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

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

本書從戰國秦漢間文化與政治大轉型這一歷史背景出發,動態地描述讖緯文獻與思想的歷史形態,力圖恢復它的真實面貌。讓學界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秦漢文化及其對中國郡縣制帝國文化的長遠影響;理解漢代儒學和經學所承擔的時代課題及其達到的成就;理解中國三代封建文化在郡縣制帝國制度下的創造性轉化;理解讖緯文獻的獨特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
  • 作者:徐興無
  • ISBN:9787101036855
  • 頁數:307頁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03-03
  • 開本:1/32
簡介,讖緯與經學,新天道與新占術,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讖緯學說與漢代道德構建的完成,讖緯文獻中的河洛、郊祀與封禪,簡評,其他作品,

簡介

南京大學中文系徐興無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代讖緯文獻與戰國秦漢時期以經學和儒學為主的文化構建研究》(批准號為96CZX010),於1996年立項,2004年3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現將該成果的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眾所周知,讖緯文獻從中古以後就屢遭帝王禁止,學界皆認為隋煬帝的禁絕最為慘烈。但唐代《五經正義》、《文選注》、《漢書》、《後漢書》的註解中,引用諸緯名目俱全。加之流播日本、朝鮮的緯書名目大體完整。因此,導致讖緯思想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宋儒在學理上的清除與打擊,此後,諸多官私書目中讖緯的名目殘缺、分類不明。儘管後世學者努力輯佚,並肯定讖緯有補史、考地、測天、考文、徵禮、博物諸作用,但讖緯已成了博物館化的知識碎片,存在於類書與註解之中。讖緯在古代被當作經學的贅疣,在現代學術中被看成神學經學,僅其中的自然知識和宇宙思想的碎片被稍加肯定,對讖緯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文獻考訂與思想概述的範圍內。
對於讖緯文獻的價值,成果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讖緯文獻的源流,二是讖緯文獻中的非儒學思想。成果認為,歷史上關於讖緯起源於上古、先秦或西漢哀、平時代的看法以及讖緯有別的觀點是一種靜態的文獻考察角度,指出讖緯文獻中的《河圖》、《洛書》起於戰國秦漢間,七經緯及《論語讖》、《雜讖》等起於宣、元之際經學影響擴大、章句之學興起之後,以比附六經和《孝經》的面目出現。讖緯的體系出現後,其文本仍在增益並有新文本出現,形態很不穩定。早期的讖緯文獻有依附《河圖》、《洛書》立名者,後來多依附六經與《孝經》立名。名目繁多,有經讖、緯、傳記、章句、圖書等。但到東漢以後,人們開始分別《河圖》、《洛書》與《七經緯》。至《隋志》,遂嚴分讖緯文獻為《河圖》、《洛書》類、《七經緯》類、《論語讖》與《雜讖》類,以《河圖》、《洛書》為六經的先天形式,《七經緯》是孔子推衍的聖人之道,《論語讖》、《雜讖》記載孔子等聖賢對天道的闡述。成果吸收並修正了陳盤等人的讖緯文獻研究成果。對讖緯的名目與形成過程作出了允當的考論。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成果著重討論了其中的道家思想與墨家思想。指出道家的宇宙論、歷史觀、先秦出土文獻中的黃老傳說以及道家的話語形式在讖緯中皆有所體現,揭示了先秦墨家思想中鬼神思想、祥瑞思想對讖緯的影響,並推論墨家思想在漢代的保存形態和對東漢道教的影響。

讖緯與經學

由於該成果研究的重點是戰國秦漢間以儒學和經學為主的文化構建,因此首先面臨著確定讖緯文獻在儒學與經學中的地位。成果對讖緯與漢代經學,特別是與齊學的密切關係做出了論證,指出讖緯是漢唐經學的組成部分,因此與宋明儒學之間存在著緊張的關係。宋明理學在摒棄漢唐經學的同時,對讖緯做出了學理上的重大摧毀,使得讖緯思想成了知識的碎片,失去了活力。而清代漢學興起,對讖緯進行了大量的輯佚工作,開始整理讖緯的文獻面貌與思想源流,繼之而起的今文學派又試圖復活讖緯的思想精神。成果全面地描述了讖緯在儒學史中的境遇與面貌,描述了傳統學術對讖緯的研究過程。

新天道與新占術

該成果以現存讖緯中較為完備的《易緯》為研究文本,推闡漢代新天道觀的構建過程。成果認為,至戰國秦漢之際,道家提出的“道”已與陰陽五行學說結合,發展為有體系的新天道觀,成為構建統一郡縣制帝國政治文化的根據。在此天道觀中,包含了一套以天文律歷等天學理論為基本演算方式的占術,用以占測天道,操縱人事。而以傳授古代典籍為學派特徵的儒學,也試圖用新的天道觀補充和改造舊典,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轉化。其中對《易經》的改造是較為典型的。在戰國秦漢之際,諸多《易傳》皆顯示了對新天道的吸收和對舊筮法的揚棄,將占筮之書改造為聖人經世大業的經典。而兩漢孟京易學和《易緯》則實現了新占術的建構,使易學中的新天道有了新占術,充分發揮了易學對現實的操縱能力。並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內在化、理性化、邏輯化,使儒家的易學成為演算新天道的權威語言。成果的另一學術成就是詳細剖析了《易緯》的文本,對其中的諸多占術進行了還原與描述。進一步揭示了漢代易學的特徵以及他們與戰國秦漢間《易大傳》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糾正了過去學界簡單貶低漢代易學的觀念。

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

成果研究了漢代新歷史觀念的構建過程。認為,春秋以後,周天子的小宗諸侯和異姓諸侯甚至邊緣民族紛紛崛起稱霸,以周天子祖先血緣崇拜和宗法制度為根據的周代封建王國制度開始分化,加之新天道觀的出現,對具有超越意義的聖人的崇拜愈加深厚。先秦諸子的聖人觀雖有出入,但皆以聖人與天道相通,他們的聖人譜系也大致相同。這便為新的郡縣制統一國家提供了天道與歷史的依據。在戰國秦漢之際,聖統的思想構建出現了兩大傾向,一是以舊的宗法文化為根據,構建諸多氏族皆出於黃帝的宗法譜系,可稱為宗法聖統。二是按照陰陽五行、占星術等新天道觀來推演人類的歷史與聖統,以新天道、新天命來論證人間的聖王,可稱為天道聖統。後一種傾向成為戰國秦漢間的主潮,為郡縣制帝國的政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被秦漢帝國所採納。但是,由於秦帝國只承認聖人與天道的關係,否定聖統,否定傳統文化,其聖人信仰構建便不得成功。漢帝國則主張紹休聖緒,以傳統文化立國,在天道聖統的傳承次序中又逐漸採納了五行相生的模式,放棄了開始採用的五行相勝的模式,強調文化與政治權力的承繼性,強調秩序與和諧,因此成功地構建了完整的聖統崇拜,發揮了國家信仰的作用。讖緯文獻正是天道聖統集大成的表述形式。成果對諸多讖緯文獻進行了梳理,排列了讖緯文獻中皇、帝、王的聖統體系,揭示了其中貫穿的五行與三統兩套順序及其各自所包含的特殊意義,昭顯了漢代儒學進行文化建構的歷程。通過對天道聖統的闡釋,成果一方面吸收了古史辨派的史觀,一方面糾正了學界關於漢代今文經學相信讖緯,古文經學不信讖緯的觀點。認為古文經學也信讖緯,但他們在漢帝國立國累世之後,採用宗法聖統來補充、修正天道聖統,使之更加穩固,更具有倫理與道德的根據。

讖緯學說與漢代道德構建的完成

該成果從漢代,特別是與齊學有關的《孝經》學漸漸興盛,成為漢代經學重要典籍的角度出發,發現《孝經緯》在讖緯文獻中的地位也相當重要。進而闡述漢代《孝經》學的發展及其與秦漢郡縣制國家鼓勵孝道,穩固小農經濟的關係。繼而從思想史的角度,論證了孝道何以在宗法封建王國的文化中成為最高道德標準和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而當封建宗法禮樂文化崩潰之後,諸子百家對傳統道德儘管採取了重新解釋、否定、或是重新建構的態度,但大都不反對孝道,並仍將孝道作為基本道德。戰國秦漢間的儒家,在積極吸收道、墨、法家道德觀的基礎上,賦予新天道以倫理內涵,賦予人以宇宙的稟性,建構新的倫理道德體系。在這一建構中,董仲舒提出的人元與天元合一的觀點為人文、人性找到了天道的根據,並且將闡述天道的語言改造為儒家《春秋》學的語言。如此,新天道與新道德體系合而為一,與“天元(道)-陰陽-五行”的天道體系對應,道德體系呈現出“孝(忠)-仁義-五德”的狀態。孝道在擺脫了封建宗法文化之後,在郡縣制的帝國道德體系中仍是本位道德。漢儒的道德構建由於過分強調外在規範性與神聖性,忽視了道德的主體性、自覺意識與反省意識,因而儒學在西漢末至東漢時期也進行了一些修正性的建設。

讖緯文獻中的河洛、郊祀與封禪

該成果推闡了戰國秦漢間新國家神話與祀典的建構歷程。隨著三代以來的族邦國家和以周禮為代表的宗法封建文化的解體,戰國秦漢時期,新的郡縣制統一國家形態逐漸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天道觀、新歷史觀和文化制度也在同步構建之中。國家神話和國家祀典的構建是新政治根據和新文化信仰的標誌,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帝王接受天命的神話以及與之配合的祀典。成果考察了讖緯文獻中的河洛神話,發現這一有體系的神話昭示了按照新天道運轉次序而設定的聖人接受天命的過程,其接受方式是河出圖、洛出書,其中又糅合了其他形態的受命神話。成果指出,河洛神起源於華夏諸族對黃河的崇拜,寶玉形態的河圖與洛書在不同的時期由上天傳授給不同的聖王,反映了遠古玉器(新石器文化的顛峰狀態)時代權力的擁有與轉移形式。同時,河、洛神話還包含著一個文化神話,即《河圖》和《洛書》是《易》象與《尚書·洪範》五行的先天根據。在戰國秦漢間,天命更迭頻繁,出現了帛書形態的《河圖》與《洛書》,這便是讖緯的早期形式。因此,河洛提供了新的國家信仰和祀典中帝王接受天命的神話。至於郊祀,則是周王朝的最高國家祀典,建立在祖先崇拜的信仰基礎之上。春秋以降,郊祀這一周天子的特權受到諸侯們的僭越與挑戰。同時,秦、齊、楚等異姓強國也在嘗試按照新天道的理念建構新型的郊祀典禮。秦國的雍祀、齊國的太一之祀和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國郊祀皆是同一理念下的不同形式。漢承秦制,接受了雍祀,但至漢武帝時又吸收了齊國的太一之祀,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威。至宣、元以後,儒學又在新的天道信仰中轉化了周禮中的郊祀內含,使新型國家信仰和祀典帶上了傳統文化的色彩。至於封禪,則是齊國在爭霸過程中構擬的最盛大的致太平和告天典禮。秦始皇、漢武帝和光武帝不斷地構建這一盛典,在其中融入各自的國家信仰形態與郊祀典禮。但由於傳統的儒學與封禪文化關係不深,故秦皇、漢武的構建均不夠完美。由於董仲舒倪寬齊學人物對封禪的積極闡釋,加之讖緯對封禪神話的營造以及其中河洛神話與封禪文化的合流,使得光武帝的封禪得以成功,標誌著戰國秦漢間新國家信仰與祀典構建的完成。

簡評

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漢代似乎一直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而在漢代思想研究中,人們除了關注董仲舒、王充等這些大思想家以外,對其餘的思想關注似乎很少。緯書思想就是人們較少關注的漢代重要思想之一。
建國以後,除了一些通史對緯書稍作介紹以外,作為專門研究的論文和著作一直都很少。而多數研究都從否定的方面來評價它,認為它是封建糟粕,無甚價值。①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才開始比較客觀而公正地研究緯書,出版了一些專著,如鐘肇鵬的《讖緯論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李中華的《神秘文化的啟示——緯書與漢代文化》(新華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冷德熙的《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東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鐘、李二書主要從巨觀上對緯書思想進行分析,而冷書則是從神話學方面對緯書進行研究。實際上,台灣和日本對緯書思想的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大陸,如台灣陳盤對緯書題目解釋的研究和日本安居香山對緯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均被國內外所公認。②
徐興無的《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可以說是近年來研究緯書思想的一部力作。作者自讀碩士研究生時,就開始以緯書為研究題目,其博士論文《論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在當時即受到較高的評價。其畢業以後,又對緯書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這部著作即是其成果之一。
本書作者從讖緯與漢代文化構建這個角度入手,分析了讖緯在漢代文化構建中的作用。全書總共六章:《讖緯文獻的價值》、《讖緯與經學》、《新天道與新占術》、《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讖緯學說與漢代道德構建的完成》和《讖緯文獻中的“河洛”、“郊祀”與“封禪”》。
作者首先分析了讖緯在漢代文化中的地位及源流,認為讖緯不但對當時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當時的政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王莽劉秀等人在當時都利用讖緯來論證其政治之合法性,劉秀做了皇帝以後,還曾“宣布圖讖於天下”以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日本安居香山曾說:“漢代思想是緯書”,並認為“正是在以緯書為中心的神秘思想流行的時代,道教才得以形成。”③這個說法可能有點誇大緯書思想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緯書的確對當時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道教的產生提供了理論上的資源。前人對緯書和儒家及道家的關係闡明得比較多,而對緯書與其它思想的關係則很少關注,作者除了分析緯書與道家思想的關係以外,特別分析了緯書與墨家思想的關係,這是前人很少關注的。作者認為,墨家思想中已經有與陰陽五行思想合流的傾向,並偏重於數術方面的發展。緯書中的“賜奪紀算”說也源於墨家思想。並且認為“讖緯中所存墨家思想的資料,為我們考察墨家這個在戰國時代居於顯學地位,而至秦漢之際幾乎消失無蹤的學派,提供了新的視角。”(第44頁)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還從讖緯文獻方面分析了郭店竹簡《太一生水》的知識背景。郭店竹簡是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出土的,保存了很多早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獻。其中《太一生水》是一篇未見於傳世文獻的新材料,引起了中外學界的廣泛關注,並從不同方面做了不同的分析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李學勤先生曾利用讖緯材料對《太一生水》從數術方面做了分析。
① 如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中認為,兩漢的“正宗”思想已由“經今文學家董仲舒的推演災異的神學體系的御用,變而為讖緯之術的露骨低級迷信思想的御用”,任繼愈在《中國哲學史》也認為“讖緯是封建神學與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轉引自《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第85-86頁。
② 陳盤的代表作有《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安居香山的代表作有《緯書之基礎的研究》、《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等。
③ 安居香山:《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0頁。
④作者從讖緯文獻的角度對《太一生水》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認為“太一生水”應當為元氣生水,而在讖緯中,水恰恰被看成元氣的體液。
“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因此讖緯和經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本書作者對於讖緯和經學的關係也做了分析。認為讖緯與齊學關係最為密切,讖緯中所提及的經學人物,僅有公羊高和董仲舒,而二人均為齊學代表人物。並且齊學與讖緯有相近之處,西漢後期,齊學人物可能參與造作讖緯。作者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讖緯與章句之學並出,在形式上皆有齊學迂誕發揮的解經風格,至東漢被人們目為一類”。(第70頁)除了論述讖緯與漢代經學的關係外,作者還對讖緯與宋代、清代經學的關係做了論述。
讖緯自漢以後,屢遭禁絕,多數已面目全非,難以窺其全體。獨《易緯》保存較為完整,亦具體系,所以人們對於《易緯》的研究較為深入和全面。作者專門列出一章來對《易緯》進行分析研究。與前人注重《易緯》中的象數體系不同,作者關注《易緯》在戰國秦漢間的變革作用,認為《易緯》中的宇宙論和筮法是一種新天道和新占術。正如作者所言,“試圖在全面整理《易緯》文獻的基礎上,從戰國秦漢時代文化演變,特別是天道觀的轉化及儒家對舊典的改造等角度,考察《易緯》在這段易學史中的時代意義和理論價值。”(第94頁)作者從夏、商、周開始分析,認為他們的“天道觀”實際上是“天命觀”,在那裡上帝是天的主宰,宇宙、自然的構成及主宰人類的各種力量是有人格有意志的鬼神。與這種天道觀相應,探知天意的手段是占卜,而這種卜筮有很大的偶然性。灼龜自不必言,筮蓍亦有很大的“鬼謀”成分。作者認為,春秋以後,舊的天命觀逐漸被一種出於理性思辨的天道觀所替代,道家即是其代表。到了戰國秦漢之間,道家的道論逐漸與陰陽、五行、元氣等思想合流,成為當時思想界構建宇宙論的共同模式。舊的筮法已經不能探知新的天道,因此產生了一種與新天道相適應的新占術,如七十二候、十二律、二十八宿、律歷之數、分野等等,這一龐大而複雜的體系,旨在通過天道來指導人事,按照天道規則來安排人間法則。作者認為這種新占術相對舊占術有兩個特點:一是新天道的天更多的是指物質性的宇宙,而非人格神;二是新占術中的偶然性大大減少,陰陽順逆、五行生剋及其中包含的數學、天文、律歷學說更具有演算性,因而有法可循、有章可依。《易傳》融合新天道即出現在這種背景之下,但作者認為《易傳》雖將《周易》占筮形上學落實在新天道之內,但未能對舊筮法進行改造,這種工作是漢代易學面對的問題。漢代孟喜、京房易學已經開始對舊筮法進行改造,如六日七分說、卦氣說等等。《易緯》是沿著孟、京易學的路線進一步對《周易》的舊筮法進行改造,作者對《易緯》中的新筮法,如四正四維說、太一九宮說、八卦候、征王亡術、六十四卦氣占、爻辰說、求卦軌術等,做了詳細的分析。
對讖緯文獻中天道聖統的分析是本書作者的一個著力點,這章可能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依然從戰國秦漢間中國社會由氏族王國向統一帝國轉變的這一大歷史背景來研究讖緯中的天道聖統。作者從三代開始分析聖人崇拜的形成和發展,認為聖人既是道德和思想意義上的最高代表,又是各個學派實現其政治學說的理想人物。作者認為諸子的聖人觀雖有差異,然有兩點是他們共有的:一是聖人是和“天”、“道”等形上學最高範疇聯繫在一起的;二是他們逐漸形成了大致相同的聖王譜系。到了秦漢,帝王亦宣揚聖人崇拜。接著作者對讖緯中的天道聖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戰國秦漢間聖統慢慢由原來的宗法聖統向天道聖統轉變,這種聖統不講血緣關係,而以五德終始等理論來排列聖統,並可按照數術公式推衍,以至無窮。從而打破了原來的血緣聖統,這種理論至讖緯而大成,成為漢帝國的國家神話。另外鄒衍、《月令》等為讖緯的天道聖統提供了理論基礎。作者對讖緯中的五天帝系統及按五行排列的人間聖統等一一做了分析。最後作者認為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對後世影響甚大。不但影響了漢代的政治文化,而且對道教的神譜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認為天道聖統產生雖然有其時代背景,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即“過分地把人間的政治依據放在外在的宇宙中,用數術的方式任意推演人間的歷史,使之符合宇宙的運行。”(第210頁)
在第五章作者分析了讖緯學說與漢代道德構建的關係問題,主要分析《孝經緯》對漢代道德構建的作用。《孝經》在漢文帝時就與《論語》、《孟子》、《爾雅》一道立為博士,但當時並沒被放在突出的地位。至武帝時,立五經博士,《孝經》的博士地位又被罷免。但在東漢白虎觀會議以後,《孝經》成為經學的核心。作者認為,《孝經緯》與《孝經》有承繼關係,但是向來為學界所忽視。由於《孝經緯》突出了《春秋》和《孝經》的關係,又因《孝經緯》在東漢時期有顯赫的地位,所以在東漢《春秋》和《孝經》在經學典籍中的地位取代了西漢時期《春秋》和《易》的地位。作者進一步認為,《孝經緯》的造作與《孝經》學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西漢傳《孝經》者多為齊學經師。接著作者分別分析了諸子對傳統道德的批判和重建,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到了董仲舒和讖緯才逐漸完成了漢代道德構建。
最後作者分析了讖緯文獻中的“河洛”、“郊祀”與“封禪”等思想。《河圖》和《洛書》是讖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認為河洛神話源於華夏諸族崇拜黃河的深遠傳統,後來成為一種帝王受命的徵兆。作者對讖緯中“郊祀”和“封禪”的淵源和內容也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敘述。
總之,《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這部書從讖緯與漢代文化的關係方面對讖緯與漢代的聖統、道德及“郊祀”等方面做了詳細的分析,為讖緯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但作者對緯書中哲學思想的分析似乎不夠,這可能與作者的知識背景和關注角度有關。
(任蜜林,北京大學哲學系2004級博士生,100871)

其他作品

1.《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2.《新譯〈金剛經〉》,台北,台灣三民書局,199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