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鎮

豆沙鎮

豆沙鎮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4°1′53〞—104°11′29″,北緯27°57′50″—28°7′2″之間,東接鹽井鎮,南靠柿子鄉,西鄰大關縣吉利鎮,北與中和鎮、艾田鄉接壤,距鹽津縣城23公里。

2017年11月,豆沙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豆沙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
  • 政府駐地:豆沙鎮摩崖社區親民路6號
  • 電話區號:0870
  • 郵政區碼:657504
  • 地理位置:中國西南
  • 面積:146.74平方公里
  • 人口:22473人
  • 方言:西南官話灌赤片仁富小片
  • 著名景點豆沙關、豆沙古鎮
  • 火車站:豆沙關站
  • 車牌代碼:雲C
簡介,農村經濟,資源,人口衛生,豆沙旅遊,

簡介

豆沙鎮轄摩崖社區1個居委會和石門、長勝、黑喜、石缸、萬古、銀廠6個村委會,161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居住著漢、回、苗、白四種民族,總人口22473人,其中,農業人口21167人,非農業人口1306人,少數民族576人。幅員面積146.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4公頃,林地6579.85公頃,森林覆蓋率44.3%。境內山巒起伏,山高坡陡,河谷縱橫,因關河的深切,形成南北向的條狀侵蝕山地,多呈“V”字地形。最高海拔萬古黎山1984米,最低海拔黑眼溪溝口460米。屬溫濕地區,半亞熱帶與溫帶共存,季風立體氣候明顯。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昆水公路、內昆鐵路水麻高速公路東西沿江橫穿而過。自秦開五尺道以來,豆沙關就是中原與邊疆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樞紐、南方絲綢之路的要衝,素有“咽喉巴蜀,鎖鑰南滇”之稱,並享有雲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旅遊小集鎮、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五大殊榮。

農村經濟

2007年,全鎮經濟總收入4065.8萬元,比上年增12%,人均純收入1167元,比上年增11%。農業農村經濟收入2818.75萬元,比上年2562.5萬元增256.25萬元,增9%;第二產業115.03萬元,比上年107.5萬元增7.53萬元,增7%;第三產業1132.08萬元,比上年928.11萬元增203.97萬元,增18%。生豬存欄27850頭,比上年22962頭增4888頭,增4.2%,出欄17880頭,比上年11767頭增6113頭,增10.4%;大牲畜存欄2706頭,出欄750頭,比上年增1.5%和1.2%;家禽存欄32500隻,比上年30650隻增1850隻,增1%,出欄20010隻,比上年增1.3%;肉蛋產量162.7萬千克,比上年103.7萬千克增59萬千克,增11.4%。年內,實現財政收入85萬元,比上年24.9萬元,增71%;支出 1396.6萬元;實現存款金額5150萬元,比上年3025萬元增2125萬元,增42%;各項貸款金額1050萬元,比上年857萬元增193萬元,增19%;實現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1553萬元,比上年增45萬元,增8.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萬元,比上年增48萬元,增8.8%。2007年,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以新農村建設試點為突破口,面向市場,結合實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年內,采鮮茶32.5萬千克,產值70萬元;加強對203.33公頃柑桔、板栗、李子等病蟲害防治和管理,實現收入85萬元;種植反季蔬菜27.33公頃,產值184萬元。2007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960萬元,比2001年增長38%;糧食保持穩中有升,總產量568.5萬千克,比2001年的515.7萬千克增52.8萬千克,年增長2%;糧食總產量568.5萬千克,人均有糧269千克。
2008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任務為:全鎮生產總值增長10%,達4472.2萬元;糧食總產量年增長1.5%,達577.02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達1284元;鎮級財政收入增長10%,達137萬元;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長15%,達1786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2011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1103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267萬元,第二產業完成100萬元,第三產業完成466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764萬公斤,人均有糧362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3208元。財政總收入690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27萬元。
豆沙鎮

資源

生物資源:松茸、雞樅、蕨菜、大竹筍、羅漢筍、甜竹筍、刺尖、山雞、黃柏、杜仲、天麻
旅遊資源:豆沙關省級風景名勝區、長勝溶洞、老黎山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無煙煤、銅、銀、鐵、硫磺
水利資源:三個包水庫、響水洞泉水、豐收大堰

人口衛生

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始終堅持一把手負責制,“一票否決”和黃牌警告制度,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不斷提高計畫生育率為目標,以及時落實避孕節育措施,全力抓好醫學監護工作為主線,嚴格控制計畫外生育。特別是多孩生育,努力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2006年,全鎮有總人口23325人,正在朝無多孩鎮目標邁進。豆沙鎮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著力點,全面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切實加強“降消”、“脊灰”免疫項目的實施,努力抓好婦幼保健和食品藥品衛生安全。全鎮有鎮級衛生院一所,村級衛生室6所,2007年全鎮新型農村醫療農民參合資金14.98萬元,參合率70.1%。

豆沙旅遊

登“入滇第一關”
千百年來,從杜宇經此入巴蜀,僰人經商到印巴,諸葛亮揮師返四川,南詔諸王出關進長安,馬可波羅過石門,李蘭義軍出雄關,蔡鍔討袁出石門,朱德數度石門鎮……所有這些都給雄關刻下了永久而光輝的歷史。登“入滇第一關”,首先要走秦五尺道。五尺道現存長約350米,寬1.7米,是迄今全國五尺道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跡最多的古驛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第二、到觀音閣進香。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的,屬於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崖壁上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曆二、六、九月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第三、登古城堡。它始建於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渾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所書。第四、賞歷代文人墨寶。許多文人騷客在這裡留下了很多長歌短句和名言雋語,這些題刻字形大小不一,書法正草隸篆各體皆有,陰陽刻同生,隨石型排字勢。第五、看唐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唐貞元十年(794年),御使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封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記其行,特摩崖題記。第六、觀賞馬幫。豆沙關就是烏蒙馬背馱出來的。
豆沙關豆沙關
覽“石門萬古絕壁”
石門絕壁是一部無字的天書。在這壁立千仞的絕壁上,有千古之謎的僰人懸棺,有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美麗的神話故事,如:仙人指路、雀籠高掛、犀牛望月等,還有季節性的大瀑布。山洪暴發時,山溪水從絕壁上飛奔下來,吼聲如雷,山鳴谷應,整個絕壁到處飛著水霧,頗為壯觀。對著絕壁大聲呼喚,它還會聲聲呼應。
觀“僰人神秘懸棺”
僰人的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他們選擇壁立千仞的懸崖,用至今無人知曉的方法,將棺材懸掛在懸崖半山腰的埡口裡。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侵蝕,千秋歲月的磨礪,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
游“豆沙千年古鎮”
古鎮上雜居著不同信仰的民族,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街,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五教俱全,水乳交融,寧靜祥和,滄桑悠遠。豆沙古鎮的雛型應是先民村寨和古道驛站,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居住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廣東八省移民,建有八省廟宇(會館),雖然這些廟宇已被拆毀,但遺址還在,依稀可辨。多省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技術,豆沙鎮可謂是八省建築文化的博物館。現存民居建築123間,其中清代65間,民國16間,共和國初期42間。在現存房屋中最早的房屋是清康熙36年(1697年),距今已有307年歷史。遠看古鎮,古色古香;趨近細觀,逐見滄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