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帶絛蟲

豬帶絛蟲

豬帶絛蟲也稱豬肉絛蟲、鏈狀帶絛蟲或有鉤絛蟲。我國古代醫書稱寸白蟲或白蟲,並已明白吃生肉是得絛蟲病的原因。它是我國主要人體寄生絛蟲。人在豬帶絛蟲生活史中既是終末宿主也是中間宿主。豬帶絛蟲成蟲寄生在人體腸道為腸豬帶絛蟲病,其幼蟲寄生在人皮下組織、肌肉、腦等器官內側為豬囊尾蚴病(囊蟲病)。囊蟲病是人體重要的寄生蟲病之一。

基本介紹

簡介,外部形態,體壁營養,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生活史,流行特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臨床症狀,診斷方法,治療,預防,普查普治,加強衛生宣教,嚴格肉類檢疫,改變養豬方法,

簡介

豬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是由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的幼蟲囊尾蚴(Cysticercus ceUulosae)寄生於人或豬等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畜牧業生產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該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於中非、南非、拉丁美洲、東亞和南亞等地區,在我國主要流行於黑龍江、吉林、雲南、河南、河北、山東和廣西等31個省(市、自治區)。據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我國豬帶絛蟲的感染率為0.112%.局部地區高達0.66%~6.00%。感染人數126萬,囊蟲的感染率為0.14%~3.20%,感染人數300萬。2.30%~25.00%的豬帶絛蟲病患者由於自身感染而伴有豬囊尾蚴寄生。該病常用吡喹酮阿苯達唑甲苯達唑等化療藥物進行防治,但是長期使用化療藥物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易產生抗藥性。目前豬帶絛蟲基因工程疫苗大致可分為重組抗原疫苗、核酸疫苗和合成肽疫苗3類,取得了較大進展。

外部形態

成蟲白色帶狀,全長為2m一4m,有700—1000個節片(Proglottid)。蟲體分頭節(scolex),頸部(neck)和節片3個部分。頭節圓球形,直徑約為lmm,頭節前端中央為頂突(rostellum),頂突上有25~50個小鉤,大小相間或內外兩圈排列,頂突下有4個圓形的吸盤,這些都是適應寄生生活的附著器官。生活的絛蟲以吸盤和小鉤附著於腸黏膜上。頭節之後為頸部,頸部纖細不分節片,與頭節間無明顯的界限,能繼續不斷地以橫分裂方法產生節片,所以也是絛蟲的生長區。節片愈靠近頸部的愈幼小,愈近後端的則愈寬大和老熟。依據節片內生殖器官的成熟情況可分為未成熟節片(Inmmature proglottid)、成熟節片(mature proglottid)和孕卵節片或稱妊娠節片(gravid Proglottid)3種。未成熟節片寬大於長,內部構造尚未發育。成熟節片近於方形,內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節片長方形,幾乎全被子宮所充塞。

體壁營養

絛蟲的體壁與吸蟲的基本相同,不同點是在皮層的表面具有很多微毛(microtriches),能增加表面積。絛蟲沒有消化系統,沒有口及腸,而是通過皮層直接吸收食物,它比吸蟲的更為突出,微毛的存在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積。在皮層內具有大量的線粒體,這表明吸收可能需要能量,可能有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的過程。皮層也可通過寄主的酶促進食物的消化作用。絛蟲吸收的營養物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儲存於實質中。通過厭氧呼吸以獲得能量。

排泄系統

排泄器官也屬原腎管型,由焰細胞和許多小分枝匯入身體兩側的兩對側縱排泄管(一對在背面,一對在腹面)組成。在每個節片的後端2條腹排泄管問又有一橫排泄管相連,在成熟節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頭節2對排泄管間形成一排泄管叢,在最末一個節片的後方左右二腹排泄管會合,並由一總排泄孔通出體外,若該節片斷離身體,則兩條縱排泄管末端與外界相通的孔即為排泄孔,不再形成總排泄孔。

神經系統

頭節上的神經節不發達,由此發出的神經索貫串整個節片,最大的一對神經索是在兩縱行排泄管的外側,節片邊緣之內側。沒有特殊的感覺器官。

生殖系統

十分發達。雌雄同體。在每個成熟節片內,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在成熟節片的背側有150~200個泡狀的精巢散布在實質中,每個精巢都連有輸出管(輸精小管),輸出管匯合成輸精管,輸精管稍膨大盤旋曲折,成為儲精囊(有人仍稱為輸精管),其後為陰莖,被包在陰莖囊內,開口於生植腔。由生殖腔孔與體外相通。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分為左右兩大葉,在靠近生殖腔的一側有一小副葉(此為該種特徵之一),由卵巢發出的輸卵管通入成卵腔,成卵腔之周圍有梅氏腺。由成卵腔向上伸出一直囊狀的子宮,向下通過卵黃管與卵黃腺相連、並由成卵腔伸出一管稱為陰道(或稱膣),通至生殖腔,可以接受精子。
受精可以是同一節片,或不同節片,或2個個體互相受精。精子從陰道到成卵腔,一般在成卵腔或陰道內受精,並在成卵腔內由卵黃細胞分泌成外殼。梅氏腺的分泌物對卵起滑潤作用。受精卵由成卵腔到子宮,子它逐漸長大,節片中的其他部分逐漸消失,最後子宮分成許多支,其中儲存很多卵,此時的節片稱為孕卵節片。孕卵節片的子宮分支,豬帶線蟲一般每側分成約9支(7-13支)。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常數節連在一起,逐漸地和蟲體脫離,隨寄生糞便排出體外。被排出體外的節片,其子宮內的卵已發育成六鉤蚴(oncoospere或 hexacanth ermbryo)具 3對小鉤,卵為圓形。直徑約3lum~43um,其外殼在卵排出時已消失。但在卵外包有較厚的具放射狀紋的胚膜

生活史

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隨寄主糞便排出或自動從寄主肛門爬出的節片有明顯的活動力。節片內之蟲卵隨著節片之破壞,散落於糞便中。蟲卵在外界可活數周之久。當孕卵節片或蟲卵被中間寄主豬吞食後,在其小腸內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釣蚴孵出,利用其小鉤鑽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流帶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約經60~70天發育為囊尾蚴(cysticercus)。囊尾蚴為卵圓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頭節凹陷在泡內,可見有小鉤及吸盤。此種具囊尾蚴的肉俗稱為米粒肉或豆肉。這種豬肉被人吃了後,如果囊尾蚴未被殺死,在12指腸中其頭節自囊內翻出,借小鉤及吸盤附著於腸壁上,經2~3個月後發育成熟。成蟲壽命較長,據稱有的可活25年以上。
此外,人誤食豬帶絛蟲蟲卵,也可在肌肉、皮下、腦、眼等部位發育成囊尾蚴。其感染的方式有:經口誤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水及蔬菜等,或已有該蟲寄生,經被污染的手傳入口中,或由於腸之逆蠕動(噁心嘔吐)將脫落的孕卵節片返入胃中,其情形與食入大量蟲卵一樣。由此可知.人不僅是豬帶絛蟲的終寄主也可為其中間寄主。豬帶絛蟲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失眠、乏力、頭痛,兒童可影響發育。豬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腦的部位,可引起癲痛、陣發性昏迷、嘔吐、循環與呼吸紊亂;寄生在肌肉與皮下組織,可出現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此蟲為世界性分布,但感染率不高,我國也有分布。

流行特點

該病在我國廣泛流行與分布,各地均有散發病例,在東北與華東較牛帶絛蟲病多見,其比例為8:1與7.1:1,感染率由不足1%到15.2%。在雲南、河南、黑龍江、吉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均有地方性流行。

傳染源

感染豬帶絛蟲的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目前我國農村豬主要以分散飼養為主,豬主要在圈外活動覓食,故誤吞入人糞中豬帶絛蟲節片或蟲卵的機會較多。

傳播途徑

人因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有豬囊尾蚴的豬肉而被感染。在烹炒時未煮熟透,或吃生的肉餡或吃生的肉片火鍋。

易感人群

人對豬帶絛蟲普遍易感,感染豬帶絛蟲後人體易產生帶蟲免疫,對宿主再感染具有保護作用。國內患病者年齡最小者僅6個月,最長者85歲,一般以青壯年居多,而男性多於女性。
人感染豬絛蟲是食入了生的或者半生的含有豬囊尾蚴的豬肉。豬囊尾蚴在胃腸消化液的作用下,在小腸內翻出頭節,以其吸盤和小鉤固著於腸黏膜上發育,從頸節不斷長出體節。感染後2-3個月發育成豬帶絛蟲,在人體內寄生數年到數十年,而其間不斷排出孕節成為豬囊尾蚴病的感染來源。

臨床症狀

豬絛蟲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內,並從中攝取了大量的營養物質;頭節和小鉤吸附於腸壁可導致腸黏膜損傷;蟲體釋出的代謝產物被人體吸收;以上幾方面綜合作用即可使人體致病。多數病例並無明顯症狀,少數病例可表現出腹部不適、腹痛、消化不良、腹泄和便秘等症狀。豬絛蟲的幼蟲的寄生常會引起嚴重後果,若豬囊尾蚴和棘球蚴寄生於眼、腦、肝等重要器官,則會引起嚴重損害及相應的臨床症狀。若棘球蚴破裂,囊液進入組織可誘發變態反應而致休克,甚至死亡。豬絛蟲病初期,成蟲居於腸中,影響腸道氣機,引起腹部或者上腹部隱隱作痛,腹脹不適,甚至噁心、嘔吐。常在內褲、被褥或糞便中發現白色節片,或伴隨著肛門瘙癢。病久則脾胃功能受損,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加之豬絛蟲吸食營養物質,而以致於人體化源不足,氣血不充,故在上述症狀的基礎上常伴見面色萎黃或蒼白,形體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脈細等氣血虧損的症狀。

診斷方法

豬帶絛蟲病是由於患者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米豬肉”所致,故詢問吃肉方式以及節片排出史有一定意義。由於該蟲節片蠕動能力較弱,檢獲孕節和蟲卵的機會較少,對可疑的患者應連續數天糞便檢查,必要時還可用檳榔南瓜子試驗性驅蟲。收集患者的全部糞便,用水淘洗出頭節和孕節,鏡下檢查可以確定蟲種和明確療效。用肛門拭子法可提高蟲卵檢出率。目前血清學診斷方法也已經被套用於豬囊蟲病診斷上,如間接血凝實驗、間接螢光抗體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治療

牲畜每年在春秋進行2次驅蟲。
西藥治療:①吡喹酮5mg/kg;②丙硫咪唑片30mg/kg;③氯硝柳胺60mg/kg。
中藥治療:①蘇木、肉蔻、茯苓、貫眾、龍膽草、木通、澤瀉各6g,甘草5g,厚朴8g,檳榔4g,研末餵服;②南瓜子45g,檳榔75g,石榴皮45g,水煎至400ml,清晨餵服,第一次減半,無副作用後正常加服;③鶴草芽40g,研末餵服。
驅治豬帶絛蟲病應防止噁心嘔吐,以免妊娠節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腸造成蟲體自體感染導致囊尾蚴病。驅蟲前可以先服小劑量氯丙嗪12.5mg,服驅蟲藥後2小時應服瀉藥50%硫酸鎂60ml。

預防

普查普治

人為帶絛蟲惟一有流行病學意義的終宿主,故徹底治療患者是控制傳染源的有效措施,不僅可是患者得以治癒,更可以減少豬囊蟲病的發病率。

加強衛生宣教

教育民眾改變不良的生食或半生食豬肉的飲食習慣,嚴格執行生熟炊具分開,注意個人衛生。禁止隨地大小便,避免畜禽吃人糞。加強飲食攤點的衛生檢疫,患豬帶絛蟲患者不得從事飲食行業工作。

嚴格肉類檢疫

屠殺生豬時必須經國家有關指定衛生部門檢疫後方可進入市場,嚴禁“米豬肉”上市買賣。豬毛經過氫氧化鈉或氯化鐵顯色液處理後,其毛根部的顏色可由健康豬的白色轉變為病豬的褐色或棕色準確率可達81.2%~100%,可推廣套用。

改變養豬方法

提倡圈養,定期進行預防性驅蟲,不讓有接觸人糞而感染的機會,是感染率大大降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