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琴

歷代儒士論琴者,常以大音希聲非議指法手勢;而琴家操縵者,每以吟猱綽注為其能事。蓋皆有所失也。大音希聲固琴之至境也,使若離乎指法手勢,則成空中樓閣、無何有之鄉矣;吟猱綽注固操琴之階基也,使若悖乎修身理性之宗旨,其非繁手淫聲、鄭衛之音也耶?習琴者以修身理性為志,以大音希聲為念,以指法工熟為務,則庶乎其不差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琴
  • 創作年代:明代萬曆年
  • 作品出處:《作詩百法》
  • 文學體裁:戲曲
  • 作者:高濂
基本信息,簡介,原文,翻譯,

基本信息

論琴原作者:明高濂

簡介

高濂,明代戲曲作家。字深甫,號瑞南。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於萬曆(1573-1620)年前後。能詩文,兼通醫理,擅養生。高濂愛好廣泛,藏書、賞畫、論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樣。此外,高濂還有《牡丹花譜》與《蘭譜》傳世。想起明人李日華一首題畫詩云:霜落蒹葭水國寒,浪花雲影上魚竿。畫成未擬將人去,茶熟香溫且自看。這畫境,大概可作高濂之寫照。
高濂老家

原文

①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故《記》曰“君子無故不去琴瑟。”孔門之瑟,今則絕響,信可貴矣。古人鼓琴,起風雲而來玄鶴、通神明而阜民財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則亡。歐陽公雲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鳴者聲也,參敘相應者韻也,韻中成文謂之為音。故音之哀樂、邪正、剛柔、喜怒,發乎人心,而國之理亂、家之廢興、道之盛衰、俗之成敗,聽於音聲,可先知也,豈他樂雲乎?
②知琴者,以雅音為正。按弦須用指分明,運動閒和,氣度溫潤,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於曲中,得松風夜月之趣於指下,是為君子雅業,豈彼心中無德、腹內無墨者,可與聖賢共語?世人悅於聽樂,而無味於琴者,悅其聲之淫耳。樂用七音而二變,與宮徽聯用,故聲淫而悅耳。琴用五音,變法甚少,且罕聯用他調,故音雖雅正,不宜於俗。
③今人不究意旨,不親明師,不講譜法,不嫻手勢,遂使聲之曲折,手之取音,緩急失宜,起伏無節,知聲而不知音,運指而不運意,奚取彈為?
④有等務尚花巧急驟,夸奇逞高,不求法度。準繩之中有敷暢悠揚之妙,操多散聲以類箜篌;巧取按聲,以同箏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間出,清以泛聲,謂得中道。今之俗彈,更易不常,變朴為澆,求異於人,不知法古,是為抱琵琶而同伶人,豈古聖賢所謂修身養性、理其天真意哉? (有刪改)
注釋:①阜:增長。②雅業:高雅的愛好。③淫:過分,過度。④等務:不同的。⑤敷暢:發揚。⑥散聲、按聲、泛聲:音樂術語。⑦澆:浮薄。

翻譯

高子說:琴意味著禁止,能使人去掉邪念,思想純正。所以《禮記》載:君子沒有特殊原因,不會離開琴瑟。
孔府的瑟,堪稱絕音,實在太珍貴了。古人彈琴,是因為與感情產生了共鳴。現在只留下古琴,古人的那種情感已經不存在了。歐陽公說:器存而意不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物體振動而發出音響,稱為聲;有一定的次序和節奏,稱為韻;韻律成文,才稱為音。所以,琴音體現的哀樂邪正、剛柔喜怒,完全來自人的思想。
故國家的治亂、家庭的興敗、道德的盛衰、民間的樂苦,聽聽琴音就可以預先推知了,這難道是其他樂器表現得出來的嗎?懂琴的人,以高雅的琴音為純正,按弦時,用指一定要分明,奏出高山流水!般優美的樂曲,從手指下產生松風夜月般悠閒的情趣,這就是君子高尚的愛好,那些心中無德、腹內無墨的小人,豈能與聖人賢人相提並論!
世俗人喜歡聽一般音樂,對琴音卻不感興趣,是因他們只喜歡靡靡之音的緣故。一般音樂有變宮變徵七個聲調,其中兩個變調,與宮調、微調聯用,所以聲音悠長而悅耳。古琴只用宮、商、角、徵、羽五個調子,變化很少,而且少與其他調子聯用,所以,琴音雖然古雅、純正,卻不適用於民間。
可是,彈琴只有“三聲”是關鍵:散聲、按聲、泛聲。泛聲,要根據琴徵選音,不藉助於壓弦,得到自然的樂音,可模仿上天的聲音,是清純的樂音。散聲,讓樂律在地下迴響,弦按律來調整各音順序,這是模仿地上聲音,屬於昏濁的樂音。按聲,或抑或揚全在於人,人聲清音濁音兼而有之,所以,按聲是人的聲音,是清音濁音兼備的樂音。"
當今彈琴的人.不深究琴音所達的意境,不向高明的琴師求教,不講譜法,不熟手勢,致使琴音的曲折、手指按音的輕重緩急失度,起伏沒有規律,只知道弦響之聲,而不知飽含意蘊的琴音,只知機械地運指而不知要蘊情於中,難道這種彈法是可取的嗎?
有人追求花樣巧妙速度急驟.並自誇技藝精湛,而不遵循一定的法度準繩。為了讓音樂悠揚美妙。在操琴時多用散聲,類似箜篌;巧用按聲,同於箏、阮,卻大大地失去了古琴莊重高雅之音,實在太可笑了。
殊不知散聲、按聲相互交替,中間再配以清麗的泛聲,這才是彈法得了正道。現在民間彈古琴,變化無常,將淳樸之音變得花巧,以求與人不同卻不知虛心地效法古人,就好比抱著琵琶就是樂師,這難道符合古代聖賢修身養性的道理嗎?大概太天真了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