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令·漁父

《調笑令·漁父》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全詞運用對仗、疊句、偏正詞,顛倒詞等寫作手法,描繪了一幅漁父田園江湖生活的圖景,表達了蘇軾對漁父的羨慕之情,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調笑令·漁父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軾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名:《調笑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評論,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調笑令
漁父,漁父,江上微風細雨。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歸暮,歸暮,長笛一聲何處。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調笑令:詞牌名,又名《宮中調笑》、《轉應曲》等。單調。分兩體:一體為32字,平仄韻換葉。起名二字重疊。又一體仄韻38字,調之前用七言古詩八句,並以詩的末句二字,為詞的首句二字。
②漁父:捕魚人。
③箬(ruò):竹殼。裳(cháng)衣:下身服飾,這裡指褲子。
④歸暮:傍晚回去。

白話譯文

捕魚人啊,捕魚人,你出沒於長江上的微風細雨,漫不經心。你披青色蓑衣,戴黃色箬笠,穿黃色褲子。你喝著紅酒,吃著白魚,直到傍晚回去。傍晚回去,傍晚回去,長笛一聲喚醒了你,此時竟不知身在何地?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順江而下途中,看到長江中游漁民的水上生活圖景,即興詞作,描繪出漁父與大自然為伍的形象。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漁父,漁父”,開頭兩句以疊句的形式,呼喚出漁父,接著讚頌他們如同“江上微風細雨”,習以為常。“青蓑黃箬裳衣”,寫漁父的衣著,僅用六字,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漁父的外貌。“紅酒白魚暮歸”,寫漁父釣魚飲酒的情景。還是以極為精煉之詞,描繪了漁父充足的一天生活,樂而忘歸。“青蓑黃箬”與“紅酒自魚”對仗,互相映照。暗含著高雅的情趣。較之《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中所寫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放浪的漁父形象要高雅得多。以上數句突出的是漁父閒淡自適的形象,“歸暮,歸暮,長笛一聲何處”。這是寫漁父歸家後的另一種生活情景,並上升到對漁父精神層面的敘述。漁父披著暮色回到家後,吹起了長笛,自我消遣。儘管漁父“歸暮,歸暮”了,但迎來的卻是“長笛一聲何處”新的一天的生活。詼諧情趣,只有漁父才能獨自享受。蘇軾通過對漁父生活及精神狀態的描寫,使得漁父的形象更為豐滿。
該詞運用對仗,兩個疊句,八個偏正詞組,兩個顛倒詞,四個形、色、聲通感的詞句,巧妙組綴了一幅披風載雨、嗜酒歸暮的漁父生活景象圖。塑造了超於塵俗的漁父形象,實是表現了蘇軾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名家評論

山東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孫言誠《蘇東坡詞選》:簡單的三句話就勾勒出了一幅江上晚景,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最後,作者用“長笛一聲何處”,為畫面增添了蒼涼的情調。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調笑令·漁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