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弄古窯群

貓耳弄古窯群出土於浦城縣仙陽鎮貓兒弄山,年代為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貓耳弄古窯群
  • 出土地點:浦城縣仙陽鎮貓兒弄山
  • 所屬年代:商
在京台高速公路建設中,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工作隊)、南平市博物館、浦城縣文化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浦城縣仙陽鎮貓兒弄山商代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面積275平方米,清理髮現商周時期窯爐遺蹟9座(編號Y1—Y9)、出土大量的文物標本。
在發現的9座窯爐中,橢圓形窯有6座(Y2、Y3、Y5、Y6、Y7、Y9),圓形窯1座(Y1),長條形窯2座(Y4、Y8)。橢圓形窯結構相似,大小不一,窯爐結構分火膛、分焰柱和窯室前後部分,窯前多發現有窯前工作面,Y3和Y5火膛僅有1層燒結層,Y2、Y6和Y7均有2—5層燒結層,其中Y2窯室後部仍保留部分拱形窯頂。長條形窯Y8窯尾仍存拱形窯頂和平面呈長方形的煙囪。各類型窯爐擇例簡要介紹如下:
Y2平面大致呈尖橢圓形,由火膛、分焰柱和窯室構成。其中火膛長1.82、寬1.22—2.08米,底部有4層燒結層,最下層燒結層硬度最高,上部3層燒結層下鋪墊灰黑砂土,最下層即最早期火膛平面略呈梯形,後壁斜向上與窯室底部銜接。窯壁厚0.02—0.06米。殘存2座分焰柱位於火膛和窯室中間的南北兩側,呈圓柱狀,表面燒結成青灰色硬面。窯室平面大致呈圓角三角形,長1.51、前端最寬處為1.64米。窯底為青灰色硬面,後部保存局部窯頂,為拱形頂。窯內堆積為紅褐土與倒塌的窯壁殘塊混合堆積,內出土少量黑衣陶片。
Y4平面形狀為長條形,僅殘存窯室和窯尾,窯尾平面呈圓弧形。Y4是利用Y5廢棄後形成的坑槽,於其兩側上部重新掏穴和糊砌形成,疊壓Y5。Y4窯底有3層,前後可分3期,3期窯底均為青灰色或黃灰色硬面,底下鋪墊層為紅褐土,夾雜少量紅燒土粒和炭粒。第3期窯底的前段坡度10度,中段4度,至尾端則為8度。從第3期殘存壁上的橫向凹槽推測,南側窯壁系橫向掏挖形成,3期一直沿用;北側窯壁亦為掏挖而成,從前端斷面處觀察第3期北側窯壁,在掏挖成的凹槽中填有灰褐土,尾端留有從上至下掏挖形成的凹槽,燒結成青灰色硬面。
Y8開口於②層下,打破③層和基岩。揭露平面形狀呈長條形,窯頭和火膛無存,只余窯尾部分拱頂和南北兩側殘高不等窯壁。殘存窯爐由窯室、窯尾拱頂和拱頂的煙囪構成,窯身前寬後窄,窯尾呈圓弧狀。窯底有2層燒結層,可分Y8①和Y8②期。
Y8①窯底前低後高,呈斜面,水平殘長4.87、斜殘長4.96、內寬1.52—1.87米。前段窯底為青灰色燒結層,底面較平坦,南北兩側略弧起;中後段為黃灰色燒結層,局部夾雜灰褐粗砂層,至後端底面凹弧較大,兩側高於中部約0.14米。窯底下為黃褐土鋪墊層,質較緻密,前段夾雜少量紅褐和青灰色窯壁殘塊、零星炭粒,後段包含較多窯壁紅燒土塊。
兩側窯壁殘高0.05—0.45、厚0.03—0.05、前端北側長約0.95米,窯壁壁面較直,略內弧,南側窯壁由底起外撇向上高約0.16米後內弧起拱,殘壁內弧較甚,與北側窯壁內弧度相差較大,可能系擠壓所致。中後段窯壁則由底開始內弧起拱,窯尾保留部分拱頂。中後段窯壁外側及窯尾拱頂北側上方均為基岩。窯外壁為紅褐色燒結層,內壁面不甚平整,未見明顯工具加工痕跡,中後段部分窯壁脫落,出露基岩。內壁面呈色不一:前段北側殘存窯壁底部為青灰色,上部呈灰黃、紅褐色,南側殘存窯壁呈紅褐色,局部呈灰青色,均較緻密而不易脫落;中前段窯壁中下部位呈灰黑色,大部已脫落;後段窯壁底部均為土黃色,局部呈紅或紅褐色,中上部窯壁和窯頂內壁均為黑灰色燒結層。
煙囪位於窯尾拱頂之上,略前傾,與窯室相通無阻隔,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內長0.62、寬0.41、壁厚0.06—0.09米。內壁四周為青灰色燒結層,壁面布滿較清晰的豎向凹槽痕跡,多呈平行,部分有重疊交錯,或留有工具向下鏟切停頓時形成的頓痕,槽痕向下伸向窯尾後壁,已不甚規整;外壁為紅褐色燒土層。
Y8②水平殘長5.27、斜殘長5.35、內寬1.55—1.84米。窯底為斜面,大部被Y8①窯底燒結層及其下鋪墊層疊壓,唯前端揭露長0.47—0.57米黑色窯底燒結硬面;後端窯底為灰黃色燒結層,南北兩側高於中部約0.2米,呈凹弧狀。從前後端揭露和解剖的窯底推測,其坡度大致為8度。
前端窯壁殘高0.28—0.54米。其中北側窯壁壁面較直,由底起微外侈,高約0.23米後內弧起拱;南側窯壁由底起外撇向上,高約0.25米後內弧起拱。後段窯壁從底開始起拱,拱頂高約0.8米。
窯前為灰黑砂土堆積,揭露部分大致呈扇形,揭露長2.56—3.5、寬1.87—3.02米,近窯部分堆積較薄,堆積質較緻密,含較多紅燒土粒和炭粒。
此次發現的6座橢圓形窯和1座圓形窯窯室後側均未發現煙囪等設施,應屬於窯床式升焰窯。2座長條形窯應屬平焰窯,與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龍窯相似。與浙江紹興長竹園發現的春秋戰國窯和上虞聯江帳子山發現的漢代窯相比較,2條平焰窯中的Y8窯底前後傾斜度基本一致,Y4雖前後稍有變化,但大體較一致,且2條窯尾部均未發現擋火牆,與李家山早期龍窯一樣未發現墊具等窯具,由此可見Y4和Y8均屬早期龍窯類型,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從出土的陶器看,器表多施黑衣,主要有罐、盆、釜、盅等器,其中盆與光澤馬嶺出土的曲腹盆相似,斂口罐與浙江江山肩頭弄第1單元的深腹壇相似,侈口垂腹罐與肩頭弄第2單元的Ⅱ式深腹罐相似,初步推測貓兒弄山窯址年代可能相當於中原地區夏商之際,並可能進入商代早期。
貓兒弄山發現的圓形窯、橢圓形窯和長條形龍窯數量較多,且3種形制窯爐間存在疊壓關係,表明圓形焰窯與長條形平焰窯之間有一定的傳承發展。其中的長條形龍窯還殘留著部分窯頂和煙囪,這樣的早期窯爐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我國南方地區早期窯爐特別是龍窯的起源、結構和發展演變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