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

豳風

豳(音bīn)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為先秦時代豳地華夏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是周族部落的發祥地。《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豳風共有詩七篇,其中多描寫公劉封地----豳地的農家生活,辛勤勞作的情景,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詩經》--豳風
  • 作品別名:豳風
  • 創作年代:西周
  • 作品出處:《詩經》十五國風之一
  • 文學體裁:最早的田園詩
  • 作者:周公旦  等人
《豳風》正文,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詩經》簡介,

《豳風》正文

《豳風》共有七首,分別是《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采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七月鳴,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鳴。八月其獲,十月隕。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獻豜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鴟鴞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果臝之實,亦施於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鸛鳴於垤,婦嘆於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倉庚于飛,熠耀其羽。
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之子,籩豆有踐。

九罭

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於女信宿。
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無使我心悲兮。

狼跋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載跋其胡。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今時。在內容上分為《》、《》、《》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1]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