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岩禪寺

豐岩禪寺

豐岩禪寺座落在泰寧城西際溪村境內,距縣城10公里。豐岩由三個相連的岩穴組成,從右到左依次為丹霞岩、羅漢岩、豐岩,人稱“三仙出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豐岩禪寺
  • 地理位置:廣東省泰寧城西際溪村境內
  • 著名景點:李忠定讀書處
    豐岩和尚墓群
基本簡介,景點介紹,丹霞岩,羅漢岩,和尚墓群,豐岩,

基本簡介

豐岩禪寺座落在泰寧城西際溪村境內,距縣城10公里。豐岩由三個相連的岩穴組成,從右到左依次為丹霞岩、羅漢岩、豐岩,人稱“三仙出洞”。 

景點介紹

丹霞岩

岩穴高15米,長50米,深20餘米。岩穴內原建有丹霞禪院,現已只剩基址。宋政和元年(1111)春天,邵武名僧宗本到汀州南安岩拜謁定光古 佛,回來途徑泰寧,晚上睡覺時夢見一個穿紫袍的神仙對他說:“這回你應當到瑞溪(際溪)去。”宗本醒來以後感到很奇怪,第二天早晨,果然有兩位施主江牧、 鄒捍來請他到瑞溪豐岩去住。於是請工匠、備木料,不到三個月,僧舍便建成了,並為該岩題名“瑞光”,並捐錢擴建寺廟。新建成的寺廟中間有山門、大殿、法 堂、丈室,左邊是鐘樓、倉庫、廚房,右邊有華嚴閣、應真閣、僧堂。規制宏偉,金壁炳煥。那么岩寺為什麼叫“丹霞禪院”呢?李綱說,當時的宋徽宗崇尚道教, 不久前剛下了一道聖旨,說:凡曾經是道教活動場所,現已改建為佛寺的,一律恢復為道觀,但允許他們以該寺廟的名義到別的地方重建。郡中就有一個“丹霞院” 剛好屬於這種情況,於是“丹霞禪院”就被搬過來作為該岩寺的寺名了。
丹霞岩因留有抗金民族英雄李綱和宗本禪師等得道高僧的活動蹤跡而備受人們矚目,後人在丹霞岩右建了一座“讀書樓“,清福建臬司來謙鳴在樓側岩壁 上題寫了“李忠定公讀書台”七個大字,至今依然燦燦在目。民國六年(1917)泰寧縣知事黃式蘇(浙江樂清人)主持修復了一次。民國十六年(1927)縣長郭公木(本省壽寧人)捐俸銀20兩並倡議全縣士紳集資再修了一次。四十年代讀書樓因失火燒毀,今僅存基址。

羅漢岩

又名瑞光窟,因位居豐岩、丹霞岩之中,所以也叫中岩。岩穴高10米、進深15米,長50多米。岩內廟宇建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建廟人江鎖。寺內塑有500尊小巧精緻的羅漢,羅漢岩的得名就源於此。寺廟於原至正十二年(1352)毀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明萬曆十八年(1590),江鎖的後人在原址再建佛寺上殿,名“靈源殿”,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下殿。

和尚墓群

當時羅漢岩正中為大殿,供三寶如來,前面是下殿,供彌勒佛,兩殿中間只留一條過道。右側為僧房,僧房右邊還有廚房。羅漢岩住了一位老和尚和一個 老尼姑,和尚名僧普照,六十多歲,湖南人。這個普師父有幾個特點,一是平常不剃頭,每年只在六月十九日剃一次,加上雙手的無名指、尾指都已燃掉供佛,摸樣 甚是怪異;二是不洗澡,也是在每年的六月十九日洗一次。三是不吃晚飯。
後來岩寺在60年代初期失火燒毀,豐岩三穴已是片瓦無存,一片悽慘景象,令人不敢久留。如今的羅漢岩寺,寺廟簡陋破舊,香火淡了很多。

豐岩

又名瑞豐岩,在羅漢岩的左側。岩穴高12米,長50米,進深約40米。洞口常年有泉水下瀉,岩額鐫刻明御史李元陽題寫的“絡珠”二大字,因此也叫“絡 珠岩”。豐岩佛寺建造於唐天佑年間(905-907),在三岩中歷史最為悠久。六十年代羅漢岩失火後,江家坊人曾在此重建廟宇,但不久即因文革拆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