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莊嚴彌撒

貝多芬莊嚴彌撒

貝多芬莊嚴彌撒,是指貝多芬的晚期創作《D大調莊嚴彌撒》大型交響曲,這被他自己明確稱為“最偉大作品”,是一部出自作曲家內心的真誠之作。創作於1819年~1823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多芬莊嚴彌撒
  • 學名:《D大調莊嚴彌撒》
  • 創作時間:1819年~1823年
  • 首演時間:1824年5月7日
  • 首演地點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
創作背景,影響,賞析,專輯《D大調莊嚴彌撒》,

創作背景

貝多芬開始寫《D大調莊嚴彌撒曲》是在1819年,原打算在魯道夫大公的就職慶典上演奏,典禮定於1820年3月9日在科隆大教堂舉行,但是當1823年這個曲子寫完的時候,就職儀式早就結束了。
貝多芬莊嚴彌撒
《D大調莊嚴彌撒曲》創作於1819-1823年間。這時期正好是歐洲社會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動盪局面中擺脫出來的初期。連年的政治和軍事災難使人們逐漸對源自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思想思潮產生懷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寫得如此之慢有幾個原因,一是生活不斷的麻煩,影響了一個音樂家的正常寫作。二是在1815到1826年的這段時間,貝多芬的創作轉入了一向所說的“第三階段”,他的新想法層出不窮、新樂思也不斷地湧現,派生出大量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最後的5首鋼琴奏鳴曲、最後的6首弦樂四重奏以及《第9(合唱)交響曲》。
第三個原因是他對這首“宗教音樂”的極端的重視,達到了殫精竭慮乃至狂熱的程度。他閉門塞聽地反覆推敲,大量研究前人的宗教音樂,音樂語言之豐、用法之特異,是音樂史里的奇觀。而且貝多芬最終放棄了時效性,專注於作品本身,不斷地擴大這個曲子的“體積”。
《D大調莊嚴彌撒》、《C大調三十三首鋼琴變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第30、31和32號)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的《D大調莊嚴彌撒》更是前後花了4、5年時間創作才得以完成。而且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陰。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但是貝多芬顯然不想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藝術生涯,在他心中還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沒有完成,那正是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
1819年,貝多芬的學生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爵被封為奧爾默茲大主教。貝多芬獻給了後者很多作品,包括第4,5號鋼琴協奏曲,《槌子鍵鋼琴奏鳴曲》,還有《B大調“大公”三重奏》Op.97。在1818年,貝多芬就開始為他的登位創作《D大調莊嚴彌撒》Op.123。但是這部作品要等到4年之後,才交到魯道夫手上。首演則要到1824年4月7日,而且是在聖彼得堡,稿件是由貝多芬的一位貴族朋友格雷卿夫人送去的。而在貝多芬生前,維也納只上演了其中的三段,而且不是在教堂場合,而是與《第九交響曲》一起的音樂會場合。貝多芬開始的時候並沒打算出版《莊嚴彌撒》,而是將之獻給歐洲各大皇室。普魯士國王,沙皇,法國和丹麥的國王都認購了一份。路易十八1824年還制了一枚貝多芬金幣送給他。根據辛德勒的描述,貝多芬雖然並沒因這枚金幣有多大的好轉,但是卻深深以此金幣為榮。但到了1827年4月,《莊嚴彌撒》還是出版了。全歐洲各音樂中心訂購抄本數達200份以上。對作品的這種熱烈反響,可以看出當時歐洲對該類型作品的訴求。

影響

但開始時作品的上演的次數不多,就算難得有一次,也是節選。直到19世紀中,《莊嚴彌撒》的演出才開始變得頻繁起來,但很少是出自宗教場合,而是音樂會形式居多。其實作品自誕生起,已受到多方讚譽。而貝多芬多次在談話和信中提到,《莊嚴彌撒》是自己最偉大的作品。而辛德勒則寫道:從創作一開始,他(貝多芬)就一脫老朋友印象中的那副精神面貌。我得承認,此前與此後我都再沒見過貝多芬顯出1819年時這般超凡脫俗之氣。
在不同的指揮棒下,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有不同的樣子。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幾乎沒有指揮把它當作宗教作品來表現。它是一部宏偉的帶人聲的大型交響曲。在上個世紀,優秀的唱片一直在出現,托斯卡尼尼、波姆、卡拉揚、加丁納、赫魯維格等等,都是最好的版本。克倫佩勒的錄音也可以躋身這個行列。他這個晚年的錄音,指揮的速度更緩慢和莊嚴,絲毫沒有一絲的廉價的感情和糜俗,仿佛是用一塊塊大理石壘出一座教堂。可惜,當時的演唱陣容不算最好,也不是在最好狀態。有點可惜了克倫佩勒的指揮。
宗教音樂長久以來就是很多音樂家爭論的中心。其實問題的核心是,怎么樣的音樂才是“真正的宗教音樂”,究竟宗教音樂是應該回歸到16世紀特倫托宗教會議後,帕萊斯特里那那種清澈的彌撒曲模式,還是應浪漫主義的要求,帶上更多作曲家個人的色彩。這反映了宗教音樂的兩種側面,一方面,它是宗教儀式的產物,唱詞有限定的來源,內容是重演教義,還要帶有陶冶教區民眾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要滿足作曲家本人的表達願望。這是很困難的,但是宗教音樂並未因此而貧產。各個時代都有傑作。而貝多芬的《莊嚴彌撒》無疑就是這些傑作中的一部。它模糊了那兩種針鋒相對意見之間的界限。
然而《D大調莊嚴彌撒曲》並不像《第9交響曲》那樣被普遍認同,但專家的關注更多是落在了這部彌撒曲上;當中有宗教和政治的原因,也有研究者們的好奇心,因為人們到現在也弄不清貝多芬真正的宗教態度。
英國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托維·唐納德爵士似乎發現了關鍵,他說;“貝多芬先是用鋪天蓋地的神性的榮耀淹沒了我們,接著就用他的永誌不忘和隨時隨地的人性的虛無做出了對應……”《莊嚴彌撒曲》的群山里到處是宏偉、壯麗的峰巒,且飄逸著靈動的神性,思想家的貝多芬,在其他音樂家們難以啟及的高度上對全人類發布出了大災難的預言。
以上論點均為無神論者觀點。如果沒有了解過聖經和貝多芬的信仰背景,那么以上論點只做參考。

賞析

全曲共六部分,除了《慈悲經》使用希臘語外,其他篇章用的是拉丁語。這部彌撒較之以1807年的《C大調彌撒》顯得更宏大。而貝多芬對歌詞的處理顯得非常特別。在《信經》(Credo)中,當音樂進行到歌詞“從天堂降臨”時,樂聲下沉。而在“飛入天堂”處則顯得神采飛揚。“化為肉身”一句來臨時,音樂又顯出神秘的色彩。《聖哉經》里的獨奏小提琴如此輕靈飄逸,仿似天使走過[55]。《莊嚴彌撒》的題詞“出自心靈,但願它能到達心靈”也成為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銘言。
“全能的父”、“真神”、“從天而降”、“審判活人”、“等待覆活”……貝多芬給這些帶有威力的字眼兒定了極高的音調,合唱強烈、嚴厲而無情,聲勢浩大的樂隊前來助威,形成了有力的共鳴。在這裡,貝多芬用極度緊張的結構,暗示出人類沒有盡頭的痛苦……
《慈悲經》是《莊嚴彌撒曲》的第一個樂章,也是一個“平常”和“相當平緩”的樂章,具有完美的巴赫式的平衡和莫扎特式優雅的美感,甚至每一個細節都很精緻。開宗明義,貝多芬就把“虔誠”和“美”聯在了一起,也拉近宗教和藝術的關係。在第四樂章的《聖哉經》,那兒間或還有一些更徹底“寧靜”的小段值得注意;那幾乎是“神秘”的人格化的、自然而然的、非宗教化的、近乎是無憂無慮、漫無意識的頌讚……那又是貝多芬隨意的絮語、無對象的傾談,像一個垂暮的老人、或是一個睡熟了的孩子,嘮嘮叨叨地嘮叨了好大一段……
然而他終究是這樣寫了……靈魂的純淨、品性的無偽,竟然在這種“神聖”的體裁里和這種“莊嚴”的政治場合上任意的恣肆、一覽無餘。
開頭是一反常態的“飄逸”,後面就埋伏著相反的東西———貝多芬的習慣———率性外表下面的對比原則;只是在《莊嚴彌撒曲 》里,這種對比表現得越發強烈。
先是“簡明”———簡明在第三樂章的《信經》里達到了極致。在“我相信聖靈”這幾條基礎的基督教信條里,有37個詞,在“快,但不過分”的短短的22個小節里急速地飛掠了過去。大部分的詞,獨唱者只唱了一遍,合唱只是在背景里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大聲疾呼:“我相信、我相信……”貝多芬就用這種匆匆的陣風和驟雨來表達人類對“信念”的訴求。
在今天,在深度的發掘之下,我們看到了“無常”的貝多芬在“自由”變化的外表下面總是牢牢掌握著一條強而有力的邏輯線,晚年的貝多芬更偏愛穩定、有序的賦格形式以抒發內心恬靜的感恩心情,他善用這種可以無限、擴展、變化不盡的原本比較程式化的曲式,他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地調配理性或是感情,或是用它神遊一次天國、做一個夢……
“簡明”,第四樂章《聖哉經》的開頭部分仍舊是簡明的,然而,這是貝多芬不加修飾的“自然”情感;這段刻意的“謙卑”置“神聖的榮耀”於不顧……平靜、單純。當3個行色匆匆的短句通過去之後,音樂悄悄地溜進了一個純樂隊的“樂章”;當“聖哉”再一次喚起的時候,音調就在貝多芬定名為《前奏曲》的管風琴聲里低了下來。這是一段克爾曼稱之為“即興曲”的管風琴曲;蜿蜒舒緩、自然流暢,像溪流一樣平靜、肅穆、虔誠,帶有一絲的“神秘”……
貝多芬對鋼琴和弦樂器有明顯的關注,有別於亨德爾之愛用號和巴赫喜歡管風琴;也不同於海頓和莫扎特,他們似乎更喜歡管樂器的音型……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最有力量的人會偏愛這種敏感、纖細的聲音?是聽覺的遲鈍使心靈更加敏感,還是這聲音更貼近個人的、“隱私性”的宗教情感? 於是,這把意尤未盡的提琴,就引出了一支極其冗長、絮煩的、18世紀中期歌劇的“詠嘆調”來。

專輯《D大調莊嚴彌撒》

名稱:莊嚴彌撒
作曲家 : 貝多芬
演出者 : 索德絲特蓮、霍夫根/演唱
愛樂合唱團
指揮 : 克倫培勒
樂團 : 新愛樂管弦樂團
發行公司 : EMI
唱片編號 : CMS 7695382
沒有人可以否認,貝多芬筆下的「莊嚴」,與克倫培勒棒下的「厚重」,配在一起竟然是這么對味!再有不會有第二個版本能夠與之抗衡。雖然卡拉揚、貝姆、伯恩斯坦的版本也有相當高的評價,但是克倫培勒無疑在深層的氣質上更能捕捉貝多芬的意圖。演唱者之中,以年輕的索德絲特蓮最為傑出。補白的合唱幻想曲錄於不同時間,但是成績同樣優秀。
這張碟是EMI的百大名盤之一,於1965年10月錄音,音質非常不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