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菜面

豆菜面

豆菜面是一種台灣麵食,盛行於台南縣北部鄉鎮白河、新營、六甲及嘉義縣義竹鄉的地方小吃,下營、東山、後壁、麻豆、官田、善化等鄉鎮也有,但重要性不及前四鄉鎮,分布範圍大致位於八掌溪與曾文溪之間的嘉南平原中心地帶,除義竹以外都位於台南縣的北部區域。近年在經濟發展之後向全台各地擴散,主要打著白河豆菜面、新營豆菜面、六甲豆菜面的招牌,可見是從上述三地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豆菜面
  • 地區:台灣
  • 盛行於:台南縣北部鄉鎮白河
  • 類型:肉臊、蝦子
歷史,起源,製程,食用方式,盛行地區,

歷史

豆菜面的起源,在歷史上已難以考據,不同於府城台南的擔仔麵有肉臊、蝦子、貢丸(以發展當時而言)等較高檔配料,豆菜面相較顯得簡單而清爽,主要組成的澱粉顯然是果腹為主,吃會飽是主要考量。
據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黃世祝教授推測,應該是早期食材取得不易、可放置較久再食用而不變質等因素,造就先民以簡單的麵條放涼、加上煮熟放冷的豆菜、淋上醬油組成豆菜面。

起源

豆菜面的起源現今存在以下幾種說法:
白河豆菜面現今主要經營者已經輾轉歷三代以上,而且前後有過好幾個不同的店家,可能自清末或日治時期已有。
新營豆菜面1951年,蔡菊花女士為了養家餬口,以豆菜面做為面擔生意,在新營市民治路上沿街叫賣,後來接受顧客建議,於是改成定點販賣,在日積月累下,憑著豆菜面而在街坊傳開這項口碑,因此奠定了豆菜面創始人“蔡菊花”創始人。但此說法並不為市場內的豆菜面業者認同,認為是為了商業而作的宣傳。
豆菜面創始人源自六甲鄉“顏寅木”先生。
下營鄉:阿太豆菜面是祖傳四代了,現已經八十多年的歷史

製程

豆菜面的主要材料為麵條、豆芽菜、蒜味醬油。麵條類似油麵但較扁薄,口感Q彈柔軟,與一般圓粗且偏硬的油麵不同,具有其獨特的風味,通常是製成水煮過後放冷,再加上煮熟的豆菜,並佐以蒜味醬油,便完成一道“豆菜面”。

食用方式

業者將黃色條狀麵條煮熟、拌上豆芽菜、淋上醬油為主要料理方式。豆菜麵攤通常不賣小菜,但會販售配湯,通常以肉羹為主。清明時節因包潤餅需求,麵條消耗量大,業者甚至必須準備上千斤的麵條才夠應付市場所需。地方上有廟會等重大活動時也常以豆菜面為主食。
食用時主要都是乾麵,而且是將麵條以常溫冷卻方式,待冷卻後即可食用。 白河、新營、義竹的豆菜配合肉羹湯販售,也有的直接將面與羹加在一起,即成面羹。 六甲販賣豆菜面的店家搭配的是豆醬湯,豆醬湯風味不同於味噌湯,可搭配豆菜面一起食用,建議拌勻已淋上大蒜醬油的豆菜面,可突顯香氣與打開味蕾。另外也發展出配有荷包蛋的豆菜面,以及味增湯。下營鄉:阿太豆菜面的手工豆菜面是搭配西螺蔭油(比較甘甜)再搭配著特調味噌湯,譜出讓人回味無窮的記憶

盛行地區

新營市延平市場內有二家、中正路有一家,因新營商業活動較發達,商家販售品目較多。
白河鎮市仔內有一家吳姓業者,賣豆菜面、肉羹肉羹麵貢丸湯。另有販售未煮的生面可讓顧客買回自己做豆菜面。
六甲鄉有二家,賣豆菜面、豆醬湯。
下營鄉有一家,由當地人阿太豆菜面手工製作,精製各種麵食類,買豆菜面送味噌湯,當地公認的美食之一
鹽水鎮
善化鎮
義竹鄉市仔內有一家,賣豆菜面、肉羹
麻豆鎮市五--忠孝路,在小北百貨旁也有(阿太豆菜面)的分店,已經快十年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