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橋(廣東省汕頭市橋樑)

解放橋(廣東省汕頭市橋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解放橋,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梅溪下游廈嶺港嘴,橋跨南北向,南岸接火車路,北岸接杏花路、潮汕路。早年由潮汕鐵路公司投資建成。1935年改建為鋼木結構橋,橋身為鋼樑、鋼柱承架,橋面用杉木鋪設。橋因系潮汕鐵路公司所建,故以該公司主事人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合名為“榕耀橋”。

解放後,汕頭市政當局曾多次進行維修。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結構橋,易名為解放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橋
  • 外文名:jiefang bridge
  • 別稱:火車橋、榕耀橋
  • 建成時間:1967年
  • 地點:廣東省汕頭市
  • 長度:78.93米
  • 寬度:14.2米
修築歷史,更名歷史,

修築歷史

中國第一條由華僑集資創辦的民營鐵路則在汕頭,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印尼華僑張煜南(字榕軒)、張鴻南(字耀軒)兄弟創辦“潮(州)汕(頭)鐵路有限公司”,於翌年9月28日動工興建鐵路,由日本三五公司測量施工,1906年,全長39公里、名為“潮汕鐵路”建成營運,沿途在庵埠、華美、乳塘、散巢、浮洋楓溪等地設站,總投資達300萬元。
解放橋位於汕頭市梅溪下游廈嶺港嘴,橋跨南北向,南岸接火車路,北岸接杏花路、潮汕路,當時,潮汕鐵路的汕頭火車站,設在岐山村,瀕臨韓江,與汕頭市區隔江相望。張氏兄弟在建築鐵路的同時,在火車站前面韓江邊建築了一座接連汕頭市區的梭船活動浮橋,以便來往乘客、行人、車輛等的通行。
1935年改建為鋼木結構橋,橋身為鋼樑、鋼柱承架,橋面用杉木鋪設。橋因系潮汕鐵路公司所建,故以該公司主事人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合名為“榕耀橋”。
解放後,汕頭市政當局曾多次進行維修。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結構橋,易名為解放橋。
地理位置

更名歷史

據老一輩人回憶說,當時潮汕鐵路所使用的列車車廂和車頭全部是進口的,車廂不多,經常是五、六廂而已。據悉,當時有人覺得火車行駛時產生劇烈震動會對河堤起到影響,於是就修建了一條公路用來防護,也便有了今天的護堤路。
抗戰爆發時期,1939年6月16日,為了不讓鐵路落入日軍之手,國民黨駐軍命令鐵路局拆除鐵路。於是,運營了33年的潮汕鐵路因時局動盪就此結束了它的使命。
儘管潮汕鐵路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因為它運營期間給潮汕人民提供了諸多便利,時至今日,人們依舊保留著“火車路”這一地名,而對於榕耀橋也一直以“火車橋”一名稱之。
解放橋解放橋
抗戰勝利後,鐵路公司再也無力復建,國民政府便將鐵路開闢為公路,命名為“鐵路線”,也就是現在的潮汕路。1967年,火車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結構橋,並改稱“解放橋”。這是因為在1949年10月24日那天,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一支穿著藍色制服的先頭部隊,沿著潮汕公路,跨過火車橋進入汕頭市區。許多汕頭老百姓自髮結隊到這座橋上迎接解放軍進汕頭,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他們一生中難忘的大事件,具有特別的意義。於是,人們也將這座橋作為一種紀念的載體。
如今,解放橋與潮汕路汽車總站相鄰,通往礐石大橋,每天進出的大客車等絡繹不絕。無論是叫解放橋也好,火車橋也好,這座橋樑從過去到現在一直發揮著交通要道的作用,它的存在也成為了潮汕鐵路史的見證,是汕頭人民不可多得的歷史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