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十八蘭

豫劇十八蘭

豫劇十八蘭比較模糊。早期有18個蘭字輩的女演員跟豫西名鬚生周海水學戲。中途不斷有人退出或改行,又不斷有人補充,人數已經不絕對是18個了。解放後整理戲曲史的時候,連周海水本人也已經記不清楚前期的十八蘭究竟都誰了。因此,後來的十八蘭有多種說法。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周蘭鳳、李蘭菊、范蘭榮,車蘭寶、湯蘭香都在豫劇十八蘭之列。後來,崔蘭田改唱旦角,李蘭菊技藝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豫劇新秀輩出,其中有豫劇十大名旦(意指豫劇十大名旦不止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劇十八蘭
  • 人數:18個蘭字輩
  • 師傅:周海水
  • 年代: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
得名經過,演員簡介,

得名經過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鄭州北郊杜嶺村關帝廟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看罷戲後他寫了一首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周門。”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員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藝術水平的差異,十八蘭有幾種說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順序也有變動。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

演員簡介

十八蘭之首的毛蘭花(1924~1981年)是長葛縣老城鎮大趙村人,小名毛妮、然妞,自幼雙親去世,8歲時隨舅父要飯到鄭州,後到周海水辦的太乙班學戲。由於她天資聰明,學戲認真刻苦,13歲便能獨挑大樑,在鄭州首演《大祭樁》一鳴驚人,與豫西調著名旦角湯蘭香並掛頭牌;**戰爭時期在安徽省界首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艷琴被民眾譽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赴台灣,在台灣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台灣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台灣病逝,享年57歲。
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台(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台,台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台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她們的票不好買,劇院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老街的一個老太太因排隊買票把被子都給弄丟了,至今還傳為佳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