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智

許崇智

許崇智(1886—1965),字汝為,廣東番禺人,系廣州高第街(今廣州市北京路一帶)“許氏”之後,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3年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留日士官生第三期步科。曾經與蔣介石是拜把兄弟。1911年11月,參與福州起義,任起義軍前敵總指揮。1912年,福建第一師改編為陸軍第十四師,許崇智任師長,後任福建北伐軍總司令。1916年任中華革命黨軍務部長。1917年夏,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艦隊南下廣東,開展護法運動。許崇智隨行主持軍事。8月,許崇智任大元帥府參謀長,10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軍總長。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建國粵軍總司令,1925年任民國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1925年3月被國民黨蔣介石設計排擠出國民黨,1927年冬,蔣給許旅費巨額20萬銀元,令許先後到美洲、歐洲等地旅行兩年多。1929年,許返回上海,但已不復昔日權勢,從此再沒有大的作為。1939年,許遷居香港。1965年1月病逝於香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崇智
  • 外文名:ChongZhi X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廣州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65年
  • 職業:軍人
  • 籍貫:廣東番禺 
人物生平,活動年表,榮辱興衰,生平,隕落,效忠叛逆,避嫌中庸,善用智慧,奢靡生活,人物舊居,

人物生平

許崇智(1886—1965),廣東番禺人,閩浙總督許應騤的侄孫,字汝為,出生於廣州“許地”。許崇智3歲喪母,8歲喪父,與其兄相依為命,靠叔父撫養成人。曾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日本期間,他曾加入過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1年11月,參與福州起義
許崇智便裝照許崇智便裝照
1906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任福州陸軍第十鎮第20協協同,參加起義,任起義軍前敵總指揮,以先發制人的策略,率部克復福州。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在日本參加孫中山中華革命黨。1915年底回國,參加反袁護國戰爭。
1916年袁世凱死後,返回上海,任中華革命黨軍務部長。1917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軍長,協助孫中山主持軍事,成為粵軍的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19年,粵軍被編為兩個軍,以陳炯明為粵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許崇智為第二軍軍長。1922年,孫中山決定北伐,並任命李烈鈞和許崇智分別為北伐軍總司令和總指揮。1923年1月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任東路討賊軍司令,從閩南方向討伐盤踞廣東的陳炯明。1925年1月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參加第一次東征,繼續討伐陳炯明,擊敗陳炯明部主力。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許被任命為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一時間成為僅次於汪精衛、廖仲愷胡漢民的國民黨領袖。當年8月20日,國民黨元老、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制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蔣介石以國民黨右派涉嫌最大為名排擠許崇智,許的很多親信被抓,本人被迫到上海避居英租界。1927年冬,蔣給許旅費20萬元,令許先後到美洲、歐洲等地旅行兩年多。1929年,許返回上海,但已不復昔日權勢,從此再沒有大的作為。1939年,許遷居香港。1965年1月病逝於香港。

活動年表

1911年11月,參與福州起義
辛亥革命時期的許崇智辛亥革命時期的許崇智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和福建北伐軍總司令,揮師北伐。
1914年, 任中華革命軍福建司令。
1915年11月,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
1917年8月,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軍長,協助孫中山主持軍事。
1918年2月,擔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第2支隊支隊正司令。
同年10月28日粵軍光復廣州,從而結束了桂系軍閥在廣東的統治。
1924年1月,被推為中央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
1924年3月,任建國粵軍總司今。
1925年6月,平息滇、桂、直系軍閥叛亂。
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被任命為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
1939年,遷居香港。
1965年1月25日,病逝於香港。

榮辱興衰

生平

許崇智
廣州的氣候,似乎永遠都逃脫不了潮濕的困境。短暫的冬季,並沒有為大自然儲存任何的能量,反而是到了本來應該明媚的春天,物品常常會因為受潮而糜爛;所以南方人通常並不喜歡這種討厭的氣候,只有在早春的時候偶爾會讚嘆一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華。似乎是因為受到了厭春的影響,作為廣州人,許崇智也並不喜愛自己的故土,長達78年的生命歷程:待在廣州的時間卻不超過1/3。他的一生與這種既定氣候有著無數的共同之處,同樣的短暫輝煌,在反反覆覆之中浮浮沉沉,在本來應該繁花錦簇的時節過早的頹靡凋謝。
15歲那一年,許崇智踏上了東入閩南的求學之路,這個時候的少年,無論如何也猜想不到自己的人生便是在首次離開家鄉之後產生了巨變,一個極其普通的紈絝子弟,在還沒有摒除奢華舊俗以前便到了日本研習軍務,強烈的新舊對比讓他無法把貴族的遺臭與革命者的理想完全區分開來,同時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將在這樣的新舊對立中徘徊。然而,許崇智畢竟是個軍人,一個徹底的軍人,他身上的火藥味道在某個階段甚至幾乎蓋住了鴉片和銅臭。他的身上通常配有兩桿槍,一桿是手槍,一桿是煙槍,但在他的思維世界裡,第一桿槍終究還是安身立命的保障。當他最終要和自己的佩槍分崩離析的時候,他便知道他的權力生涯也同時到了終點,永遠都無法憑著乖張的小聰明和匹夫之勇再一次笑傲江湖。
1911年11月,許崇智參與福州起義,任起義軍前敵總指揮,以先發制人的策略,率部克復福州。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他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和福建北伐軍總司令,揮師北伐。旋因清帝退位,撤回福建。“二次革命”中許任福建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民國3年(1914)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長兼中華革命軍福建司令。1915年5月、9月,許兩次被派到新加坡進行反袁集資活動,取得較好的成果。11月回國後,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參與反袁武裝鬥爭。袁世凱死後,東北軍交由駐防南京的馮國璋部收編。許返回上海,任中華革命黨軍務部長,與蔣介石結為拜把兄弟。
與蔣介石的文書與蔣介石的文書
所謂少年得志,許崇智在30歲以前便以極少的失敗經歷和順利的軍事前途確立了自己在革命黨中的重要地位,這個時期,孫中山還沒有形成強勢的實力,其對許崇智的倚重使後者在廣東成為一方英雄,與此同時,許崇智對孫中山的死忠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前期輝煌。然而,軍人的本性並沒有為許崇智的仕途帶來太多的優勢,他知道子彈可以穿透敵人的心臟。反過來也可以穿透自己的心臟,這種亦勇亦畏的性格在亂世之中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在無數次戰鬥之後,許祟智從一個堅決的革命者慢慢轉變為一個因勢而動的機會主義者。正是這種轉變,讓許崇智在國民革命戰爭的歷史上鮮有留名,學過近代歷史的人幾乎都會知道他的名字,然而真正了解他的經歷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隕落

許崇智生於粵,也成名於粵,終究也在廣州冬天來臨的時候隕落。
廖仲愷的被刺,成了許崇智被釋兵權的導火索。外界對廖仲愷被刺案本身的關注遠遠超過了該案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事件的發生,蔣介石才得到一個獨自掌權的契機,許崇智也因此掉進了歷史的泥潭,再也沒有崛起過。在此之前,許崇智在廣東的地位可謂至高無上。汪、蔣、許三權鼎立,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右派刺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兼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廖仲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定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組織特別委員會,控制局勢,處理廖案,由此可見許之實力難為任何派別所忽視。廖案之後,蔣介石派人送親筆信給許崇智,信中說:“粵軍已有變動,請總司令去上海暫避一下,由我代為安排整頓。6個月後,再請回來共同主持北伐。”許無可奈何,悄然離粵赴滬。這一走,標誌著許崇智和廣東時局永遠的脫離開來,也標誌著他的軍事生涯從此,畫上了一個無奈的省略號。
春天畢竟是復活和再生的時節,然而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夠無限茂盛生長,復活與曇花一現也許只是一線之差。許崇智在這段歷史中沒有留下太多的足印,有關他的一切印象,對於廣州人來說,到底還是模糊的。甚至於研究近代史的學者,因為沒有誰會過多的涉獵其歷史生涯。

效忠叛逆

中國軍人的字典裡頭,“忠”字的分量始終都是最重的。當然,這種“忠”可以是忠於自己,也可以是忠於國家,或者是忠於某個靈魂人物。縱觀許崇智的治軍歷程,最值得肯定的一個評價,便是他自始至終都忠於孫中山,甚至有愚忠的嫌疑。日本留學的經歷,讓許崇智接觸到以孫中山為主的一系列國民黨人,從此也使其拋棄了在傳統官僚結構中緩慢爬行的決心,沒有在舊有的體制中沉淪。許崇智兩次逼迫孫道仁參加革命,反對帝制,一次是回響武昌起義光復福州,另外一次是力促孫道仁宣布獨立,加入二次革命的陣營。這兩個事件都顯示了許崇智堅決反帝的意識,叛逆的個性昭然其中,更甚於脫離舊俗的斷然。如此一“忠”一“逆”,可見許崇智的雙重性格,同時也造就了他的成功和落魄。
許崇智忠於孫中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孫中山的政治主張符合時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孫中山的個人魅力確實能夠讓人為之傾倒。直至孫中山離開人世,許祟智都沒有擺脫一個忠實的追隨者的身份,或者說是角色。這種忠實為他換取了不少好名聲,儘管他的許多戰績都不盡人意,但即使是戰敗,也被人視為英雄——“當世之任將帥而具有資格者,鮮有其人,有之,惟北伐軍之許軍長崇智耶”(鄧澤如語)。許崇智所領導的粵軍,當時成了孫中山政權唯一可憑藉的堅實軍事力量。與此對應的是,孫中山在軍事上也十分倚重許崇智的才能,自從粵軍成立之後,孫中山便一直把許崇智當作是左右手,視粵軍為主力軍。陳炯明叛變的時候,許崇智甚至是孫中山困處在永豐艦上的唯一希望。可惜許崇智沒有趁著這個機會完全贏得孫中山的信任,接連的戰敗使得孫中山只能在絕望中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許崇智的聲望也從此一落千丈。

避嫌中庸

對許崇智影響最深的人,除了孫中山之外,蔣介石便是首當其衝。許、蔣二人曾經五度共事,許崇智成為粵軍主帥之後,蔣介石一直在其旗下做參謀長。民國十三年孫中山邀請當時在上海的許崇智返粵任粵軍總司令,許曾提出五項要求,一是表明願意就任,要求統一整理粵軍;二是要讓蔣介石任總司令部參謀長;三是要求所有粵軍駐防各地的財政交粵軍統一管理;四是請胡展堂任廣東省長;五是要求廣東兵工廠交粵軍司令部管轄。由此可見蔣介石與許崇智的關係非同一般,許對蔣也十分倚重。其實,早在1915年,許、蔣再加上張靜江,三人結為拜把兄弟,感情也一直不錯。
蔣介石憑藉精明實幹為許崇智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精於作戰的許崇智也看出了蔣介石的過人能力,常常對自己的部下說蔣之命令便是我的命令,希望粵軍將士不要排斥他。
不過蔣介石對許祟智卻並不是一味的愚忠,他與許崇智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具有極大的政治野心,而後者只是一個純粹的軍人。蔣在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對許崇智的議論:“辦事無序,重內輕外。”在這種意識的導向下,蔣對許的取而代之成了注定的計畫。許崇智當然也是聰明人,當他看到了蔣的力量已經超越自己的時候,便主動或被動地讓出了自己的兵權。許之部下因為在廖案中有重大的嫌疑,許崇智為了避嫌向國民政府提出了辭職的申請,要知道,當時許崇智在廣州的實力並不在汪精衛和蔣介石之下,避嫌的原因,則是形勢所趨,以權換命而已。
其實,許崇智採取避嫌的做法是有先例的,早在閩南孫道仁麾下的時候,許祟智便有了功高振主的情形,孫道仁兩次被許逼迫革命,心中早生剷除之意,許崇智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趁勢奪取兵權,反而是到了上海,遠離是非之地。許祟智領軍打仗,從來都沒有顯示出好戰好勝的粗獷性格,能夠打贏的仗便揮師挺進,不能夠打贏的便迅速撤離。這種性格讓許崇智的性命沒有在連年戰火中遭到任何的威脅,是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就是許崇智的中庸。
晚年的許崇智也有避世的作風。得權之後,蔣介石曾經安排他做監察院副院長,不過許崇智始終沒有赴任。不善處理官僚關係的許崇智非常明白自己的處境,沒有槍也就沒有了實權,軍人失去了武器等同於雄鷹失去了翅膀,無法繼續翱翔。許崇智未到中年便過早的退出了政治舞台,身邊的人卻趁著亂世紛紛上位,唯獨他自己卻選擇了在香港度過餘生。

善用智慧

粵軍總司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銜,並不是普通人能夠隨意得到,從歷史的角度來說,許崇智的確是能夠勝任這個角色的。儘管去日本留學的經歷,是許家的舊勢力幫了大忙,不過許崇智並沒有浪費了遠涉重洋的艱苦歷程。從士官學校學到的知識讓許祟智的軍隊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勝利,特別是在對付傳統軍閥以及沒落清軍的時候,先進的軍事理論到底還是超越了傳統的治軍方法。
許崇智打過的戰役,一般都不會有太多的傷亡,在雙方激戰之前,許崇智一般都會做好事先的準備,例如在敵軍之中安排好內線,或是預先在有利地形布置好兵力等等,這些小聰明,使得他的軍隊經常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甚至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勝果。當時的許崇智甚至被讚許“奇謀多智”,軍事上細節調動的優勢便是有“巧攻快打”的特點。清剿陳炯明的時候,許崇智帶著他的部隊只花了兩天時間便從三多祝打到了陳之大本營海豐城,由於許部分兵二路積極進取,行軍之快速遠出陳炯明意料之外,陳在海豐的將軍府還沒有來得及轉移大量的奇珍異寶便被許部一舉拿下。

奢靡生活

孫中山曾經給許崇智題過一幅字,說“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吲十常八九,總在能堅忍耐煩勞怨不避乃能期於有成,汝為同志屈”,其中的意思,就是告誡許崇智不要因為時勢不利而急於求成。許崇智治軍的時間並不長,但在有限的發揮空間裡,他的治軍手法前後卻有著很大的變化。前期的許崇智,因為有了日本留學的經歷,嚴厲謹慎的思想尤為突出,而後期的許崇智,則得了軍風糜爛的詬病,其部屬和其他軍閥的軍隊一樣整天和鴉片、女人打交道,他自己也一度沉淪在這種奢靡的生活中。
有人評論許崇智是“軍界前輩,但此人生活腐化,短於謀略,不堪全局性重任”,而今看來,許雖不見得“短於謀略”,但生活腐化卻是難辭其咎。也有人說,許崇智的這種生活作風是走了捷徑,務求使其部屬更加賣命,當時就連勵精圖治的蔣也不過如此。
十幾年前的一部電視劇《千秋家國夢》中趙文瑄潘虹等演員對許氏家族的榮辱興衰,許崇智的戎馬一生作了完美演繹。

人物舊居

許崇智舊居,位於上海陝西北路380號,為國民黨元老、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在上海住宅。
許崇智,字汝為,廣州人,國民黨前期右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追隨孫中山參與辛亥革命、北伐等活動。後因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殺事件的牽連,而遭蔣介石、汪精衛等人排擠,不得不離開廣州,避居於上海英租界西摩路上的這棟小洋房內,從此再無大的作為。後遷居並死於香港。
許崇智舊居為一棟沿街的混合風格獨立式花園洋房,建築總體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靠南側為三層仿歐洲城堡式建築,四坡紅瓦屋頂,紅色方磚外立面,內部整齊寬敞,二樓居中處有壁爐,屋頂有老虎窗和煙囪,此處原為日常居住的場所。北側則是二層的長條狀房屋,一端與南樓相連,另一端則向北伸展。該樓東向二層有貫通的長陽台,房屋內部空間分布均勻對稱,基本以磚木結構為主。
許崇智舊居房屋在解放以後收歸國有,現南樓被用於商業出租,北側則是居民的住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