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

中國美學

本期中國美學力圖覆蓋廣博的研究範圍,同時對中西美學及實用美學作了深入的研究。為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特設了一個德國美學,康德美學專題;並集中發表了一批研究中國美學學家蔡元培朱光潛蔣孔陽等人的論文,突顯岀中國美學在當今美學研究中的地位。

基本介紹

版權資訊,內容簡介,目錄,圖書信息,

版權資訊

書 名: 中國美學
ISBN: 9787100041713
開本:32
定價: 31.00 元

內容簡介

二百年前,偉大的德國哲學家、美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走完了自己一生的“哲學家之路”,逝世在他畢生度過的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二百年來,在西方,在東方,“康德”這個名字一直無法為熱愛思想、追求學術的各路人士忘卻,以至於“回到康德”成了20世紀哲學和美學開啟的回歸步伐。如果說,在西方,作為啟蒙運動的最後一名偉大導師,康德張揚了人“通過知識而自我解放”的觀念,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以及《道德形上學基礎》等偉大著作直接確立了其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第一位重要代表的歷史地位;那么,在東方,特別是對於20世紀的中國學人來說,就像梁啓超在《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一文中所指出的,康德則同時是“黑暗時代之救世主”,是“百世之師”:康德以及康德學說不僅直接啟發了20世紀中國學人對於知識價值的現代性認識,更開啟了20世紀中國學術界對於人的問題的新的思想之途。
就美學的發展而言,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20世紀中國美學走向現代理論建構的道路,也正是從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康德學說,尤其是他關於審美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思想開始的。一個世紀以來,“康德”這個名字深深嵌刻在了現代中國美學學者的思想記憶當中,康德美學成為中國美學開啟自身現代性道路、構築“美學中國”現代理論圖景的最重要的知識根據——把無功利性、無目的性確定為審美本質規定的康德美學,不僅在20世紀初推進了中國美學的現代發軔,引起當時許多中國美學學者對美學、文藝問題的新的理論反思,同時也成為現代中國美學建構自身與中國古典美學不同理論形態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話語。正因此,我們看到,從梁啓超王國維蔡元培,到朱光潛宗白華,再到李澤厚等,20世紀中國美學的理論大師們幾乎都把康德學說及其美學觀念當作了自己進行美學思考的特定資源。即如宗白華,便曾最早在中國報刊上撰文介紹康德哲學,先後於1919年5月在《晨報》副刊發表《康德唯心哲學大意》和《康德空間唯心論》兩文。現代中國美學先驅者王國維的很多論述,反覆強調了審美無功利性和無目的性的基本立場,甚而在《<紅樓夢>評論》中將這種康德主義的美學態度提升為一種抵禦現實苦難、超越權欲利益的生活態度,極力標榜“離此生活之欲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也”。至於蔡元培,更是具體地在美育理論中直接吸收、發揮了康德的審美超功利性思想,將之用於人心、社會、文化的改造以及中國人精神價值的重建設計,視美育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並以此去除私慾而達致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及至80年代,李澤厚“主體性”理論的提出,明顯基於他對以“三大批判”構築起來的康德批判哲學的深入理解,其《康德哲學與建立主體性論綱》便具體表明了“主體性實踐美學”與康德思想的這種內在聯繫。而從李澤厚美學在20世紀後二十年中國美學進程中產生的巨大影響,我們當可以發現直至20世紀末中國美學與康德、康德學說之間關係的密切性。
在這裡,我們同樣不能不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即在美學史上,康德第一次集中而明確地把美學的探討重點移向了對主體審美能力的考察。他藉助先驗綜合方法,強調審美判斷力作為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把對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於人的主體能力,提出了諸如審美經驗、審美意象、想像、天才等一系列美學命題與問題,從而在美學領域實現了一種人本主義的立場轉向。這一重大變化,不僅直接帶來了20世紀西方美學的深刻轉型,同樣也對20世紀以來中國美學現代理論建構意義深巨,具體影響了現代中國美學研究向心理學領域的拓展。不僅像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一書中圍繞“美感經驗的特徵”這一核心問題,詳細論述了想像、情感、美感、意象等在康德《判斷力批判》中被創造性提出並有深入探討的概念;而且,正由於對康德美學的自覺或不自覺接受,從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美學學者有關審美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同中國古典美學重視藝術經驗的研究傳統發生結合,包括宗白華、朱光潛在內的一批現代中國美學學者對各門傳統中國藝術的審美特點、藝術價值進行了大量精闢分析,形成了20世紀中國美學進程中的藝術研究高峰,極大地推進了現代中國美學在藝術理論、藝術批評領域的學術深入。
毫無疑問,康德以及康德哲學、美學與20世紀中國美學的關係既是直接具體的,也是內在深刻的。也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在我們考察、探討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進程及其現代理論建構訴求之時,康德及其學說的影響問題必定作為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而出現。只要我們意欲承續中國美學百年來的學術努力,繼續推進美學在未來中國的理論建構和思想深化,則我們又必定不能越過或無視康德——就像康德以後西方美學的現代主義話語總是牽連著康德美學內在的現代性訴求一樣,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也同樣有必要認真檢視、探究康德學說及其對於中國美學的現代意義問題。
值此康德逝世二百周年之際,我們特別發表了《康德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美是道德的象徵”》、《康德美學中的自由》三篇文章,以此作為對這位偉大哲學家、美學家的誠摯紀念,同時也表達我們對康德美學的崇高敬意和對康德思想的真誠探尋。
本輯中,有關中國美學(包括20世紀中國美學家思想)的研究占了相當篇幅。雖然本刊所發表的文章不限於“中國美學”的研究,但我們也始終主張,作為中國的美學學者,努力發現並深刻探究中國文化、中國美學的自身問題,在理論上致力於美學追問、美學理論建構的中國特性,應是一個基本的立場。這樣一種“中國特性”的呈現,當然脫不開對中國美學理論、美學歷史的全面深入探討。全球化時代,我們的美學視野是世界的,與此同時,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美學同樣需要保持對於自身思想歷史、理論資源的深刻發掘,並以此作為當代中國美學理論深化的內在根基。如此,則我們現代的美學和美學研究才可能真正產生出建構性的價值。基於此,我們希望,《中國美學》以後能夠在這方面做更多具體的工作,也希望得到美學界朋友的大力支持。

目錄

卷首語
曹俊峰 康德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
——紀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
王元驤 “美是道德的象徵”
——康德美學思想辨正
劉 凱 李西建 康德美學中的自由
岳介先 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美學的再認識
張玉能 席勒論審美王國的人類學功能
[德]沃爾夫岡·顧彬 審美意識在中國的興起
張 晶 審美化境論
彭 鋒 從渾沌、象罔和鴻蒙看莊子美學思想
羅筠筠 摭景眼前 運精象外
——晚明小品文中關於藝術意象生成的美學
陳良運 中國藝術哲學之傑構
——石濤《畫語錄》探析
李慶本 蔡元培:跨文化互釋與審美拯救方案
劉彥順 公共空間、公共藝術與中國現代美育空間的拓展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解
錢念孫 朱光潛與馬克思主義美學
朱立元 走向突破之途
——蔣孔陽美學思想新論
劉紹瑾 視界大融合
——論20世紀的莊子美學研究
彭立勛 20世紀前期中國審美心理學研究中的中西結合探索
宋一葦 藝術或美的思與言何以可能
陳望衡 境界本體論
譚好哲 “後經典”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形態與主題研究
馮憲光 單小曦 對後實踐美學的反思
陳 炎 亟待開發的審美文化資源
宋生貴 “和而不同”的生命機制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民族藝術的美學思考
王 政 審美人類學學科片論
《中國美學》稿約
《中國美學年鑑·2002》出版

圖書信息

書名:中國美學2
圖書編號:1734554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定價:28.0
ISBN:780647907
作者:陳良運
出版日期:2005-11-01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
目錄:
總 序(蔡锺翔 陳良運)
引 言
上編 “美"觀念的發生與拓展
第一章 “美”起源於“味覺”辨正
第一節 關於“羊大則美”
第二節 《說文解字》釋“美”之本義質疑
第三節 “美”的“原初意識”新探
第四節 “美”字原義辨析
第二章 與“美”相關的審美觀念
第一節 視覺發生——“大”、“文”、“麗”、“豐”等
第二節 聽覺發生——“音”、“章”、“韻”
第三節 觸覺發生——“風”
第四節 味覺發生——“淡”
第五節 聯覺通感發生——“和”
第六節 身心自由之美——“休”
第三章 “真”——“美”之本體觀
第一節 “真”——“精”、“誠”、“信”、“情”、“實”
第二節 莊子之“真”
第三節 “真”的審美化歷程
第四章 “善”——“美”之功利觀
第一節 道、儒二家“善”之觀念比較
第二節 “善”與“美”關係之發生
第三節 “以道制欲”——“美”之功利觀成型
中編 “天文”“人文”審美觀
第一章 《尚書》、《易經》中的原初美意識
第一節 《尚書·洪範》潛在美意識考辨
第二節 《易經》孕育的“剛”、“柔”美觀念
第三節 《易傳》論“天文”美與“人文”美
第二章 政事、社會、人格美之鼓吹
第一節 “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於遠近”
第二節 “里仁為美”
第三節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
第三章 “自然”觀念定位與“天地有大美”
第一節 “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二節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第三節 “山水質有而趣靈”
第四章 “天人合一”的審美視野
第一節 “夫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
第二節 “游心於物之初”
第三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五章 不言“美”的佛、禪美意識
第一節 “妙悟在於即真”
第二節 “以指指月,而月非其指”
第三節 “但參活句,莫參死句”
下編 衝突與調和中的“美”
第一章 “美”與“醜”的對峙與轉換
第一節 “假”、“偽”、“惡”、“醜”字義辨析
第二節 “真”、“善”、“美”與對立面關係之梳理
第三節 對“美”的否定傾向
第二章 在制約中尋求自由
第一節 在功利的制約中
第二節 在傳統的制約中
第三節 在形式的制約中
第三章 審美接受與審美創造之間
第一節 “余取所求”的實用接受觀
第二節 “王化本焉”的政教接受觀
第三節 “無言而心悅”的審美接受觀
余 論
第一章 書法藝術對中國美學的特殊貢獻
第一節 草書藝術興起引發的審美觀念變革
第二節 書法藝術推動各門類藝術全面“新變
第三節 書法理論中的美學範疇
第二章 “休”、“閒”與當代審美文化
第一節 從“快樂足球”說起
第二節 以“快樂”為原則的“休”、“閒”觀念
第三節 “休”、“閒”美是“無目的”而“合目的”
第四節 當代審美文化取向
結語 余意不盡
附 錄 “美”和中國人的美意識補論(朱玲)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