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CCTV-10的欄目)

講述(CCTV-10的欄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講述》由中央電視台社會專題部推出的一檔口述體紀錄片,由張曉擔當主持,節目以故事為載體,每天講述一個真實生動、曲折典型、充滿懸念、催人奮進的故事。《講述》於2001年7月9日起後次日 21:00-21:25在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播出後改為周一至周四 22:45-23:15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後改為周六、日晚間22:42播出。並且於每周日會進行一次戶外演播的播放,播放採訪過得真實的人或事

基本介紹

欄目簡介,欄目定位,欄目宗旨,欄目口號,產生過程,創作團隊,欄目特色,欄目剖析,欄目榮譽,

欄目簡介

《講述》是2001年7月9日由中央電視台社會專題部推出的一檔口述體紀錄片日
播節目,它以洗鍊的形態,來承載最恢宏的人生百態,以一種特有的人文關懷為那些珍視人性的真善美和人類價值的人們,守護著生命的源頭和靈魂的中心。
《講述》《講述》
《講述》以強烈的故事性、細膩豐富的情感,打造了CCTV的一檔口述體紀錄片日播節目。它展現了普通人精彩的人生故事,給觀者以人生啟迪。其節目形態分日常版和周末版(<周末講述>),日常版以演播室形式為主,間或有部分外拍小片強化事件的現場感;周末版是以鏡頭講述的全程外拍。情感的力量是無形的,但又是巨大的,一個個平凡的或是不平凡的人都滿懷著時而靜謐,時而澎湃情感生活著,努力著。這許許多多真實的感情傾訴出來,就匯聚成一個以情動人,以情慰人,以情勵人的充滿溫情的欄目—《講述》。
《講述》作為電視欄目,是電視洗盡鉛華之後所可能選擇的最洗鍊的形態之一。《講述》分日常《講述》和《周末講述》,《講述》以演播室形式為主;《周末講述》為全程外拍。無論是《講述》還是《周末講述》,其簡約的畫面形態,使觀眾的思緒隨時隨處可以和主講嘉賓做最直接的交流,而不至於被螢幕上種種繁複障礙所阻撓;這是一個安靜而簡單的形態,所以《講述》可以承載最恢宏的人生百態,可以傳遞最悠遠的悲憫情懷。

欄目定位

《講述》是獻給所有關注人們命運的觀眾的電視節目。《講述》每天為您講述一個真實生動,曲折傳奇、充滿懸念、給人啟迪的人生故事。

欄目宗旨

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
一份刻骨銘心的情感
一片魂縈夢繞的土地一個激盪靈魂的身影
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欄目口號

講述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
講述開啟心扉 真實震撼心靈

產生過程

央視法律組在繼《今日說法》、《社會經緯》、《法律幫助熱線》之後,再推出一個全新的欄目--《講述》,該欄目將不囿於法制題材,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和人生。
著名節目主持人肖曉琳繼擔任《今日說法》製片人之後,她又進入《講述》欄目,擔當起總製片人的角色。
《講述》是個傳播“以德治國”春風的視窗欄目,節目具有涉及題材廣,思想內涵深,藝術含量高的特定要求。面對《講述》,肖曉琳深感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一種緊迫感、使命感,當然還有一種自信心在她心頭同時燃熾。
他們提出的質量目標是:誰打開《講述》節目,就鎖定誰的心!他們提出這個目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策劃創辦《講述》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關注度和關聯度的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誰沒有幾段獨特的故事?誰又離得了那種人性所具有的共鳴點?獨特與共鳴,是打開所有心靈通道的客觀保證。在主觀上,肖曉琳對大家的工作要求也是一絲不苟。她在《講述》欄目總動員會上有這么一段話:“開篇哪怕是幾個字幕都必須讓人牽腸,結尾哪怕寥寥數語,必須成為警世格言;整個片子要片眼突出,活氣盈貫”。

創作團隊

主持人
張小琴曾經是山東電視台的名牌法制欄目《道德與法制》和《金劍之光》欄目的主持人、製片人,曾獲得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社教類金獎和第五屆“金話筒獎”。在事業處於巔峰狀態時,張小琴離開山東電視台,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並擔任央視《講述》欄目的主持人。三年的讀書生活,三年的《講述》歷練,張小琴一改在法制節目中鋒芒畢露的主持風格,在與《講述》欄目的融合中,變得從容淡定
張小琴和導師高鑫張小琴和導師高鑫
製片人
梁紅,1990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94年入中央電視台,先後任CCTV《半邊天》編導、《今日說法》主編、《講述》、《周末講述》製片人。任製片人期間,欄目有作品獲國際獎項、中國政府獎項等高級榮譽,其本人先後被評為中央電視台先進個人、中央電視台巾幗標兵等稱號。

欄目特色

《講述》是央視節目形態最簡單的欄目;是主持人語言最少的欄目;同時也是展現尋常百姓最多的欄目。在流行娛樂電視節目以及先期崛起的各地情感類節目包圍下,《講述》有別於其他談話類節目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節目90%以上都是尋常百姓,展現的是普通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小故事大主題、小事情大道理、小人物大情感,責任始終貫穿在《講述》的製作理念中。
《講述》的節目形態是由訪問人與被採訪人一對一的談話,以被採訪人講述為主。周末版還將有專家、嘉賓以及演播廳的觀眾對講述中有疑問的情節和有爭議的觀點進行討論。《講述》從透視心靈,展現人性入手,使這檔傳播道德的節目絲毫不帶說教色彩。不論是什麼人,也不論是什麼事,只要進入《講述》欄目,首先都回歸心靈的樸素狀態,接受人性的拷問,然後再接受道德的價值判斷。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講述》堅信:無論世界如何花樣翻新,色彩變幻,市場的吆喝聲如何的充血,功利場上的追逐如何鼓燥,總有一部分人,能夠靜靜地守著自己的心靈,守著心靈那個神聖而又隱秘的角落,守著生命的源頭,守著靈魂的中心。《講述》將永遠盯住這樣的人群。
《講述》欄目在2001年7月9日由中央電視台第十套節目播出,是教科文頻道的一道精美大餐,她薈萃的是不同人生、不同經歷、不同遭遇的不同故事,從而揭示人間共同命運、共同追求、共同嚮往的人性本質。用肖曉琳的話說:將充滿懸念的情節來呼喚真實的情感、無畏的情懷、高尚的情操。可見《講述》始終貫穿一個“情”字。到時候,不小心的觀眾一打開《講述》,或許就會附進一片情感的綠色叢林中。

欄目剖析

一、內容與情感的真實性
真實是電視美的基本要求。電視真實是再造的真實,與客觀現實生活本體並不是同步的、同一的,但它必須符合歷史和生活邏輯。《講述》的真實美體現在兩個方面:內容和情感。
從節目內容構成上看,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一份刻骨銘心的情感、一片魂牽夢繞的土地、一個牽腸掛肚的身影等構成了《講述》的主體。影視文藝作品允許虛構、假設,以營造一個夢幻的世界。但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況味所凝聚起的力量往往更為令人震撼,更為發人深思。相比內容的真實,情感的真實更不容易做到。《講述》的辦法在於,將與故事相關的細節輕輕展開,讓人觸摸到生活的質感。在《第一碗水餃》中,臧健和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在街頭非法擺攤。警察來了,同行都跑了,唯有她一動不動。警察一把抓住她的手推車,問她:為何不跑?她含淚看了一眼身邊的兩個孩子:你看我能跑嗎?這時她那只有4歲的小女兒可憐兮兮地慢慢湊近警察,她輕輕地扯著警察的褲腿央求:叔叔,別怪媽媽,是我不好,我沒有看住你。這時警察的眼圈紅了,一鬆手哽咽著說了句:做生意去吧! 這個情節之所以感人,關鍵在於幾個細節的疊加。藝術家們說,魔鬼藏在細節里。感性的元素經過恰到好處地篩選、組合,新鮮生動地傳達給觀眾,就有一種自然流暢之美。
《講述》《講述》
二、蓬勃的原生態
電視文化兼備社會和藝術兩個層面的內容。關注平民大眾、看重原生態,可以說是《講述》欄目在實踐中一直倡導的理念。它給草根階層一片土壤,並從原生態中汲取了美的力量。
《講述》關注的是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呈現的是普通人的生命奇蹟與不朽功勳。主人公以帶著方言的國語講述著自己的堅持與夢想,也講述著心靈的隱痛、遺憾與迷茫。他們都是有著執著追求和這樣那樣毛病與缺憾的人。他們不完美,他們不具備被打磨得光滑的經驗,但他們身上原汁原味的故事總能讓我們置身於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面前,感受到一股來自底層的、原生態的蓬勃力量。
三、沉靜的內視性
關注內心,展現人性美是《講述》鑽進故事裡要為觀眾尋找能夠蕩滌人類靈魂的精神力量的那把鑰匙。在人們逐漸被包括影視、電子虛擬技術、攝影,等在內的影像文化重塑著感覺方式甚至思想形態時,高度發達的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它對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一個被技術規劃了的世界乃是我們的命運。換句話說,人們受制於依託技術而來的文化現實。為此,《講述》採取的方式是直達本質,回到原點。這個原點就是語言。語言是一個人為了同另一個人或更多的人進行交流而產生的,是人類交流史的原點。《講述》提供的是一個簡樸的現場,沒有樂隊,沒有大螢幕,不帶觀眾,也沒有掌聲與喝彩,它以內心獨白式的風格,強調敘述與傾聽。在形式上有別於當今盛行的影像文化,它是電視洗盡鉛華後的一種安靜簡單的形態,像是中國寫意山水,大片的留白,是行雲流水,是煙生霞滅。它的洗鍊的形態傳達出了“空”的境界,正因為“空”,恰恰可承載最恢弘的人生百態,傳遞最悠遠的悲憫情懷。
《講述》——欄目演播廳《講述》——欄目演播廳
打開電視,各類談話節目紛繁多樣,但靜下心來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又具有一定品位的欄目並不多。《講述》的主體是故事,它不是對某種經歷的籠統概括,亦非某類觀念的抽象評述,它只是在含蓄平靜地講述,時而會有因動情而顫抖的聲音,時而會有淚水漫過臉頰。傾聽的氛周,寫意空鏡頭的運用都具有中國傳統美學所推崇的含而不露的特質。正所謂隱而不露,藏而不顯。隱是為了更好地露,以勾起人更幽深更玄遠的用思,藏是為了更好地顯,以顯出那更豐富更感人的世界,在觀眾心中引起更悠長的回味。沒有評論,安排議論的《講述》得“含不盡之意在言外”的中國美學之要旨,其中的況味讓觀眾去聯想、去補充。這充分表明了欄目編導對觀眾的信任與尊重,將節目視為溝通自己和觀眾的橋樑,同時也讓觀眾在節目創作者有意的設計中豁然之間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享有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
總之,《講述》的成功在於理性與感性經緯交織,將潛在的道德法則與人格力量通過生動的細節、具體的人物事件表現出來,做到欄目的教育功能和觀眾的審美取向的統一,有效地發揮了導向作用。

欄目榮譽

《講述》從開播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喜愛,平均收視率排名年年名列10套第一。
《講述》播出的節目不僅能獲取中央電視台台內的諸多獎項,還能在政府各部門舉辦的評獎活動中獲取最優獎項;不僅能摘取中國政府獎最高獎項,還能在國際電視業中奪得最高獎項;不僅觀眾愛看《講述》節目,還有近百家媒體長期爭相報導《講述》的聯動文稿;不僅電視節目能取得多種榮耀,而且聯動稿件也能獲取中國政府獎。
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社會專題部副主任李欣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社會專題部副主任李欣
《講述》欄目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國際大獎和多項中國政府獎最高獎項,;《講述》欄目曾多次被評為CCTV 優秀欄目和“全國電視百佳欄目”,製片人梁紅也被評為“全國電視百佳欄目創新、創意製片人”。《講述》製作的2003年記者節特別節目《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打造了一個具有廣泛認同度的中國記者風雲榜,節目獲中國政府舉辦的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節目新聞獎特別節目獎一等獎;《周末講述》播出的《達巴在歌唱》獲第七屆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長紀錄片獎、最佳創意獎;《愛的變奏》獲中國政府舉辦的2002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節目新聞獎社教節目獎一等獎;《此情我待》獲第七屆“中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獎”電視類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