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拜庭

許拜庭

許拜庭,清朝人,廣州著名鹽商。(1772—1846),名賡颺,字美瑞,拜庭為其號。廣州許地許氏家族的創始人。13歲在鹽店當學徒,憑藉聰慧勤奮,經數十年努力,成為清代廣州富商。因出資組織剿滅海盜而被嘉慶皇帝賜"議敘同知"加一級,後又獲“誥封中議大夫”獎賞。

基本介紹

  • 本名:許拜庭
  • 字號:字美瑞,拜庭為其號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廣州
  • 出生時間:1772
  • 去世時間:1846
  • 主要成就:許氏家族的創始人
家族起源,起家過程,幼年起家,效力朝廷,高第望族,史籍記載,底層發家,許氏家族,

家族起源

北京路高第街內有一小巷叫許地,裡面住著名門望族的許氏家族。許家的發達,也是從無到有一步步走的。清初,許氏家族的第一代從粵東澄海遷來廣州時,十分窮困。第二代的許拜庭不僅成了廣州一大鹽商,富甲一方,而且繁衍了一個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許氏望族。.

起家過程

幼年起家

幼年失怙 誠信起家
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後,一位叫許永名(穎園)的30歲的潮汕漢子,不甘於鄉間的寂寞。離開了廣東汕頭的溝南村(即汕頭市溝南許地),來到了廣州府,經營小本生意。
幾年後,到了40歲上下的許永名手上有了一些積蓄。以一個壯年的血肉之軀,客居他鄉,漸漸感到有些難耐的寂寞,遂萌起了在廣州娶一門親事的念頭。
他將自己的心事對一位朋友說了,這個朋友很同情他的處境,托一個媒人為他介紹了一位姓黃人家的女兒。這位祖籍番禺黃姓人家,主人名叫黃童貴,是一個窮儒。黃家排行第三的黃姑娘那一年才17歲。
乾隆三十六年(1771),許永名與黃姑娘正式成親,一切按照番禺當地的婚姻風俗辦事。老夫少妻,婚後感情融洽。男主外,女主內。婚後第二年,黃姑娘生下長子許拜庭,後來又誕下兩個兒子。十多年過去,許永名突然患病不治。永名死後,黃氏帶著3個兒子回到永名的老家,以為有遺產可以養大孩兒。豈料到了溝南鄉才知道永名原來在家鄉已有髮妻。黃氏不甘作妾,便拖著3個孩子回到廣州。一家4口無依無靠,生活無著。好心的舅父帶著年僅13歲的許拜庭,將他交託給姓董的鹽商,到鹽店當童工。由於他勤勞能幹,成為得力的店員,老闆便派他出海購鹽。老父的早逝,寡母的含屈,這一切使許拜庭還在弱冠之年,便懂得如何精細、周到地照顧母親與家庭。那種為含辛茹苦的母親爭一口氣的決心,那種中國人總想要光耀門庭和出人頭地的欲望,時時刻刻驅策、激勵和支配著他。
一個機會讓許拜庭脫穎而出。
一次,拜庭受店主指派,出海購鹽,同行的有另兩家鹽商共三條貨船。然而,在三條貨船滿載食鹽,返回廣州途中,一場暴風襲來。風暴之可怕令人肝膽俱裂,拜庭知道此時進也死退也死,他大聲咆哮:“夥計們,別無生路了,只此一搏!”他激勵眾人,冒死航行,最後奇蹟般地回到了廣州。據史料記載,這場特大的風暴,令伶仃洋一帶的商船民船損失慘重,溺斃人口近2萬。
三條船有了三種不同的命運,一條沉沒,一條迷失方向,只有許拜庭不懼風暴沉著指揮的那條船能乘風破浪,死命逃出颶風的虎口,奇蹟一般抵達廣州的碼頭。不但東家本人,就連周邊的商家,特別是與他結伴同行的兩條鹽船所屬的兩家商號,都被深深震動了。一時之間,人人爭說姓董的鹽商命好、運好,雇了像許拜庭這樣一個遇事沉著、有心計、有遠見、且“福星高照”的夥計,直把姓董的鹽商說得喜笑顏開。
大風甫定,廣州市面百業頓顯蕭條,特別是食鹽供應短缺,鬧得人心惶惶。姓董的鹽商幾乎做著獨家生意,獲利甚巨,深為鹽業界同行所羨慕和妒忌。因而,商家目光集中到名噪一時的許拜庭身上。除了他具有傳奇色彩的“忠、勇、仁、義”外,他能“逢凶化吉”,還有“吉星高照”,因而帶起主家生意興隆的故事,撩撥著多少渴望發財致富、又難得人才的商家的心。於是,同業中一種秘密籌劃在悄悄進行:有的大商號派人與許拜庭暗商,願意給高工資雇用;有的則願意斥資與他合夥開鋪。
然而許拜庭面對種種誘惑不為所動,為報董鹽商的栽培之恩,他始終忠心耿耿,“忠臣不事二主”。姓董的鹽商也越發賞識他,並贈與許拜庭股份與之合作,繼續經營鹽業。後來,許拜庭終於獨立出來,與弟弟許賡榮一起經營鹽業,生意像滾雪球一般越做越大。
也是生逢其時,當時清朝政府為了打消鹽商的疑慮,解決商銷納課困難,於是實行招商政策,給予鹽商以種種優惠,使鹽業的生產和銷引完課帶來了巨大的轉機。當時的鹽課收入,成為除了田賦之外每年最重要的財政收入,成為清政府重要的財政支柱之一。而每年交納鹽課“正供”的鹽商們,則屬於與朝廷有著密切關係的、享有特權的商人集團。他們獲得經行銷售食鹽的專利權,賺取高額的利潤,不少鹽商積累的資金往往數十萬兩以至數百萬兩之多,形成巨大的商業資本
許拜庭就是在清朝政府這種一切為鹽業生產、銷售開路的政治大氣候、大環境之下,得以迅速地崛起於廣州鹽業界,並成為其中佼佼者的。
時來運轉,許拜庭娶了番禺同邑梁伯容的女兒為妻,日後還陸續納了江氏、陳氏、廖氏、區氏、李氏、侯氏等六個側室。前後共生下兒子11人,女兒8人。
不過,許拜庭的眼光並不僅僅囿於商業上,陶醉於一時一地的成功,他似乎比周圍的人都更深謀遠慮,看得更遠,想得也更多。這也正是他有膽有識,高人一著的地方。

效力朝廷

剿滅海盜 效力朝廷
嘉慶十五年(1810),已經成為廣州府鹽業巨賈的許拜庭,得到一次重要的效力朝廷的機會。
嘉慶初年,廣東海洋面海盜出沒為患。到了嘉慶十四年,從福建和廣東等海疆,不斷傳來海盜劫掠商船,致許多地方糧油斷市。
面對日益危困的局面,嘉慶帝企圖採用官民結合的方式,鎮壓廣東沿岸海盜,但也需要開銷一筆巨額經費,便想到讓富商們捐款。
此時的許拜庭,屬於從清朝政府獲得既得利益的商人階層。在食鹽專賣、簽商認引的制度下,鹽商享有引岸銷鹽的特權,可以直接謀取巨額的利潤,因而顯得特別豪富。在許拜庭眼中,以清帝為主宰的國家的利益,與自己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在鹽商的報效朝廷的熱潮中,許拜庭熱情積極地參與了捐輸報效活動。
朝廷關於就地組織民間力量參與剿捕海盜的動員,對許拜庭有一種特別的激勵。他不甘居人之後,極其熱心地自己招募並組織龐大的剿盜隊伍,這年才38歲的許拜庭,來到制府,向總督百齡慷慨激昂地表述他對於為患鄉間的海盜的憤慨之情,同時,並詳細地陳述了自己參與剿捕的計畫。原來,這時他已經招募到紅單船數十艘,水勇數千,每月散千金,自為部署,並準備親率水勇出大洋剿捕立功。百齡對他的行為部署欣賞有加,便發布了同意他參與剿捕的命令。
在珠江口一帶為禍最烈的,要數張保仔、郭婆帶、香山二、鄭石氏烏石二、烏石三兩兄弟等海盜匪幫。他們勇猛善戰。令到兩廣總督萬分頭痛。許拜庭協同總兵黃飛鵬率領的舟師,不分晝夜追擊,與張保仔部交戰十數天,令其聞風喪膽,急急流竄出去,許拜庭得勝而回。到了陽春三月,張保仔自願投誠。至此,一支最強悍的海盜隊伍宣布瓦解了。惟有兩路烏石二、烏石三等海盜,仍在海岸一帶繼續肆虐為患。許拜庭又一次接受總督之命,率水勇壯士,協同官兵一同向他們出擊。此次出擊隊伍規模龐大,投誠後的張保仔率隊在其中,共分幾隊兜剿。終於將烏石二、烏石三及餘眾生擒,全省洋面一律蕩平。至此,困擾朝廷多時的海盜,基本解決。
在事後的論功行賞中,總督百齡極其欣賞許拜庭在這次剿捕海盜中表現出來的慷慨、智慧和勇敢,特別向朝廷奏報了他的事跡,因而,他先是獲得了議敘“府同知”加一級,繼而又獲得了“晉封中議大夫”的獎賞。

高第望族

開山立祖 高第望族
嘉慶帝對許拜庭的賞賜,對他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這更激發了他那個野心勃勃的願望。
他選定高第街作為許氏家族的永久性居住之地,按道光二十九年(1849)立的《許拜庭家廟石刻碑記》記載:先大夫(即許拜庭)始隸籍番禺,卜居新城高第街,同居共爨四十餘年茲矣”,這也說明也正是許拜庭定居高第街正是許拜庭剿捕海盜立功,接受朝廷嘉獎封贈的前後。
許拜庭與黃老夫人,皆希望子孫科第蟬聯,世代業儒,搬來高第街居住,討到一種吉祥和口彩,也讓子孫們有一種鞭策和鼓勵。許拜庭斥資在高第街的中段,購置了幾處當時沒落人家的屋宇,拓建連成一體,前臨街圩,後靠玉帶濠。雕樑畫棟,豪華異常。人稱這一帶為“許地”,他的子子孫孫便在這裡生息繁衍,家聲也越來越顯赫。

史籍記載

底層發家

許拜庭畢竟是從低層奮鬥發家致富的,看到下層人民生活困窘,他的內心越來越生出一種隱隱的不安。他想到行善積德,除了能在現世博取更大的聲望外,還望來世得到好報。所以,他越到晚年,越加熱心桑梓的公益事業。就在他61歲,也就是道光十三年(1833)時,廣州流花湖、西村一帶洪水暴發,淹沒了大半個城區。許拜庭“募船救渡,人皆從窗欞引出,日炊米十餘石周給之,全活無算。”(見《廣州府志》)他的熱心公益,被載入了地方史志。

許氏家族

許拜庭始,許氏家族200年滄桑,確實是人才輩出。如反英軍入廣州城鬥爭的功臣許祥光,有“許青天”之稱的許應鑅(heng),廉潔清官許應鏘,民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許崇灝,有"鐵血將軍"之稱的東征名將許濟,紅軍名將許卓,著名教育家許崇清,中華女傑許廣平等。當代記述許氏家族的書籍有《廣州高第街許氏家族》(廣州越秀區地方志辦公室編)、《千秋家國夢》(伊妮著)、《廣州第一家族》(盧延光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