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節目

廣播電視節目是指電視台、廣播電台所有播出內容的基本組織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一個按時間段劃分、按線性結構傳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現內容、依時間順序播送內容的多層次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播電視節目
  • 外文名: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
簡介,語境,

簡介

配音員、主持人的口語傳播在特殊語境中進行,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人際傳播語境。節目主持人雖然擁有較多的與客群面對面交流的語境,但還是要兼顧不在演播現場的廣大客群,況且很多時候,甚至直播狀態下也沒有可直接交流的對象。顯然,這種節目製作或傳播的特殊語境,存在著單向傳播和雙向傳播、虛擬語境和現實語境、單一語境和複合語境的轉換與交叉。不了解其中的差異,不掌握應有的心理技巧和狀態變換,就可能出現語言對象感的漂移或錯位,而口語傳播本應具有的鮮活的交流感有可能蕩然無存,變成了開機關槍似的“背詞”,變成了小聲嘀咕的“自說自話”,或誇張造作的“單口台詞”。因此配音員、主持人必須具有調整語言狀態和表達方式的技巧。
口頭語言交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存在,有公務性的,有私人性的;有正式場合的,有隨意時空的;有面對面的,有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有簡短的寒暄,有認真的長談;有面向個人的,有面向大眾的;等等,不一而足。心理學的研究把口頭言語分為對話和獨白兩種形式,“通常把聊天、座談、辯論、質疑等情況下的言語活動稱為對話言語”,“把報告、講演、講課等比較長時間的獨自的言語活動稱之為獨白言語”,並認為“對話言語是被對話者積極支持著的言語,每一個參加對話的人都以對方的質疑、反駁、回答、補充為刺激”,“會話言語在心理活動上是言語的最簡單的形式”;同時認為獨自言語的“支持物只是自己說話的主題和自己吐露的詞句。獨白的言語沒有交談者的支持,它比有對方支持的對話言語,在心理上要複雜得多”。
從語言交流的角度來認識這兩種言語方式的分類,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言語過程的交流是雙向還是單向。大凡屬於對話的,其交流都是互動的,有來有往的,是雙向交流;凡是歸類為獨白的,言語過程中一般沒有語言的往來,沒有來自交流對象實時的刺激和反饋,是以談話人為主的單向交流。
至於心理學關於“對話”言語、“獨白”言語心理過程的簡單或複雜的議論,主要是針對言語過程中有無語言的“刺激’’而言,如果深入到談話內容、談話質量的層面,面臨的變數就比較多了,當然也就不能草率地對這兩種言語形式的“簡單”或“複雜”一概而論。顯然,某些公務性對話,如艱難的談判、針鋒相對的法庭辯論,其心理過程的複雜恐怕不亞於準備充分的一堂課、一場報告的獨白。

語境

說到語境,簡而言之,指人們運用語言的環境。廣播電視傳播的語境,既有與日常交流語境明顯區別乃至完全不同之處,也有與日常交流語境相通之處,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1.虛擬語境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和傳播的語境是一個特殊語境。其與日常談話語境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許多時候傳播者面前沒有交流實體,傳播對象並不在眼前,一句話,廣播電視節目語境經常處於虛擬語境當中。在日常的口頭言語交際中,無論“獨白”還是“對話”,語言交流的雙方就在現場,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語境。拿人際交流來說,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普遍的方式,交流的雙方互為發話人和聽話人,不僅有表情、動作參與其中,更有及時的反饋做談話的催化劑,即便是不見面的電話聯繫或書信聯繫,那問答之間的雙向交流心態、情態、語態(語言形態)確實存在著。而組織傳播中的“獨自”,一方面常會有參與者的插話;另一方面,哪怕是主講人的“一言堂”,但聽話人的神情、動作乃至會場、課堂的紀律、氣氛都會給主講者以明確的反饋,主講人完全可以根據現場觀察到的反饋及時做出調節,比如調節講話內容的深淺、話量的增減、語速的快慢、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等等。
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有許多面對鏡頭、面對話筒的“獨自”,他們語言交流的對方——客群並不在面前;記者在報導現場的述評,其話語指向也並非現場的人,而是收音機、電視機前的聽、觀眾。雖然這些語言活動都可歸為“獨白”式,但是細究起來,廣播電視節目中獨白式言語與日常種種獨白式言語不盡相同,這中間的語言心理更為複雜。虛擬語境中的“獨白”還不像講課、作報告的“獨白”,後者面前有聽課、聽報告的傳播對象,如前所述,後者能夠得到反饋,從而使“獨白”順利、有效地進行。廣播電視節目虛擬語境中的獨白雖然也能夠順利進行,但卻未必是“有效”的。如果缺乏實際的經驗,沒有交流對象的虛擬語境必然會給人帶來一種語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因為不適應這種生活中少有的特殊語境,就會發生語言指向的模糊和語言目的的失落,最終失去了有聲語言中那種“交流性”很強的活力,而陷人令人尷尬的“背詞”、“念稿”的窘境。
2.現實語境
傳播學將人類的傳播活動分為四類: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除了自我傳播有時是外部言語的自言自語,有時是思考之類的內部言語之外,人們的有聲語言活動在各類傳播中都占有“主角”的位置,人們通過口頭言語交流信息是最快捷、最方便、最易被接受、被理解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大眾傳播中的廣播電視又把有聲語言的傳播發展到了極至,人們最生動活潑、最具直接可感性的有聲語言藉助電子傳播技術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可以迅速傳播到廣大的人群當中。不過應當承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大眾傳播基本上都只是“我播你聽”的單向傳播。當社會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時,思想解放,經濟騰飛,科技發展,廣播電視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主持人節目這種傳播形式出現後,客群不僅可以參與到節目當中來與主持人面對面交流,而且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還能夠通過電話、簡訊E_mail直接與主持人交流。這種在大眾傳播中滲入的“人際性”的雙向交流,使大眾傳播更增添了傳播的魅力和優勢。
如果說以往播音員的語言傳播主要是虛擬語境中的“獨白”,那么,隨著廣播電視節目改革的深入,節目形態日益豐富,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語言活動方式越來越多,節目製作過程中的現實語境大為增多,大凡有交流對象的語言過程如採訪談話、專訪節目、談話節目、綜藝晚會節目、遊戲娛樂節目、益智節目等,就屬於現實語境。
3.複合語境
從總體上看,節目製作和播出語境是個複合語境。播音員、主持人面對話筒、鏡頭向虛擬對象進行傳播,是電子大眾傳播最基本的形態。
在專訪節目、談話節目、開通熱線、各類有現場觀眾的節目當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談話大多是面對面現實語境中實實在在的交流,雖然電台主持人看不到打進熱線的聽眾,但交流對象卻是真實存在的,交流過程是地道的雙向交流、互動傳播。這些語言活動都屬於“對話”,是有問有答的直接交流,不過與生活中的對話不同,這些對話同時也是說給客群聽的,也就是說,在節目的現實語境的實際交流中,包含著對收音機前、電視機前的虛擬聽、觀眾的“擬態交流”。
在綜藝娛樂類節目裡,主持人的語言有面對現場觀眾群體的,有面對現場個體的,有面對攝像機直接說給電視機前觀眾的,交流指向不時轉換,而且既有“擬態交流”,又有實際的交流,是多種交流類型的複合及交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