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庸·大學

論語·中庸·大學

《論語·中庸·大學(全新典藏本)》內容簡介:《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大學》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同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論語•中庸•大學
  •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 作者:孔子 等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460739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論語·中庸·大學(全新典藏本)》為中國古代官方指定教科書,集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於一身,為全世界最為盛行的國學啟蒙經典。《論語》,為人處世的根本;《大學》,為人處世的總綱;《中庸》,為人處世的精髓。聖賢語錄,四書精華,濟世修身,必讀典藏。
《論語》: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循循善誘、娓娓動人;《中庸》: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孔子 等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農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圖書目錄

論語
學而篇第一2
為政篇第二11
八佾篇第三21
里仁篇第四31
公冶長篇第五39
雍也篇第六50
述而篇第七61
泰伯篇第八74
子罕篇第九82
鄉黨篇第十93
先進篇第十一104
顏淵篇第十二116
子路篇第十三125
憲問篇第十四135
衛靈公篇第十五151
季氏篇第十六163
陽貨篇第十七170
微子篇第十八180
子張篇第十九186
堯曰篇第二十194
中庸
第一章198
第二章200
第三章201
第四章202
第五章203
第六章204
第七章205
第八章206
第九章207
第十章208
第十一章209
第十二章210
第十三章211
第十四章213
第十五章214
第十六章215
第十七章216
第十八章217
第十九章219
第二十章221
第二十一章227
第二十二章228
第二十三章229
第二十四章230
第二十五章231
第二十六章232
第二十七章235
第二十八章237
第二十九章238
第三十章240
第三十一章241
第三十二章243
第三十三章244
大學
第一章250
第二章253
第三章254
第四章255
第五章257
第六章258
第七章259
第八章261
第九章262
第十章263
第十一章265

序言

《論語》、《大學》、《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也是中國古代典籍的名篇。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條語錄就是一章,若干章合為一篇。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繫,只是大致以類相從。這種情況在中國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學說,《論語》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論語》中還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實,也是研究春秋時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他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其事跡及言論見於《論語》。《漢書》中著錄《曾子》十八篇,今已亡佚。《大戴禮記》中有《曾子》十篇,但無《大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認為是孔子之孫子思。後來經過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儒家經典中,《中庸》是高層次的理論色彩濃厚的著作。讀通、讀懂很不容易。朱熹就認為讀四書應該最後讀《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朱熹對“中庸”的定義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