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圖(初期佛教故事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略稱‘變’或‘變相’,即將佛教故事,以繪畫、浮雕、雕塑等方式予以造形化者。‘變’原是佛教用語,梵語為parin!ama,意謂轉變,此處依其衍生義‘變現’,即將佛教故事及經典中所述的譬喻、神奇事跡,表現為視覺上的造形。依《高僧法顯傳》載,五世紀初葉法顯曾見師子國無畏山精舍中稱為‘變’、‘變相’的本生故事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變相圖
  • 外文名稱:parin!ama
  • 意謂:轉變
  • 略稱:‘變’或‘變相’
變相圖介紹,歷史發展,

變相圖介紹

佛傳圖、本生圖是初期佛教故事畫的基本形式。按照故事情節或將故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以比較簡單的構圖表現出來,俾使人易於理解故事內容。相對於後來以曼荼羅為主的密教美術,此種變相圖可稱為顯教美術。隨著佛教東漸,變相圖也傳入西域、中國等地,而在這些地區蓬勃發展。

歷史發展

傳入中國後,表現大乘經典經意及故事的變相圖有大規模的發展。許多故事錯置在同一畫面中,形成鉅大的構圖。根據大乘經典而繪者,稱為‘經變’。流行於唐代的變相圖,除了善導繪於長安的淨土變相三(二)百鋪之外,在唐代畫史中亦不乏其例。根據《寺塔記》、《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等畫史記載,作為寺院壁畫的有‘維摩變’、‘本行經變’、‘涅槃變’、‘地獄變’、‘西方變’等。此外,《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也載有‘大神通變’、‘淨土阿彌陀佛變’等。在經變方面,除‘維摩經變’、‘法華經變’、‘觀經變’、‘藥師經變’之外,也有‘西方淨土變’、‘靈山淨土變’、‘彌勒淨土變’等淨土變相。
經變多採用大畫面構圖,以一般信徒及大眾為對象,使觀者理解故事及其意義。當時用來說明畫意的原文(即變文),已從敦煌發現多種。除對應經變之變文外,也有以〈王昭君變文〉等世俗故事為題材的。‘變’的意義逐漸擴大,乃使世俗故事畫也能適用。此外,在形式方面,後來也有畫卷出現。
日本在飛鳥、奈良時代所流傳的許多變相圖是從中國由船舶運載傳入的,此外日本本土也有製作,如法隆寺金堂的淨土變及當麻曼荼羅(觀經變)等是其代表作。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而繪製的《繪因果經》,是‘變’作為經典繪畫化的最佳範例。此一經典,主要在記述佛傳,其下半部書寫經文,上半部則系對應經文情景所連續繪出的圖畫,類似後來的畫卷。
平安時代以後,‘變’或‘變相’的意義似乎逐漸不明,稱為‘變’或‘變相’的用語例相對減少,而轉仿密教的曼荼羅作為用語。除當麻曼荼羅、九品曼荼羅、淨土曼荼羅、迎攝曼荼羅等各種淨土變外,也有法華經變相之法華(經)曼荼羅等變相圖。中世以降,流行六道繪及聖德太子繪傳等圖解說明,對後來的說唱文學、故事文學、民間藝術皆有不小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