,丁財兩旺。至1928年,為防盜避役,財嶺下村的賴文英、賴觀華、賴玉輝、賴觀生、賴觀金等發起興建財嶺圍。

建築

圍為方形,1門4層,4個炮樓,硬山結頂。內設上下大廳,兩側各設3個廊廳。天井長形寬闊,採光極好。二層走馬樓連通各居室與四個炮樓,圍內可容納數百人聚會。由於工程大,耗資多,圍屋用了十年時間於1938年建成竣工。
財嶺圍門設計頗為講究,呈內方外圓型,厚一米,高三米,左側一米高處設斜口通話筒,下設一小狗洞。門框用麻條石打成,下部左右置方型石凳與上部外門圓拱相呼應。立天圓地方之意,表外圓內方之義。彰顯出財嶺客家人內緊外寬,內剛外柔,財柔相濟的處世哲學。

文化

民俗

村中青壯年曾在圍中習武練拳,舞獅打龍,武藝聲振龍南。戰亂年間,這裡還曾有來自東江等地的青年躲避兵役,其中一人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領導。
1982年地震,財嶺圍東北角炮樓頂端塌倒。而今,財嶺圍修繕一新,“財嶺圍”的圍名於2005年新農村建設時,由26世嗣孫賴國柱題寫。圍外新建的近百間民居,成棟成行,族擁著圍屋,形成和諧團圓,人圍合一的格局,成為財嶺下人生活、活動、娛樂、敬祖的中心。
財嶺人有著客家傳統淳樸的民俗風情,隱含著客家民俗文化的豐厚底蘊。

刊譜活動

刊譜活動便是其重要的傳統文化風俗。把“新丁”的姓名、生辰等情況寫入族譜,是人生禮儀中最初的“入族”儀式,是族人對“新丁”的一種人文翔與社會關愛。
財嶺賴氏的刊譜儀式,約定俗成在每年年初一上午舉行。儀式的組織由頭一年出生“新丁”的添丁戶牽頭,在宗祠廳堂搭台擺席,各家各戶帶上敬祖三牲和酒菜、炒果、湯皮、花生、瓜子等年料匯聚眾廳。各自上香敬祖、點燃“新丁燭”後,由族中德高望重和族譜保管者負責,按“新丁”出生順序,依次登記上譜。新丁入譜後,向祖宗神位和族人鞠躬謝恩。
簡短的儀式莊嚴隆重,儀畢,鑼鼓喧天,龍獅歡騰,新丁爆燃放得驚天動地,體現了族人對“新丁”的美好祝願和殷切期望,閃亮出新丁正式入族的生命宣言,弘揚出客家人“人本觀念”的壯舉。
現如今刊譜,無論是男是女,一律平等對待。體現了這一文化現象對人性的關懷、寬容和與時俱進。
儀式結束後,進入新年房親團拜,互敬新年酒,共祝新年好,同商村中善事義舉,昭彰祖德宗功等重大活動。這一富有人本情感和人文意義的民俗活動一直薪火相傳。

“給彩頭”傳統

“給彩頭”則是財嶺人對新娘初歸乍到後的善待、善愛和善行之傳統。當接親隊伍把新娘迎回本村祖廳大門前時,由族中懿德高尚,子孫滿堂、關係和美的富貴命好的夫人牽新娘早早擺放在祖廳前碩歸門。接待規格高,此乃頭彩。把新娘小小心心地挽入早早擺放在祖廳前碩大的一個圓竹磨籃中。圓,表示圓滿、美滿,天方地圓。立足圓滿,此乃二彩。用米篩盛九雙筷子,舉過新娘頭頂,且篩且語。意有二:一寓諧音諧意。篩、筷皆竹製品,“竹”諧“祝”音,篩是圓型,“圓”諧“願”意。“筷子”諧“快子”和“貴子”音意,“九”為“久”意。以此祝願早生貴子、長長久久。二為避邪。客家人素有以生產、生活用具避邪的生活藝術。牽新娘者邊篩邊唱“咒語”:“旁人眼多,米篩眼更多,旁人嘴多,筷子嘴更多……”。以此既善意忠告新娘要正確看待、對待各種人際關係,又以“米篩眼”、“篩子嘴”避忌那些可能對新娘造成侵擾的歪風邪氣。此乃三彩。避過門外邪,進入廳堂,由禮生舉公雞,念咒語“特呼籲!日吉時良,天地開張,賴家子孫,娶親歸堂,歸堂以後,大吉大昌!早生貴子,富貴榮昌!一路而來,尚有凶神惡煞,雄雞頭上來擔當!”,繼而劃道神符,立馬斬煞。其巫道般神秘的舉措,讓眾人退避三舍,以致於那些與新娘生庚八字相衝者,惟恐煞氣纏身,早早避而遠之。但人們卻認為,斬除煞氣,新娘歸門就平安無恙了。此乃四彩。拜過天地,就算正式成親了。當新郎牽新娘入洞房時,人們還將沿途擺放的風車、石磨、礱凳等四個腳的東西,用被褥遮蓋得嚴嚴實實,不讓其與新娘打上照面。說是四隻足的東西一旦沾上新娘之身,就會“礱礱碓碓”,說不定對懷子生育都有“狀況”的,故而避之,此乃五彩。
“給彩頭”的風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雖然形式上有些衍變、簡化,但其在本質上體現的是客家人對新娘新歸和新婚的一種美好誠意,美好願望,是客家人成人之美這一傳統道德、文化的意象民俗的物化形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