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智慧篇:留個人給自己仰望

讀者文摘·智慧篇:留個人給自己仰望

基本介紹

  • 書名:讀者文摘·智慧篇:留個人給自己仰望
  • 作者:李學民 劉明清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外文名:Reader's Digest
  • 類型:期刊雜誌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8976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讀者文摘”系列叢書是2014年書市上的“滿漢全席”,有鹹有甜,有葷有素。作品全原創,內容全精選,文字風格、文章設計各具特色。共分“讀者文摘力量篇”“讀者文摘智慧篇”“讀者文摘情感篇”“讀者文摘心靈篇”四個版塊,全套24冊。分別選編任蒙、吳萬夫、曹秀、杜懷超、全明春、余春明、周虞農、徐成龍、黃聖鳳等24位優秀作者的作品。他們分別出生在60、70、80、90不同年代,分布在中國、美國24個省市,分別從事高校教師、專業創作、學術研究、行政管理、企業經營等不同職業工作。
本叢書每一本書均是我們遴選作者近年創作的散文、隨筆之精華,組合成一部曠世精品合集。與讀者分享人生感悟,傳播幸福哲學。
在人生的旅途中,總存在著許多讓人無法預料的困難和誘惑,這會挫傷我們的自信,擾亂我們的視線和心靈,也會使我們的前途變得迷霧重重、撲朔迷離。生命,需要鼓舞與希望;心靈,需要溫暖與滋潤。
本書收錄的精彩動人、發人深省的雋永故事,內容涉及心態、寬容、尊重、親情、愛情、友誼、善良、感恩、幸福、做人、做事、挫折、成功等重大人生課題。通過閱讀本書,不僅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性情,而且可以獲得寶貴的知識經驗,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毫無疑問,它會成為你的終生益友,將持續不斷地為你的生活提供深刻的經驗和智慧。
燈下品讀此書之餘,你會聯想起兒時的那城那村,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愉悅的心境會讓你樂此不疲,愛不釋手!
也許你會一次性收藏這24本書
也許這些書會影響你及你的家人
也許這些書會激起你創作欲望
也許你今後的文字由此會寫得順暢
也許你的人生由此出彩……

作者簡介

李學民,男,山東齊河縣人。作品散見於《大眾日報》《僑報》《山東文學》《安徽文學》《生活日報》《廣州日報》《百姓故事》《當代散文》《長河晨刊》《魯北文學》等報刊雜誌。《大嫂》獲2007年中國“年度散文優秀獎”,由《讀者》轉載,並選入《山東散文選》(1978—2008);散文《蝴蝶泉》編錄“首屆世界華人遊記徵文大賽精選集”《走遍天下》;《去年元宵今朝別》入選由華東師範出版社出版的《最受中學生喜愛的100篇散文》。另有多篇文章收入文集。

媒體推薦

本書精選數感人至深、激發你生命潛能的故事,蘊藏滌盪內心的歷練、不怕挫敗的勇氣、引人深思的智慧,以及關於愛與夢想的能量。這是一場豐美的盛宴,當你被溫柔的文字包裹,心中就不會再害怕孤獨。
用心去讀,你會發現每天的陽光都是那么溫暖,平淡的生活也會充滿新奇與感動。該書會告訴你,生活中你要學會適時地放鬆,放慢步伐、鬆開緊繃的心。有時候,領悟生命的意義只需要換一種心情。
_____出版人鄧永標

圖書目錄

第一輯風中的父親
棉花紡車
去年元宵今朝別
大嫂
風中的父親
奶奶和她的魔籃
挨肩
母親有一本書
我們家的鏊子
又見長堤
紅木箱
第二輯家鄉的冬
故鄉的葦
喊街
家鄉的冬
鄉下過年/044
碾子、石磨/046
黃水入夢/049
時光村落里的記憶/054
哭泣的月餅/058
月光/060
曾經的鄉村/063
鄉下洗澡/066
第三輯那不是愛情
那不是愛情/070
心存奢念/072
生命之重/075
生命中的等待/078
愛情的價位/081
阿冬和他的女人/084
四中讀書雜記/087
夫妻間的稱呼/095
菲兒/98
……
第四輯愛花說
第五輯黃河印象

文摘

著作權頁:



棉花紡車
母親烏黑的頭髮上蒙塊毛巾,坐在當門的蒲團上,把小腳盤在雙腿底下,就著煤油燈光搖紡車,母親的背影便被油燈光飄飄忽忽映在身後的山牆上,影子拉得老長。
說起棉花紡車,中國的農民,特別是上了歲數的農村婦女,大都存有一種異樣的情愫,這許是與她們休戚與共的生活有關。
吳伯簫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記一輛紡車》,其實說的就是這種手搖的棉花紡車。在我們魯西北當地稱作棉花車子,“棉”不讀作mián,讀miàng。口語的關係。棉花紡車,完全木製品,有車架、輪子、錠子,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紡線——即紡棉花。吳伯簫是這樣描述的:“紡線,勞動量並不太小,紡久了會腰酸胳膊疼……車搖慢了,線抽快了,線就會斷頭;車搖快了,線抽慢了,毛卷、棉條就會擰成繩,線就會打結。”
紡線需要技術,沒有一定的吃苦耐勞的歷練,是操作不好的。紡線的時候,一手搖車,一手捏線——棉花捲,手起手落,棉紗從拇指和食指中間的棉花捲里或棉條里吐絲般地緩緩抽出,又細又長,連綿不斷,錠子“嚶嚶”“嗡嗡”叫著,初聞動聽,久之單調乏味。紡線看似藝術,實卻需要整個身心的協調配合。棉花紡線,可坐可站,姿勢一般有兩種,可以坐在蒲團上、矮凳上,也可以把紡車擱在高處,如桌上,站著紡。可以在當門、當院紡織,也可在炕頭或草棚紡織,但以人的習慣或方便省力經濟為原則。
我小的時候,我們家有一台棉花車子,大約一庹來長,輕巧而適用,小孩子也能搬得動。平時在炕下腳放著,便於隨手使用;有時也在大門稍洞牆上掛著,便於不占地方。我母親常常喊我去搬紡車——一般是在晚飯後,母親烏黑的頭髮上蒙塊毛巾,坐在當門的蒲團上,把小腳盤在雙腿底下,就著煤油燈光搖紡車,“嗡嗡——嗡嗡”,一個姿勢,紡線不停。我趴在炕頭瞧著我母親的後背,母親的背影便被油燈光飄飄忽忽映在身後的山牆上,影子拉得老長。我常常在母親這種重重複復的“嚶嚶”“嗡嗡”聲中睡去,又在這種不停歇的聲響中醒來。當時年幼的我尚不理解我母親是多么的勤勞,之所以有母親的那不畏艱辛的雙手,才使我們姐弟有飯吃,有被蓋、衣穿,要知道我們家上有奶奶爺爺,下有7個兄弟姐妹啊!現在我想起這些就時時想流眼淚。我那時只覺得我母親就像一座永遠不倒不垮的大山,卻誰會想到,如今大山似的母親竟然雙腿行走很不利便。前些日子,我推著我母親來來回回去門診輸液,輪椅車上84歲的老母親早已白髮皤然,望著身側一圈圈滾動的車輪,忽地又一次勾起我往昔的回味,那碾動的車輪,多么像煤油燈下母親搖轉的棉花紡車呀!由此,我忽然頓悟,棉的讀音絕不限於口語而已,“棉花車子”難道不就是“娘的車子”?!僅此一點就不難窺見那一代母親生存的艱辛與偉大!

後記

遠方的聲音
總有一種期期然然的感覺,影影綽綽而又不絕如縷。
小時候,有;長大了,還有;人到中年,還是有。
那是一種什麼呢?而我,又在期許著什麼?
難道,那是一份愛情?
也許是。期待中的愛情,是那樣的神秘和美妙,那樣的甘甜與柔美,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輪替,自自然然注入我生命的肌體;於是,我投入了我的青春燃燒,我結婚,我生兒育女,我全身心的撫育。
然而,我並沒有停止期待。我還在期待著什麼呢?
難道,那是一種生活?
也許是。憧憬中,含蓄而羅曼蒂克,就像女子的矜持和豐饒;於是,我匍匐在神祗前許下重願,我用生命的熱血擁抱生活,祈求著生命中的日子云開日出,霞光普照。
可是,我還沒有停止我的追求和期待!
我不棄不離、孜孜追求的到底又是什麼呢?是朝出的晨日,還是夕夜的圓月?是波濤的澎湃,還是細流的涓涓?抑或是一種夢幻中的閬苑,一朵飄逝而去的雲片……
都像是,又都似不是。
那是一種聲音吧,一種呼喚我的聲音,就那么闃寂的,裊裊的,卻是強勁地呼喚著我,呼喊著我的乳名,從我出生到長大,就像我的母親在輕輕呼喚我回家去吃年夜飯,四十年余來一直在喊、在叫,經久未衰。
那是一種花開的聲音吧,開在白日,也開在夜間,無息而有聲,悲壯而美麗,甘甜而苦澀。誘惑著我,一天一天地不停奔跑,追逐,往返,痴迷、瘋狂……
那到底是一種什麼魔音呢?這樣牽動著我的神經,牽動著我的魂魄,讓我寢食難安又樂此不疲,讓我常常於沉睡中被它驚醒,於凡俗中不甘中庸!
也許,我會中途罹難,哪一天跌倒在追逐的旅途之中;我雖然明知快樂並不在於終極目標,而在於曾經,在於沿途的風景,在於我已經作為,但我還是痴想摸一把她那圓滋潤滑的手,匍匐在她的腳下親吻那塊醉人的泥土!
也許,我終於奔赴山前、海邊了,卻發現空濛蒙一無所有。
但,我依然忍受不了她的蠱惑,仍然痴心不改、不放棄追求。我甘心做她最忠實的奴僕,只要朝睹她的尊容,夕醉她的甘露!
喔,我明白了,那是一種思想!
人生是一道河流,思想是風;思想在河流中掀起波瀾,風就鼓舞了人的一生。生命中自從注入了思想,人生就改變了模樣:期待,嚮往,追逐,不捨,貪圖,瘋狂……陰雲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晴朗的天氣中也布有惆悵;只要不放棄這種思想,人就有了無畏和希望,有時漫長的日子會成為一瞬,有時瞬間的時光又能凝成永恆!
我早已注入了這種思想,早已經習慣了對這種聲音的追求,因為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肩負起對自己生命進程的詮釋。我相信,燃燒著的每一個靈魂,都是對這種生命思想的熱愛、追求和體驗,只要那種聲音不死不休,生命對於它的這種嚮往和追求,也是至死方休!
作者

序言

愛到情濃方是悟——李學民散文印象
這一年的春天似乎一直在路上,時間早過了農曆二月中旬,料峭的寒風中仍然時時飄著雪花,我一邊在西北的漫漫黃塵中眺望春天,一邊閱讀李學民先生的散文。春天的腳步格外遲緩,然而,李學民筆下的那一幀幀色彩斑斕的鄉村風情畫卻讓我一次次感受到吹面不寒的楊柳春風,他把深摯的愛化著涓涓清流,汩汩而下,猶如一粒粒浸潤著水分的種子,在我的心田上植下一個春天。
春天是母親的棉花紡車轉動的聲音,“母親烏黑的頭髮上蒙塊毛巾,坐在當門的蒲團上,把小腳盤在雙腿底下,就著煤油燈光搖紡車,‘嗡嗡——嗡嗡’,一個姿勢,紡線不停。”春天是大嫂針角細密的女兒活,“大嫂一手的女兒活,縫縫補補,點點綴綴,什麼樣的布料到了她的手上,都能化腐朽為神奇。”春天是風中的父親為兒子買鍋餅的身影,“一個佝僂的老人,一手拎著鍋餅袋子,一手拄著拐杖,正踽踽蹣跚而來……”春天是故鄉的長堤那綿延千里的蔥綠;春天是“紅木箱”上一家人簡單而溫馨的幸福;春天是“故鄉的葦”叢里無窮的秘密;春天是“喊街”喊出的鄉村長調;春天是“石磨”磨出的晨星與暮月;春天是村東黃水河上的水手吼出的南北花腔:春天是故鄉清水灣的月光下“白皙的影影綽綽的影子,間或微語略帶羞澀的呢喃或調笑”;春天是一樁深藏於內心的溫暖而朦朧的美好情愫……春天是漂泊的靈魂里最後的守望。
李學民先生的散文大多飽蘸真情、濃情、痴情,抒寫著對父母兄妹、妻子兒女、鄉親鄰里以及生養自己的故土的厚愛,這份由親情綿延鋪展的赤子情懷像一條生生不息的河,縈繞著故土家園,從而也讓故鄉的山水滋潤自己漂泊在城市裡的靈魂。閱讀這些散文,讀者的心靈極易被帶回那個已經消失或正在消逝的鄉村:阡陌小巷裡的雞鳴狗吠;素淨月光下的羞澀呢喃;朝陽烈日下的勞作身影;黃昏晚霞里的炊煙羊咩……
因此,我以為李學民的散文中寫得最成功的是一曲曲深情的鄉村輓歌。那些已經逝去的鄉村風物在他的筆下獲得了永恆的生命。母親的棉花紡車、奶奶的竹籃筐、母親那本“夾滿了大大小小的紙袼褙鞋樣”書,鄉村人家煎餅用的鐵鏊子,母親在月光下編織葦筐、蒲團、葦箔的身影,家鄉的冬天“遠遠的有一縷一條一團淡灰色或淡黃色的炊煙升騰而起,群群的烏鴉鳥雀拍打著雙翅嗚叫著飛來,又撲入那抹水墨畫般的小村落去,”鄉下人在清水灣洗澡的樂趣,“西北壩口的鄉道上,一溜煙駛來一匹快馬,棗紅色的,那馬蹄橐橐橐敲打著路面,盪起一股細碎的塵煙,”……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這些漂泊在記憶里的鄉村風情畫,那是生養我們生命的家園;那是涵養我們精神的家園;那更是寄放我們靈魂的家園。在城鎮化把鄉村變得千篇一律的今天,這樣的村莊顯然只能從記憶里搜尋,作者的這些散文與其說是緬懷逝去的鄉村,不如說是執守我們的精神家園。
鄉村的歷史沉澱在那些已經逝去或即將逝去的背影里,月光下紡紗的母親;風雨里種田的父親;貧窮中不離不棄的大嫂;黃水河上吼著南北花腔的水手和腳夫……這是繼沈從文的“邊城”風情畫與孫犁的“荷花澱”風情畫之後我見到的極具地域特色的鄉村風情畫。村莊的歷史是生活在村莊裡的人的歷史,作者為他的父母兄嫂、鄉親麻四、阿冬、豆腐人等立傳,實際上就是為他的鄉村立傳。他是一個離開鄉村在城市裡遊走的人,然而,他的靈魂留在鄉村,他觀看鄉村的眼光便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人文色彩,對鄉村的懷念從另一方面反襯出對現存環境的疏離。從這個角度上說,作者這些描述鄉村人情風物的散文是他一個人的鄉村心靈史。
真實是散文的靈魂;真情是散文的品格。李學民的散文大多直抒胸臆,通過一個個與他的生活相關聯的人和事,把他關注底層、懷念親友以及故鄉山水的深情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來。《舊院瑣記》記的是“窄巷裡有植花種草的,有養狗餵兔的;有天上飛的鴿子,地上跑的雞貓;還有伸過矮牆來的青杏一枝,火紅的石榴花邊嗡嗡著三五隻的蜜蜂……院落里嘰嘰喳喳,老娘生日孩滿月;又演什麼電視劇了;單位今天發工資了;菜價漲得沒譜了;那個女人跟誰相好跑了……”這是一幅立體的生機盎然的世俗風情畫。傾聽《豆腐人生》中賣豆腐的老人講述四妹的悲苦人生時,“黑影里,巨大的痛包裹了我,淚水在臉上簌簌滑落……”,得知大雜院裡的老夫妻晚景淒涼,“我摸了摸口袋,掏盡了所有的錢幣,塞進門縫去。然後緩緩地轉過身去,消失在朦朧的月色里……”王國維說:“有境界自成高格。”真實是散文的最高境界,李學民的散文中自己往往是介入者、參與者、體悟者,所以沒有“隔”的感覺,“我喜歡一個人在黑暗中坐著,靜靜地在一隅方寸之中感受時間,感受生命時光的沉重與無情。”真實的悲憫、真實的同情、真實的反思、真實的行動。哪怕是極其微弱的光芒,也能在讀者,心中點亮一粒豆大的燭火。讀他的散文,你會被融融暖意包圍,這暖意來自他的心田,來自他對親友、故土的深情,來自他對塵世生活的熱愛。
愛到情濃方是悟。李學民的散文以寫情為主,但也有精緻的小品文,《論吃》《閒暇無事亂翻書》《世事如棋》《神補》《愛花說》等都是格調高雅、文字雋永的小品文,哲思與情趣並重,讀來如品香茗,“俗話說,吃饞,饞吃。越饞越吃,越吃越饞。老言語還說,窮吃、吃窮。越窮越吃,越吃越窮……真正的‘吃’,是‘精吃’、是‘品吃’,是逍遙吃,是快活吃……吃要有個‘吃相’,即講究一個‘雅’字。‘雅’就是儒雅、文雅、風度。”文字精準,極具概括性,把“吃”的文化全部包含了進去,讓人浮想聯翩。“亂翻書不是亂讀,是指勤讀、快讀、常讀,沒功利念頭地去讀,自娛自樂地去讀,不迂腐地去讀。這種讀書,可以使人心納於書內,如與高士對榻晤談;又可流連於書側,看那人策杖孤行於山陰道澗……”讀書的樂趣、情趣、妙趣只有讀書人自知,這種沒有功利目的的讀書才能讓人的精神徹底放鬆下來,才能真正達到牧養心靈的境界。
如果說情思是散文的心靈,那么,語言就是散文的外衣,美的心靈再披上美的外衣,才能達到文質並麗。李學民先生手不釋卷,勤於學習,除了向書本學習外,他的散文語言之質樸完全得之自然,細狗“乍一看真不起眼,灰不溜秋,高高的兩腿猶如仙鶴、間距挺大,梢瓜臉型,嘴尖而長,腰部像張弓,脊背聳起,肚腹似被狼掏空,而整個身子瘦成個吊死鬼。”這段白描形神兼具,惟妙惟肖。“趕腳的車夫,抖著長長帶紅纓穗的鞭子,啪啪趕著騾馬車或驢車,時常在河畔井口旁歇腳打點肚皮和飲驢。那騾馬拋蹄甩尾,很響亮地打著噴嚏,小灰驢子則總是‘嗯呀!嗯呀’昂著長臉嚎叫個不停。”這些源自生活的活的語言使他的散文散發著鮮活的生命氣息,那人那物那景如在眼前,活靈活現,似乎是未加雕琢,細品卻又非常傳神。語言的提煉和境界的提升與他虛懷若谷勤於補拙是分不開的,我不知他在世俗中的身份地位,但讀他的散文作品,我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保持著讀書人的品格與習慣,不媚俗,不賣弄,同時又以開放的胸懷接納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
李學民的部分散文透射出一種洞明世事後的練達,“湍急的世事人流之中,我擁擁擠擠,像那輛墾殖土地的拖拉機一樣,晝夜耕耘著我腳下的土壤。”“世事生活中其實並沒有什麼旁觀者,只有參與者,無論你在博弈還是在觀弈,”讀這樣的語句,我那顆因等待春天而焦灼的心漸漸平靜下來。等與不等,春天都會來的,人生如季節更替,又何必患得患失?
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話,我以為李學民寫散文的眼界還不夠開闊,他的散文題材多是與他生活有關的人物事,親情散文固然是散文創作的不竭話題,但生活中還有很多與自身無關也很值得我們關注的人和事。如果他能把目光投射得更長遠一些,看看那些蜷縮在屋檐下的身影,想想那些被壓在礦井底下永不生還的礦工……他的散文將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石凌壬辰春日寫於甘肅靈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