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梆子

豫西梆子腔是北方戲曲中用木梆子加強節奏的一種聲腔。豫西梆子是河南境內梆子腔系的重要支脈。

簡介,地域分布,唱法,

簡介

梆子腔是北方戲曲中用木梆子加強節奏的一種聲腔。豫西梆子是河南境內梆子腔系的重要支脈。又叫“西府調”。其前身是“靠山簧”,或稱“靠山吼”、“靠調”。其以洛陽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豫西梆子演唱風格粗獷通俗,音樂唱腔豪放宏亮為豫西人民所喜聞樂見。上世紀30年代與豫東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梆子改稱豫劇,豫西梆子便稱為豫劇豫西調。

地域分布

豫西梆子形成的淵源與豫西地區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這裡位居陝、晉、豫三省交界,雖有潼關黃河阻隔,但其地理位置、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語系音調文化特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數百年來,作為豫西民間藝術的梆子戲,外與秦腔、蒲劇、(皮)黃戲,內與羅戲、越凋之間,來往交流滲透,互相借鑑吸收,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唱腔特點。清同治、光緒年間,豫酉梆子的勢力範圍以洛陽為中心已達豫西的18個州縣。

唱法

豫西梆子是與相對於豫東梆子(豫東調)而言的。形成之初,戲班全由男性組成。唱腔風格蒼勁、悲壯、深沉、渾厚。傳統演唱法全用真聲,大聲大口,贗腔帶“咦”,寒韻(落4、7)較多,且長於鼻音。這些特點決定了它便於表現悲劇的突出功能。
上世紀30年代,洛陽女演員常香玉到開封演出,發現了豫東梆子的高音特點,便將它融進了自己的唱腔,擴大豫西梆子的音域。她通過東西合流的新聲腔加工,創造了多套莊重、活潑,有喜、有悲,音色優美,韻味甜濃的常派唱腔。30年代末成名於洛陽的世界、華樂等劇院的“十八蘭”之一的崔蘭田,在豫西梆子“下五音”的基礎上,吸收豫東梆子“上五音”的唱法,在渾厚圓潤的唱腔里出現了清脆明麗的神韻,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豫西梆子通過它的女演員們對豫東梆子的借鑑、吸收,加之對文場器樂定調的升高,完成了旦角唱腔的革新,經東西合流使豫西梆子的旦角唱腔發展得更加成熟完美。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旦角劇目占據豫西梆子舞台的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