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廣東省廣州市越秀解放路)

解放路(廣東省廣州市越秀解放路)

解放路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中心越秀區,是一條廣州南北向的主要道路,南起沿江路(原先南起為一德路,後來因修建解放大橋才延伸),北接機場路。全長約5公里。該路分為解放南路解放中路解放北路

基本介紹

歷史,主要路口,

歷史

時代已經是廣州的重要道路。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歸德門直街(俗稱四牌樓),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門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
為改善交通,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州拆城牆建馬路,小市街擴建成中華南路,歸德門直街擴建為中華中路,大北門直街擴建為中華北路。其中中華中路五座牌坊在道路擴建後依然立於馬路中間,牌坊的3個石門的寬度不等,中間一個較寬,可通過當時的中型汽車,兩邊的小門則可過人力車黃包車)。
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市內汽車增加,不時發生有汽車撞擦牌坊的事故,市政府便作出遷移的決定,由廣州工務局花費巨資制定搬遷計畫。最後奕世台光牌坊和戊辰進士牌坊分別移到漢民公園(後曾被改為兒童公園,現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南門和西門。盛世直臣牌坊及承恩五代牌坊,移至中山紀念堂北面觀音山越秀山)百步梯入口石級處。乙丑進士牌坊移至康樂園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四牌樓移出中華路後,馬路旁的巷子遺留“四牌樓街”這個名字。
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攻占廣州。為了紀念這一天“翻天覆地”的歷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軍節的時候,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解放軍首先進入廣州城的原中華(北、中、南)路更名為解放(北、中、南)路。中共建政後,五座牌坊均被毀,其中只有乙丑進士牌坊在1999年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校友修復。
1994年,廣州市當局決定對解放路進行拓闊,在未公開徵詢公眾對路上眾多騎樓歷史建築意見的情況下,將全部騎樓清拆,造成不可挽回的城市肌理破壞。而與路面平行的四牌樓街,也連同四牌樓一起成為歷史。
清代四牌樓市每年正月初一上元節期間,各店肆、民居懸掛各種的花燈“燈市”為著。壬申《南海續志》有述:燈市在四牌樓暨繡衣坊,旗民多業此,歲元旦迄上元最盛。復有菩提葉燈,諸名剎特宜。阮元《羊城燈市》云:海鰲雲鳳巧玲瓏,歸德門前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豐年羊穗復仙靈。
至於現代的解放中路,在明清時正式名稱先後是忠賢街、歸德直街。明代時此街上的牌坊多達十座(一說13座)。晚清時,此街上的牌坊有5座,皆為明代所建的石牌坊,由北到南依次是盛世直臣牌坊、乙丑進士牌坊、承恩五代牌坊、奕世台光牌坊、戊辰進士牌坊。
盛世直臣牌坊,為明代著名直臣海瑞而立。這牌坊是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才從倉邊街(今倉邊路)移到此處的。由此推斷,1865年之前這裡只有4座牌坊。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軍占踞廣州城,原來的“四牌樓市”4座牌坊被戰火所毀,歸德直街上也只倖存4座石牌坊。因此,1857年之後,歸德直街便俗稱“四牌樓”了。

主要路口

沿江西路長堤大馬路一德路大新路、濠畔街、大德路、絨線街、惠福路中山五路府前路百靈路東風路應元路盤福路流花路、蘭圃路、環市路、梓元崗路、桂花路、三元里大道、飛鵝西路、群英大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