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鑑賞

詩經鑑賞

《詩經鑑賞》是2007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嘯天。

基本介紹

  • 書名:詩經鑑賞
  • 作者周嘯天
  • ISBN:10位[7806822658]13位[9787806822654]
  • 類別:文學鑑賞
  • 頁數:300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四川辭書
  • 出版時間:20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作者簡介,詩經來源,內容提要,目錄,鑑賞,

作者簡介

周嘯天,男,1948年5月生,四川渠縣人,1977年1月畢業於西華師範大學數學系,1981年12月獲安徽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新聞系主任。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白研究學會理事、四川詩詞學會理事。 重點從事新聞業務、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研究。兼職: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白研究學會理事、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其主要著作有:《唐絕句史》,重慶出版社1987、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雍陶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絕句詩史》,巴蜀書社1999《歷代名家絕句評點(唐)》,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詩經導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詩騷觀止》,陝西教育出版社1998《詩經鑑賞集成》,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台灣五南出版公司1994《楚辭鑑賞集成》,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台灣五南出版公司1994《史記全本導讀》,四川辭書出版社1997《元明清名詩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古典詩詞鑑賞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先秦八代詩賦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隋唐五代詩詞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宋元明清詩詞曲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以上四種合稱《欣托居鑑賞四書》)《歷代文學讀本》,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中國文學(魏晉南北朝部分)》,四川人民社2001《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中國名人快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中國出了個鄧小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鄧小平與四川》,大型文獻專題片總撰稿(執筆)2004

詩經來源

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其中尹吉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詩經》的主要採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國風.周南、召南,“二南”絕大部分詩是來自江漢之間的一些小國,有少量詩篇也遠及原來周公旦和召公奭(音是)分治的地區——今河南洛陽一帶。因此“二南詩”的產地大致說來,包括今河南洛陽、南陽和湖北的鄖陽,襄陽等地區。“二南”絕大部分詩是西周末東周初的作品。
國風.邶風,來源於今河南湯陰縣東南。
國風.鄘風,來源於今河南汲縣東北。
國風.衛風,來源於今河南淇縣附近。
邶、鄘、衛三詩大部分難確定具體時代,大致說來,西周末、東周初居多數。
國風.鄭風,來源於今河南的鄭州、滎陽、登封、新鄭一帶地方。詩作來源於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前後。
國風.唐風,來源於今山西的太原以南沿汾水流域一帶的地方唐風產生的時代,難以定論。如《揚之水》《采苓》等,按照《詩序》的解釋當是春秋初期之作 。
國風.齊風,來源於今山東的昌濰、臨沂、惠民、德州、泰安等地區以及河北滄州地區的南部。齊風除諷刺齊襄公的事外其餘年代多不可考。
國風.秦風,來源於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秦詩產生的時代大致來說來是自春秋初之秦穆公(死於前六二二三年)這一百五、六十年間。
國風.陳風,來源於今河南淮陽及河南東部和安徽西部。陳詩有年代可考的是《鐵林》,揭露陳林公君臣私通夏姬而被殺的事。這首詩作於公元前五九九年,是最晚的一首詩。至於陳風中的上限時間難以斷定。來源於今河南淮陽
國風.檜風,來源於今河南密縣與新鄭之間大致包括密縣、新鄭滎陽的一些地方。檜詩產生的時代一說在檜滅之前即春秋初以前;一說檜詩實際就是鄭詩,即檜滅之後。
國風.曹風,來源於今山東菏澤一帶。在詩經中產生的時代較晚。
國風.豳風,來源於今陝西旬縣和彬縣一帶,詩的寫定時間不可能早於西周中期。

內容提要

本書前身為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詩經楚辭鑑賞辭典》,現將《詩經》鑑賞部分加以修訂,獨立成書為《詩經鑑賞》。鑑賞辭典是一種新型辭書,既有知識性、客觀性,又具有啟發性、主觀性。因為詩無達詁,詩有多義,所以同一詩篇的賞析可以從不同角度、層面予以詮釋,而且是因人而異。文學鑑賞的實踐告訴我們,越是傑作,其結構層面越多,象徵意蘊越難窮盡。因為篇幅所限,本書鑑賞重點限於《詩經》中文學性最強的風、雅詩篇,頌部分僅對幾首計夫笜鑑賞。對頌詩的其餘作品則錄以備覽。本書讀者接受《詩經》這份寶貴文學遺產的同時,如能得到幾分含英咀華的享受,編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詩經》的作者的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

目錄

周南
關睢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莒
漢廣
汝墳
麟之趾
召南
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苹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雷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衤農)矣
騶虞
邶風
柏舟
綠衣
燕燕
日月
終風
擊鼓
凱風
雄雉
匏有苦葉
谷風
式微
旄丘
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靜女
新台
二子乘舟
鄘風
柏舟
牆有茨
……
頌(節選)
附錄
小知識

鑑賞

桃夭(國風.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釋】夭夭:桃含苞貌。一說形容茂盛而艷麗。一說形容少壯的樣子。灼灼(音茁):鮮明貌。華:花。歸:婦人謂嫁曰歸。宜:與儀通。儀,也。室家:猶夫婦。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有:語氣助詞。蕡(音墳):實之盛也。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
【賞析】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家的詩。據《周禮》云:“仲春,令會男女。”朱熹《詩集傳雲》:“然則桃則有華(花),正婚姻之時也。”可見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盛開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就說如《毛序》等以為與后妃君王有關,為今人所不取。
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明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婚姻。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裡是第一個用花比美人,冰不過。自此以後用花比沒人的層出不窮,如魏阮籍《詠懷詩》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唐崔護《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宋陳師道《菩薩蠻.》詞:玉腕枕相思,桃花臉上開。”他們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貶為庸才、蠢才,但他們無不受到詩經這裡的影響,只不過影響有大有小,運用又巧妙而已。這裡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精心打扮的新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面緋紅真有人面桃花亮相輝映之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託了一種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我們還能在農村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婚後的祝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詩人說她結的果子又肥又大,此乃象徵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願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娘婚後生活的幸福美滿,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的確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做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在歌詠花之後,更以當時的口語,道出賀辭第一章雲“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個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個家。第二、三章以為押韻關係改為家室和家人其實含義很少區別。古禮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結合才能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組成家庭的開始。朱熹《詩集傳》釋云:“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實際上是說新婚夫婦的小家為室,而與父母等共處為家。今現代漢語釋為家庭,更為一般讀者所了解。
本篇語言極為優美,又極為精煉。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他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這個“宜”字擲地有聲,簡直沒有一個字可以代替。
卷耳(國風.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比周行。
涉彼崔崽,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涉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涉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
【注釋】
卷耳:又名蒼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呈棗核型,上有勾刺,名“蒼耳子”,可做藥用。嫩苗可食。頃筐:淺而易盈的竹筐。一說斜口筐。嗟:嘆詞。寘(音置):擱置。周行(音杭):大道。涉:升;登。彼:指示代名詞。崔嵬(違):山高不平。虺隤(毀禿):疲極而病。姑:姑且。罍(音雷):器名,青銅器制,用以盛酒和水。永懷:長相思念。玄黃:馬過勞而視力模糊。兕觥(音四公):一說野牛角製作的酒杯,一說“觥”是青銅製作的牛形酒器。永傷:常相思念。砠:(音居):有土的石山。瘏(音途)因勞致病。痛(音撲):因勞致病。云:語助詞。吁(音噓):憂。
【賞析】
《卷耳》是一篇書寫懷人的名作。其佳妙處尤其表現在它匠心獨用的篇章結構上。舊說“后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說都把詩中的懷人情感解釋為單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兒和我國的《詩經》專家孫作雲還提出過《卷耳》是由兩首殘簡的詩合為一詩的看法。這些看法反映出對《卷耳》篇章佳秒布局認識不足的缺陷。《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口吻來寫的;後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猶如一篇表演著的戲劇,男女主人公各自內心的獨白在同一場景中展開。詩人堅決地隱去了“女曰”、“士曰”一類的提示詞,讓戲劇衝突表現的更為強烈,讓男女主人公“思懷”的內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獨白呼喚著遠方的男子。“不盈頃筐”的卷耳被棄在“周行”——通向遠方大道的一旁。順著女子的呼喚,備受辛勞的男子滿懷愁思的出現;對應著“周行”,他正行進在崔嵬的山間。一二章的句式結構也因此呈現出明顯的對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復沓,帶有變化性的復沓是《詩經》中最常見的章法結構特徵。這種復沓可以想像為是一種合唱或重唱,他強有力地增加了抒情效果,開拓補充了意境,穩定地再現了音樂的主旋律。第四章從內容分析乃是男子的口吻,但與二三章相差很大。我把這類《詩經》中經常用的手法稱為單行章斷,比如《召南.采蘩》、《行露》,《周南.靄覃》、《漢廣》、《汝墳》等詩中都有這種手法。這類手法是合唱手法的遺存,可以想像這是幕後迴蕩的男聲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詩篇的氣氛,增強表演效果。
《卷耳》的語言是優美自然的。詩人能夠熟練地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周易。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女承筐,無實”正與《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對應。把民謠用作套語,像一個套子一樣放在詩章首句。為詩章奠定韻腳、句式的基礎和情感思緒的習慣性暗示,這是《詩經》起興手法的一例。詩人善於用實境描畫來襯托情感。旅途的艱難是通過對山險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來的:詩人用了“崔嵬”、“高岡”、“砠”等詞語。而旅途的痛苦則是通過對馬的精神刻畫間接表現出來的:詩人運用了“虺隤”、“玄黃”、“瘏矣”等詞語。而描摹山刻畫馬都意在襯托出懷人思歸的惆悵。“我姑斟彼金罍”、“我姑斟彼兕觥”,以酒澆愁便是對這種悲愁心態的提示。全詩是以一種類化的自問自答體收場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對前兩章“不永懷”、“不永傷”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對全詩的總結,點明“愁”的主題,堪稱詩眼。
懷人是世間永恆的情感主題,這一主題跨越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歷代詩人吟詠的好題目。《卷耳》為我國詩歌長河中蔚為壯觀的一支——懷人詩開了一個好頭。其深遠影響光澤後世。當我們吟詠徐陵《關山月》、張仲素《春歸思》、杜甫《月夜》、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張好問《客意》等書寫離愁別緒、懷人思鄉的詩歌名篇時,都可以回首尋味《卷耳》的意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