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然之策

計然之策

計然之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jì rán zhī cè,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然之策
  • 外文名:A bad strategy
  • 拼音:jì rán zhī cè
  • 注音:ㄐㄧˋ ㄖㄢˊ ㄓㄧ ㄘㄜˋ
  • 解釋: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解釋,出處,計然十八策,典故,七大論點,

解釋

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出處

相傳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於家而富至巨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著之理”。後因以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計然十八策

計然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計然並不是真實姓名,而是取善於計算運籌的意思。據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
生意要勤緊,懶惰則百事廢。接納要溫和,躁暴則交易少。 議價要訂明,含糊則爭執多。帳目要稽查,懶怠則資本滯。貨物要整理,散漫則必廢殘。出納要謹慎,大意則錯漏多。期銀要約定,延遲則信用失。臨事要責任,放棄則受害大。用度要節儉,奢侈則用途竭。買賣要隨時,挨延則機會失。賒欠要識人,濫出則血本虧。優劣要分清,苟且則必糊塗。用人要方正,詭譎則受其累。貨物要面驗,濫收則售價低。錢賬要清楚,糊塗則弊竇生。主心要鎮定,妄作則誤事多。

典故

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說文種破吳計然七策:“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史記·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滅吳之後,范蠡攜西施離越赴齊,改名為陶朱公,後世將陶朱公視為商人祖師。
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些話極為精闢地揭示了商品價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關係。他指出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們就會將資源集中到這裡,供給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於求,價格則會狂跌,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經營活動不能從眾,要從供求關係的角度,確定自己的經營品種。
“一貴一賤,極而復反”。在進行經營活動時,不能苛求過高的利潤,在價格高到適當程度時應果斷拋售,這就是“貴出如糞土”;在價格低谷時,應大膽地買進,這就叫“賤取如珠玉”。事物的量變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於商家來說,對事物“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2、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而觀已。”意思是說要有目的地進行自己的經營活動,認識市場規律,有遇見地儲備物資。根據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前做好貨物的購銷工作。他認為天時變化的規律是可知的,“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就是說影響市場變化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基本因素,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做出判斷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范蠡還曾提出農業經濟循環學說,他認為“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即天下六年一次大豐收,六年一次小豐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饑荒,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是有規律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大旱之年應收購舟船,因為其價賤,而旱後船隻必會成為緊俏商品。“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夏則資裘,冬則資xi”,即夏季販運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將經營的眼光放到未來需求最迫切的市場上,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3、 財幣欲行如流水
“財幣欲行如流水”,“無息幣”。這就是說,在行銷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持資金流轉的通暢,不能把過多的資金積聚在自己的手中,這就叫做“無息幣”。不要看輕薄利,在資金加速運轉的情況下,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增加利潤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積居奇,抬高物價,則有可能血本無歸。這就是“無敢居貴”。畢竟高額利潤不可能時時存在,薄利多銷實際上就是將風險轉化為利潤的最佳方法。范蠡認為穀賤傷農,太貴又傷害商賈的積極性,因此縮小价格波動的幅度,無論對商家和買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
4、 務完物
“務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證所經營的貨物質量。在採購貨物時,對易腐爛的東西,切勿長期存儲,貪圖價高;還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費者。務指一定,是強調的意思,說明對產品質量的看重。
5、 擇人任時
“擇人任時”是指范蠡的經營策略。商業經營需要認真選擇貿易夥伴和良好的貿易時機。“擇人”強調的是職業道德,在這一點上,他的觀點是“與時逐而不在責於人”。“任時”強調的是貿易時機的預測。“擇人”與“任時”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有機聯繫,既不可只顧貿易夥伴的和諧而放棄適宜的貿易時機,更不可看準了貿易時機而認錢不認人。
計然之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范蠡使用計然之策中的五條,在十年之中將越國建設得國富民強,報復了強大的吳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實例。而范蠡在功成名就後棄官,也是他為人聰明、深明道理的明舉。范蠡研究了商業經營的地理條件,看中“陶”地處中原,四通八達,有利於事業發展,因而選擇了陶地定居,將計然之策用於家庭的經商活動,“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獲得了“陶朱公”的稱譽。

七大論點

策之一:需求決定與經濟周期論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策之二:價格調控論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策之三:實物價值論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策之四:貿易時機論
“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策之五:價值判斷論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策之六:物極必反論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策之七:資金周轉論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