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延光

盧延光

盧延光,1948年4月生,廣東開平縣人,中國著名畫家、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獲國務院專家津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盧延光把精力從人物線描逐漸投入到山水畫創作中去,20多年來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現為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藝術研究室主任、廣州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州市政協常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延光
  • 別名:盧禺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開平
  • 出生日期:1948年4月
  • 職業:畫家、書法家
  • 主要成就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
  • 代表作品:《一百帝王圖》
  • 粵語拼音:lou4 jin4 gwong1
人物大事記,藝術生涯,

人物大事記

1986年以來出版有《一百帝王圖》等系列畫集五本及個人其它畫集十多本。
1988年任市文藝創作研究所藝術研究室主任。
盧延光盧延光
1988年創辦《廣州美術研究》雜誌,任主編。
1992年調廣州美術館工作,任廣州美術館館長。
1994年組織實施廣州藝術博物院工程建設及藏品徵集。
2000年任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

藝術生涯

蘇庚春口述王堅整理
記得我剛剛認識盧延光(又稱盧禺光)的時候,他是一個獲得“全國連環畫十家之一”稱號的出名畫家,以畫人物知名。他的《一百皇帝圖》、《一百仕女圖》、《一百儒士圖》、《一百僧佛圖》等等百圖系列,一本一本不斷地被出版。接著,他以國畫形式畫人物畫,尤其以仕女為多。他的仕女由較為寫實,向象徵性發展,比如將眼珠(古時候稱為傳神“阿睹”)虛掉,造型上最富於表現力的那一隻手,只集中寫她的手部甚至手指,而其餘諸如手臂、衣袖等全部虛掉,留出了讓人聯想的空間,設色也淡素。這樣一處理,仕女似乎神仙化了,寫出了殘缺、不完整的美。其實,他要表現的是其心目中理想的優雅德馨、無欲無求,一種格調很高的美。總的看來,盧延光的仕女畫以線條為擅長。
近幾年來,他的興趣已經轉向了寫山水,總的風格也是以線條為擅長。中國繪畫中的山水,是個很有歷史傳統的大系統。這最早是作為人物的一個陪襯、背景出現,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就是說人物是主要的,山是作陪襯的,水全都裝載得住。我們國家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現藏故宮的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有宋徽宗皇帝題簽,雖然有人考證說不到隋,只到唐代,但也是山水畫成形的實物代表。唐代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王維,宋代李成范寬、“大小米”(米芾,米友仁),元代的黃子久王蒙吳鎮倪雲林四大家,明代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四大家以及董其昌、清代四王、四僧等等,都是歷史上傑出的山水畫家。
盧延光先生,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專攻國畫仕女畫之後,路子一轉,寫起山水來。他的山水畫布局圖繁密完整、勾畫點染精謹、筆墨爽勁秀逸,不遺傳統法度的同時,也有生活的體驗。盧延光先生的一些山水畫,如《歸廬圖》、《高臥圖》、《訪客圖》、《聽松圖》、《避暑圖》、《山居圖》等等,頗有元人風度,其構圖布局間層層疊疊,繁密豐富,尤其近元四家之一黃鶴山樵(王蒙)的路子,也有吳鎮的路子。交談之下,原來盧先生十分崇拜黃鶴山樵、吳鎮等大家,對傳統山水十分傾慕,用心研究。他說以前自己很反對傳統,因為那時候不大了解傳統。感到中國山水畫傳統是個巨人,不研究傳統,就難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盧延光的山水取法的兩位元代大家,自有他們深厚的功力和成就。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興人,趙孟頫的外孫,“詩文書畫盡有家法,尤精史學。”其山水除了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外,還繼承董源巨然的傳統,然能自出新意,布局充滿,結構複雜,層次繁密,格調倉渾秀逸。《清秘閣集》卷九題“黃子久畫”載“本朝畫山林石水,高尚書(克恭)之氣韻閒逸,趙榮裉(子昂)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低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在當時已是最高級別的定位。而且他比清代人、經“四王”的格調、路子都高,同朝代的倪雲林也以“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稱讚其筆墨功夫。梅花道人吳鎮,擅山水墨竹,為人孤潔,隱居鄉里作畫,直到明代終於被奉為“元四大家”後,才受到重視。他們的山水畫,如《夏日山居圖》、《林泉讀書圖》、《匡山讀書圖》(黃鶴山樵),《槐陰讀書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梅花道人)都志在林泉,表現與世無爭、淡泊歸隱的理想生活。
盧延光的《歸廬圖》是其多種取高遠法為構圖的山水之一,這幅畫,遠山染黑成黑山,這是很有生活的,以前我在西樵山陪同擅長用墨的畫家李可染先生遊覽時,見過夕陽下的山就是呈黛黑色,不過,盧卻在山峰上作了大膽的藝術處理,十分得宜。在設色上,盧崇尚淡雅,既傳統又現代。畫面上山與蕉林修竹,茅屋與流水歸輯虛實相間,動靜相生,無論局部線條還是整體構圖,都顯得秀逸高雅,此外,還有作者自己題寫的短論,詩書畫印配合,相得益彰。
著名的瑞士精神分析學家容格在其自傳上說,“人們的主要問題是,他是否關乎無限,這根本就是生命的問題。……個人越重視財產、名譽,他就越愚鈍於真正最必須的本質,也就越不能滿足於生活。人的物慾越大,其精神的世界越受束縛和局限。”盧延光的山水畫看來也在嘗試超越物慾,追尋人性對“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東坡)式的自然和自由復歸的嘗試。
從80年代起,盧延光下午從來不去上班,即便是在1992年,廣東省文聯主席劉斯奮請他出任廣州美術館館長,他也要約法三章:其一,只上半天班;其二,行政權不管;其三,財政權不理,經過“如此協定”盧延光才肯走馬上任。盧延光說,正是這半天時間,他找到了屬於自己心靈的藝術空間。
“半天時間對我來說可是命根子,我就是用這半天時間來畫畫和學習,做我最喜歡做的事情。”盧延光向記者透露他這寶貴的“半天時間”的用途。
許多人稱盧延光的山水畫為“新古典主義”,評論家曾用“不食人間煙火”來概括盧延光的山水畫特點:高屋建瓴,出手不凡,既有壯美之象、莽然之氣,又有現代性的表現。盧延光告訴記者,這與他喜歡宋元代繪畫里所表達的獨立人格精神密切相關。“元代的山水畫遠離世俗,沒有功利色彩,標舉一種士大夫氣,這是元畫影響以後中國畫走向的必然。”盧延光指著他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像細細品嘗佳肴似的比劃著名談到,“我爬回大師的腳下,接著爬到大師的肩膀,再攀登……結合我們現代人的文化修養,吸取古典大師們的精髓,從古典中找到新古典”。
盧延光與他的畫室盧延光與他的畫室
他的紙上博物館第一步曲《廣州第一家族》問世,該書展示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照片在廣州引起不小的轟動。盧延光介紹,該書出版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都來了解他的媽媽和許家的家族歷史。他還要推出紙上博物館的第二步曲《嶺南畫派》,裡面收集近800張珍貴的照片。這是他在工作中與嶺南畫派及其後人“親密接觸”獲得的。
記者走進盧延光的書房,他打趣地說:“我抬頭是畫家,畫我的山水畫;低頭是作家,寫我的書”。記者看見書房的一邊是書桌,擺著電腦;另一邊是畫板,掛著一張宣紙。
藝術最後修成的成果是人格
在盧延光客廳的牆壁上,懸掛著一幅豪邁的書法作品:要與龍江春作主;不若孤山先訪梅。盧延光告訴記者:“這是楊善深大師在1997年寫給我,並親自送到我手中的。這是他對我的諄諄教誨,要我淡泊名利,要我多給自己留出時間來誠心追求藝術。”
盧延光說,當初徵得楊老的同意,他積極籌建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楊善深館”,之後就和楊老成為好友。楊老的“學識仁慈”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盧延光回憶說:“從楊老身上,我認識到什麼是大師。大師首先要有大愛,要有一顆寬厚的心,因為藝術最後修成的成果是人格。”為此,他準備再推出紙上博物館第三步曲《讀懂大師——楊善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