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石

觀賞石

觀賞石,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發現而選擇,因審美需要而藝術安置,並賦予人文內涵的純自然石品。

觀賞石,人通過石之載體,賞玩讀悟,人石互動,命名並安頓的藝術行為,詮釋演譯而點石成金使之內蘊不斷升華的行為藝術。

觀賞石是現代名詞,是從歷史名詞奇石演譯出來的擴大了外延內涵的名詞,它把工藝石納入了它的審美範疇,歷代有:奇石、靈石、雅石、醜石、文石、壽石禪石供石、美石的名稱。台灣人稱雅石,韓國稱叫壽石,日本人叫水石,悟石之道稱石道,它源於園林盆景石,孤賞獨立之石古稱奇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賞石
  • 國籍:中國
  • 本質:自然石質藝術品
  • 工藝分類:天然賞石與工藝賞石
  • 材料分類:火成岩、水成岩、變質岩
  • 石質:堅硬、緻密、細膩、潤澤
觀賞石之構成及載體,火成岩,水成岩,變質岩,觀賞石之成因及條件,山原石,水沖石,風礪石,觀賞石之形態及分類,造形石,景觀石,圖紋石,礦物晶簇,生物化石,紀念文物石,觀賞石之人文與科學,觀賞石之高雅與世俗,觀賞石之傳統與現代,觀賞石之趣味與藝術,趣味審美,藝術審美,觀念審美,觀賞石之味象與悟道,由形入神,審美之象,氣韻生動,觀賞石之清供與組合,

觀賞石之構成及載體

觀賞石來源於火成岩、水成岩、變質岩三大主要岩石,其它的如隕石、南北極石或古生物化石屬於另類小眾賞石。

火成岩

火成岩,亦稱“岩漿岩”。岩漿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後冷凝而成的岩石。分侵入岩和噴出岩兩種。前者由於在地下深處冷凝,故結晶好,礦物成分一般肉眼即可辨認,常為塊狀構造,按其侵入部位深度的不同,分深成岩和淺成岩;後者為岩漿突然噴出地表,在溫度、壓力突變的條件下形成,礦物不易結晶,常具隱晶質或玻璃質結構,一般礦物肉眼較難辨認。常見的岩漿岩有花崗岩、花崗斑石、流紋岩、正長石、閃長石、安山石、輝長岩和玄武岩等。
淺成岩:是岩漿在地下,侵入地殼內部3-1.5千米的深度之間形成的火成岩,一般為細粒、隱晶質和斑狀結構
深成岩:是岩漿侵入地殼深層3千米以下,緩慢冷卻相成的火成岩,一般為全晶質粗粒結構;亦名侵入岩。

水成岩

水成岩,是三種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岩漿岩和變質岩)。是在地殼發展演化過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溫常壓條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風化剝蝕作用的破壞產物,以及生物作用與火山作用的產物在原地或經過外力的搬運所形成的沉積層,又經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沉積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頁岩等。
傳統造園景觀石及文人石多屬於沉積岩石,它是碳酸鹽類岩石鈣質石,極易被水融濁,故易形成瘦皺漏透之山水景觀之形態。 圖案石多產於水成岩之中,比如大理石畫面。

變質岩

變質岩是在地球內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構造的變化和改造產生的新型岩石。這些力量包括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變質岩是在高溫、高壓和礦物質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種岩石自然變質成的另一種岩石。質變可能是重結晶、紋理改變或顏色改變。
變質岩常具有某些特徵性礦物,這些礦物只能由變質作用形成,稱為特徵變質礦物,特徵變質礦物有紅柱石、藍晶石、矽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閃石、陽起石、藍閃石、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等。變質礦物的出現就是發生過變質作用的最有力證據。礦物晶體大多來源於變質岩石。礦物晶簇多生產於變質岩石之間。

觀賞石之成因及條件

奇石大體可分為山原石、風礪石和水沖石三大類。無根而璞,風化水濁與質變化,另有小眾之溶洞沉積石,如鐘乳石等。

山原石

拙璞乃禪意   山原石拙璞乃禪意 山原石
即原石理在土裡經歲月自然風化濁化質變而矽化鈣化後還在原生地,或嵌在岩層中,或埋在沙土中,被遺棄被埋藏在荒野山川的原石,其質本色,其狀原始,呈皮殼狀的拙樸岩石,鱗肌明顯,紋脈清晰,品相完整而無根而璞。
能成形可觀賞的山原石,大多屬於石灰岩,石灰岩容易受到外來力量的侵蝕,長期經受波浪的衝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蝕,軟松的石質容易蝕化,比較堅硬的地方保存下來,經大自然條件下風化水蝕,逐漸形成了曲折圓潤的形態。多呈重巒疊嶂之姿。太湖石昆石英德石靈璧石勻系山原石。

水沖石

錦台花泉   水沖石錦台花泉 水沖石
即岩石矽化後又經滄海桑田的地殼運動,被洪水、冰川等運動搬遷至江河低洼之中,再經千萬年的激流沙石衝撞磨礪,去軟留堅去粗存精,呈質堅、形美、色艷、紋細、皮潤、圓純的礫石。因其“百轉磨磋芒角消,顛簸歷盡完其理”,質色形紋勻出姿出色。
水沖石外形大多圓滿潤澤, 其特點是紋理變幻漠測,色彩絢麗多姿,石質縝密,以質、色、形、紋的獨特神韻著稱,水沖石上游形體較大、但大而不拙,在園林中多做孤石點石置放,水沖矽化木及紅水河大化石是其代表。

風礪石

洞天福地   風礪石洞天福地 風礪石
在山原石的基礎上,經滄桑巨變的地殼抬升至高原荒漠,崩塌風化後再經千萬年風沙磨礪而成形的矽質岩石。
戈壁沙漠的特殊的地理與地質環境。常年降雨量不足,晝夜溫差大,使岩石經常處在劇烈的熱脹冷縮作用之中,從而加大了解離的速度。尤其是高密度、高矽質的岩石,其解離的速度更快。沙漠風暴天長月久地對吹打磨礪,被雕琢成千姿百態。
瑪瑙質類風礪石,它的主要岩石載體是火山岩類玄武岩或安山質玄武岩類。該類岩石在火山爆發時或爆發晚期,火山的殘餘氣體溢出,在粘稠的岩漿內留下了各種形態的氣孔,晚期的矽質液體沿裂隙上升填於氣孔中,形成所謂杏仁狀構造。岩石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及結構越複雜,外貌形態也就越發顯得多姿多彩,戈壁石雅丹石是其代表。

觀賞石之形態及分類

造形石 圖案石 景觀石 礦物晶體 隕石及文物石

造形石

造形石是以形態的雕塑藝術審美為特徵的一種形態表達式,可分具象及抽象造形二類,具象的其形仿山若崖,狀物俏形,形奇突兀者像走獸器皿,抽象的,紋理細膩者可見節疤核癭。
瑤池壽桃  水沖矽化木瑤池壽桃 水沖矽化木
山石的大起大落,大開大闔,禪石的圓滿擇偈,岸然道貌。充分體現出山石之蒼桑,水石之圓渾,皆具神似而不苟形如。
造形石可賞形亦可賞紋,其紋或細膩,或粗獷。細膩的若遊絲,絲絲縷縷,若隱若現,粗獷的似大漠風沙,層層疊疊,蒼茫悽美。超凡脫俗的意趣樸拙,空靈生動的疏密虛實,有似逸筆草草意隨所適,氣韻因之而生,情思由此而發,仿佛引人仰慕古賢高風,追思遠逝的情懷。
造形石因其鐘靈毓秀,殫怪盡奇,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作為傳統賞石,唐宋以來,就以其孤傲自賞的形態而成為愛松且愛石的文人墨客奉為上品,並比德於石,比才於石,比靈於石,比神於石,比壽於石,賦予深厚的人文內蘊。

景觀石

景觀石小中見大,咫尺天涯而氣勢磅礴,名山大川的風花雪月體現得淋漓盡致,自然地呈現出雄、秀、奇、險、幽的意境,雖片掌之大能容萬物之象,而一拳之小猶藏眾壑之奇,令人不得不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夢遊天姥水沖矽化木夢遊天姥水沖矽化木
賞石就是一種縮景藝術,山石造景在我國造園史上,主要指以假山為代表的一種造景方式。所謂假山,是園林藝術家的構思立意和創作活動,用許多小石塊的山石堆疊而成的具有自然山形的庭園景觀小品。小者如同山石盆景,大者可高達數丈,廣義的景觀石實際上包括假山和置石兩部分。山水景物;置石則是以山石為材料作獨立性或附屬性的造景布置,和主要表現山石的個體美或局部的組合,可觀咫尺天涯,神與物游,盡享臥遊之趣。
"玩石始於山形而終於山形"。無論遠山、近山、連山、孤峰、雙峰、疊峰、劍山、仙境、海島、港灣、懸崖、洞門、瀑布等,大地的脊樑!其雄偉陽剛,奇絕變化勻以臥遊之趣呈現眼前,咫尺盡天涯之勢。詩人白居易有《太湖石記》:"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視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正是受唐宋文化的影響,日本至今所稱的"水石"在狹義概念上也是指山川景觀石。玩石的最高境界當屬山形景觀石。

圖紋石

即由紋理、線條和色彩等構成的圖案、造型豐富、變化萬千的觀賞石,它是以書畫意趣韻味觀賞為主石品,往往追求神似、強調意境、注重內涵。它遍布於我國各地河流湖沼的沙礫石層之中,在戈壁、沙漠、洪積層、坡積層、殘積層、卵石灘以及海濱地區。
水之湄  紋之韻   黃蠟石水之湄 紋之韻 黃蠟石
雨花石、天景石黃河長江石是此類圖案石的代表。它那絢麗的色彩所構成的美麗圖案,有的如東嶽朝輝、峨嵋暮色;有如遍地紅花、臘梅傲雪;有似八仙過海、觀音送子令人玩味無窮。大理石構成的圖案石屬工藝石範疇。
圖案石所呈的濃墨重彩,淡寫輕描,或大塊塗抹,或淡潑揮灑,或華滋點苔,或惜墨如金。風生方可談笑,雲散何必煙消,明心見性,厚積薄發,返璞歸真,有如足赤金黃,有如朝曙晚霞,千載難逢的眩目重光,水洗浪淘後的純淨質地,向世人昭示著曠世絕妙的曾經輝煌。

礦物晶簇

是指由生長在岩石的裂隙或空洞中的許多礦物單晶體所組成的簇狀集合體,它們一端固定於共同的基地岩石上,另一端自由發育而具有良好的晶行。
晶體是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周期性重複排列的固體。由於質點呈有序排列,晶體內部就具有格子構造,稱為晶體結構。不同晶體,其質點種類不同,質點的排列方向和間距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晶體結構。
在自然界以完好單晶或晶簇產出的礦物比較稀少,一般都要在晶洞裂隙中才有可能找到。這是因為礦物晶體發育完整的重要條件是需要一個能自由生長的良好空間,且溶液的過飽和度比較低,使礦物結晶速度進行得比較緩慢。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流體和洞壁圍岩不斷相互作用,才能生成各種發育完好的礦物晶簇
礦物晶體的種類很多,有紅色矛頭狀的辰砂、柱狀晶體或者成為晶簇的雄黃、有棕黑色厚板狀晶體的黑鎢礦、也有以集合體出現的孔雀石、長柱狀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晶、塊狀和薄片狀的自然金、螺旋狀和樹枝狀的自然銀以及不同顏色的瑪瑙等等。欣賞礦物晶體,主要是看它的顏色組合、晶體的完整性和品種的名貴程度三個方面,有時一些礦物本身並不名貴,但是當它們集合在一起,成為多種顏色的晶簇時,這樣的組合往往就會成為了觀賞石中的精品。就會呈現出色彩絢麗、晶瑩剔透的藝術美感,其效果是單一晶體所不能達到的。

生物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從化石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化石有三葉蟲化石,植物化石,貝殼化石,足印化石,恐龍化石,魚化石等。
《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從古到今,生物的石化矽化鈣化,實屬不易,它需要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並且不可能再生。據專家估算,生物矽化率大約是萬分之一,化石被洪水沖落江河,後與沙石滾磨而成形的,也不過萬分之一;在茫茫河灘中有緣找到一塊出形出色的水沖化石,更是萬分之一。因此,化石是一種罕見的微量資源,比之山原石、風礪石,可謂彌足珍貴。

紀念文物石

文物石,就是某一時期特殊事件的見證之石,其主要價值在於其符屬的人文意義。
文物石   矽化木文物石 矽化木
比如杭州花圃掇景苑入口處照壁前的鬆化石,來自於南宋丞相王爚故里新昌縣澄潭古鎮相府遺址,是珍貴的觀賞石和傳承石。另後期東花園遺址出土的相府遺石。《閒遠樓記》記載:“……乃出帑賄,運石營山,構樓數檻,匾曰閒遠。間植松柏康乾石林,鑿溝引水溶回,置觴其內,隨波轉屈,與吟翁韻士一詠一觴,暢敘幽情。”
觀賞石是大自然留給我們難以再生的寶貴財富,觀賞石收藏在中國流行已久,而且形成了以觀賞石為載體的奇石文化。石頭本無意,人類形成的種種文化基因給石頭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類豐富的文化意蘊。
人類對賞石、藏石文化的研究、和探索過程也是對人類起源、人類發展、地球能源、自然能源、自然規律的研究探索過程,無休無止,歷史悠久、博大而精深。中國的石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把能給人以視覺快感、引發美的啟悟和聯想

觀賞石之人文與科學


雲根妙韻雲根妙韻
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與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往往豐富多彩,甚至隨心所欲,因人而異。
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則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標本為主。
因此,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在觀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具有明顯的人文色彩和感情色彩;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在具有觀賞價值的自然物方面的展示和印證,具有明顯的科學色彩和理性色彩。
以天然岩石為主要審美對象的中國賞石文化,與以礦物晶體、化石為主要觀賞對象的西方賞石文化。中西方賞石所關注的重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天然性和獨特性,兩者都強調觀賞石應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許拼湊嵌接,刻意加工。但是兩者大相異趣之處更多,寬泛一點說,前者是屬於人文科學,後者則屬於自然科學。
東方賞石注重主觀體驗,形象思維,重在欣賞石頭的文化韻味;西方賞石則強調直觀感受,邏輯思維,探究自然的成因機理。
中國賞石提倡撫玩品賞,人石交融;而西方賞石只適遠觀陳列,不宜近取把玩。
兩者的特點,是由各自的文化背景、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諸方面的差異而決定的。
返觀西方賞石,是基於工業革命時誕生的礦物學、岩石學和古生物學等科學理論而產生的。所以這是一種理性化的收藏活動,它更注重觀賞石本身的科學內涵,強調美感與科學的統一,注重觀賞石形成機理的探究,重視其學術科研價值,按科學眼光和思維評價其觀賞性與藝術品位,這與東方賞石強調的藝術化欣賞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中國賞石文化,具有同宗性、同源性、同軌性。自唐宋以來,孤賞石就在園林石家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席位,不僅受到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的珍愛,而且受到平民百姓的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感於外而悟於內,對賞石的情愫日益加深,賞石被賦予一種精神品格,被神化、靈化、人格化,逐漸使賞石與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生活情趣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賞石理念和民風習俗,逐漸積澱成底蘊深厚的賞石文化。
如果說東方賞石只是知其然,淺嘗輒止的話,那么西方賞石便是知其所以然。西方賞石強調視覺直觀,並無深厚的文化積澱,富於含蓄、想像的題名是絕無僅有的,比如中國南京的雨花石瑪瑙,在絕大多數歐美人眼中便只是普通的瑪瑙質卵石而已,富於詩情畫意的想像和題名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

觀賞石之高雅與世俗

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較推崇美玉;而處於非主流地位的道禪文化則推崇奇石.。
玉出昆崗玉出昆崗
美玉在這裡成了一種象徵,孔子藉助著它,在表演著儒家的政治秩序與道德主張。後世的儒家集團,乾脆把美玉倫理化道德化,他們把美玉推舉到道德的象徵,質地堅硬慎密,色澤皎潔冰瑩,性情溫澤細潤、聲音清越舒遠。許慎《說文解字》把玉概括為仁、義、智、勇、潔“五德”,跟上古流傳下來的“五行”模式遙相呼應,最後奠定了玉器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中國古代的賞石文化歷來崇尚”清奇頑拙”的石韻,欣賞“瘦透漏皺”的石形。奇石是一種自然之自身,形奇貌怪,氣淳質堅,天然之形,自然之性。這裡所要表達的,不是什麼仁、義、智、勇、潔“五德”。它正是要衝破這種文化的束縛。因此,與主張琢磨切磋的玉文化不同,古代奇石文化反對任何人為的加工。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這其實是一種歸隱山林的山嶽情結與孤高清標的出世寄託。
從美學特徵看,古代的玉文化是審”美”,石文化則是審“醜”。觀賞玉就是觀賞它的色彩,光潤以及加工的賞心悅目的形式,屬於秀美的審美範疇,觀賞奇石則是觀賞它的千奇百怪的形態,以及清奇頑拙的風格韻味,屬於審醜的美學領域。

觀賞石之傳統與現代


以“瘦、皺、漏、透”為理念的傳統賞石,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國古代審美觀系統集成。傳統賞石以山石為主,一般受太湖石、靈璧石、英石和昆石等四大名石的特點而衍生出觀賞見解。發展到今天,石界籠統地把所有具備瘦、皺、漏、透特徵的觀賞石,歸結為傳統賞石行為。
雲頭雨腳雲頭雨腳
現代賞石講究質、色、型、紋、韻。如果說質是石之本的話,那色就是外在感觀,型是表現形式,紋是特徵體現,韻就是內在氣質。說起現代賞石所推崇的方向,一般要求觀賞石形態各異、質地溫潤、色彩鮮艷、紋理流暢、別具氣韻。在當今提倡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賞石也別具一格,最具代表就是海派賞石。

審醜,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賞石文化精髓。追溯中國古代的“醜石觀”,唐朝詩人白居易可算鼻祖。《詠雙石》詩:“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醜。”宋朝米芾則提出“皺、瘦、漏、透”四字賞石要訣。這四個字都包含“醜”之含義。如“皺”,米芾本義石皮之“皺”,“皺紋”、“皺眉”,屬於“醜”的;如“瘦”,石型之瘦,瘦長、骨瘦零丁,也屬於“醜”的。因為國人有著“以肥為美”的大唐遺風;如“漏”,米芾本義是指俯視時石之孔洞從上至下的漏洞。但這個“漏”字,透漏出了古代文人的諸多自嘲、調侃。所以“漏”字也含“醜”之義。至“透”,米芾本義是指石平視時的孔洞,目光能透過孔洞,見到一孔之光的美妙。但太湖石之天然的百孔千瘡本身包含醜之義。

米芾的賞石要訣,本質上是屬於賞“醜石”之要訣。宋朝蘇東坡,進而提出“石文而醜”,清朝鄭板橋繼而提出“醜而雄,醜而秀”,完善了“醜石觀”,賞“醜石”要訣,變成中國古代的賞石原理。
.
相對於古代賞石要訣“皺瘦漏透”,當代賞石要訣講究“形質色紋”。“形質色紋”的美學理論基礎是近代西方的藝術哲學。當代人基本上是在“有趣味的形式”的美學觀念陶指引下進行賞石活動的,其要點是講究如色彩之和諧,比例之對稱,線條之流暢,黃金之分割原理等。

如今,同樣是表現抽象意蘊(古代賞石主要可歸類為抽象石),古代賞石與現代賞石(以水沖石為代表)截然不同。現代賞石更多的是在世俗世界(如現實的珠光寶氣以及西方現代雕塑)中尋找靈感。這種賞石本質上與傳統的歸隱山林(山嶽情結)、孤高清標的出世寄託(體制外的“全真保性”)毫無關係。它已經遠離了理想境界的追尋,而成是一種世俗觀念的審美。

在中國,“石”最早用於醫藥和煉丹術並且與傳統的“仙山”傳說密切相關,但是,從宋代一直到近代,人們更多地是從美學上議 論賞石,而忽略了賞石的文化聯繫。發軔於漢代的仙山傳說歷經唐宋一直保持到明清時代,其中不斷地融入新的孔教、道教、佛教思想甚至增補新的仙山偶像;宋元以來山水畫中所體現的仙山可以用來解釋賞石與道、佛、儒諸教相關的文化內涵;儘管石的屬性不能全然對應於繪畫中發掘的仙山的形象,石與寓有複雜 文化內涵的各種仙山的形象始終密切相關。雖然中國的賞石不全然是象徵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強的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石是仙山的表現,洞是仙境的通道,在這個意義上,賞石是通往仙境的幻游之舟。

觀賞石之趣味與藝術

賞石是一種審美藝術。表明了人文的內涵通過石之地理載體,蘊涵了人石互動觀石與賞石之系列藝術行為,是人從大自然中發現而選擇,賞玩讀悟,命名並安頓,詮釋演譯而點石成金內蘊不斷升華的行為藝術。

趣味審美

仿崖若獸,狀形俏物,一目了然。
觀賞石
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論,常常被不少賞石者奉為圭臬。從賞石的趣味審美角度看,奇石當然也是越“似”越好,這也是奇石能夠成為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大眾化收藏活動的基礎。一方酷似破殼而出小雞的內蒙戈壁瑪瑙,寶玉石專家可以給它評估出1.3億元的“天價”,原因無非是它太像了,像得匪夷所思,像得拍案叫絕。
現代審美之質色形紋,相對於古代賞石要訣“皺瘦漏透”,其要點是講究色彩之和諧,比例之對稱,線條之流暢,體表之光潤、黃金之分割原理等。繼古代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之後,近年來,長江石、黃河石、烏江石、綠泥石等等橫空出世,從中就能看到現代審美趣味的變遷。其中水沖矽化木與“摩爾石”這兩個品種的特點,很能體現奇石的這種現代美。如果說水沖石的欣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那么摩爾石的欣賞則是西方現代藝術的自覺借鑑。
現代美與世俗美有著一種表面上的相似:都注重形式美,也都是近年來才形成風氣。但是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現代美的獵奇,指向是是奇石的文化韻味,賞石者重的是石頭的精神享受。世俗美的獵奇,卻指向著石頭的珠光寶氣,滿足著人們的富貴感的追求。近年來,水沖矽化木大化石、瑪瑙石、彩卵石、戈壁石小品等等品種的迅速躥紅,生動的詮釋著這種世俗美的大眾特徵。

本質上,這是一種傳統的珠寶文化向奇石領域的滲透與泛化,是奇石欣賞與珠寶收藏的統一。它用珠寶的標準來欣賞奇石的,講究的是石頭的珠光寶氣與逼真的外形。它標誌著奇石文化大眾化時代的來臨,表明了草根審美意識的覺醒:奇石已經走出了貴族精英的壟斷領域,飛入尋常百姓家。

藝術審美

靜觀妙悟靜觀妙悟
藝術審美。表明了人文的內涵通過石之地理載體,蘊涵了人石互動觀石與賞石之系列藝術行為,是人從大自然中發現而選擇,賞玩讀悟,命名並安頓,詮釋演譯而點石成金內蘊不斷升華的行為藝術。

“似與不似”畫論如若要移用到賞石,那么它只能適用於藝術審美,而不是趣味審美。

奇石本身雖然是亘古洪荒時代大自然的傑作,但人們對它的藝術審美觀照,所謂“發現的與選擇的藝術”,可以穿越時空,用人類歷史上曾經創造出的無數優秀藝術作品來比類旁證。

賞石的趣味審美與藝術審美,兩者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而是一種相互交融的關係。就像工筆畫和寫意畫一樣可以成為藝術作品,只不過二者給人的審美愉悅是不完全一致的,相比前者,後者更能給人以發散思維和想像空間。
賞石作為一種具有東方審美情結的藝術,它的藝術審美也應服膺於東方傳統藝術精神。
如果說趣味審美與藝術審美這兩者之間有一種分界線的話,那就是神韻的有無。譬如一方象形石,如果它只是簡單的形似,那它只能是一種趣味審美;如果它不但形似,而且達到了神似,那么完全可以上升為一種藝術審美。
古典醜石觀寄託的是全真保性的自然人格;現代的美石觀詮釋的是精神需求的文化意韻;荒誕美體現出思者對世界、對人性的全面批判與抗爭;世俗美則宣告了賞石平民化時代的來臨。

中國古代的醜石觀應當是奇石文化的靈魂、核心。現代美與世俗美都應該建立在醜石觀的價值觀之上。也就是說,它必須保持著傳統奇石最根本的兩大要素:天然性、個性的張揚性。至於現代性的荒誕美,它本來與傳統的醜石觀就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它是古典醜石觀合乎邏輯的現代產兒。

觀念審美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
摩爾石的發現便是一種觀念審美。相比趣味審美和藝術審美而言,賞石的觀念審美是一種“另類”的審美。
如果說趣味審美著眼於“似”、藝術審美著重於“似與不似”的話,那么觀念審美便強調的是“不似”。
所謂傳統賞石所強調的瘦漏透皺,它既無趣味美感、又與藝術不相像,和形式美學的審美規律更是格格不入,古人之所以對它青睞有加,完全是因為它某種程度上是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宗教(特別是禪宗)諸方面觀念的代表,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傳統道德精神的一種化身,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並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
另外,傳統賞石作為一種縮景藝術,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有一種歸隱山林、孤高清標的出世寄託。所以傳統賞石更多帶有象徵意味,是一種觀念的審美。
同樣是表現一種抽象的內容,傳統賞石與新派賞石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後者更多是在現實世界(如西方現代雕塑藝術)中尋找靈感,本質上還是屬於藝術審美的範疇。
荒誕美之現代醜石觀,它與中國古代的醜石觀不同。後者是一種結構型的文化,它以道禪文化為中心,張揚著一種相對的叛逆性。前者則是一種解構型的文化,它拒絕任何文化的中心,張揚著一種絕對的叛逆性。
荒誕美是現代世界全面異化的產物,是現代主義哲學的結晶。它的審美特徵是怪誕、虛無。它用驚世駭俗的形式無情的撕破、粉碎著一切官方及其民間的審美觀,讓一切人在它面前都找不到感覺。

觀賞石之味象與悟道

‘’味象‘’‘’觀氣‘’‘’悟道‘’,此賞石三步曲也。

由形入神

由形入神,就必須物皆有神,物不是至少不僅僅是一個質的團塊,一個界限分明的實體,而是一個有著由表及里由實入虛的豐富層次的存在,這個實到虛的層次,就是形、象、氣、神。

主體要想從“形而下”的審美感性觀照活動“味象”、(象之審美)中獲得“形而上”的審美安頓(“悟道”、道之審美),必須通過“形而中”的審美“觀氣”(氣之審美)活動來完成。
坐看雲起時坐看雲起時

審美之象

審美之“象”(形象、物象、意象)是主體“觀氣”活動的基礎或載體,而“氣”又是“象”的內在機心。 
無“象”則氣之審美無以發生,缺少了氣之審美活動,“象”又是無生命之“象”,不能成為主體生命情懷的載體。
歲月歲月

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故而“氣”是連線形下之“象”與形上之“道”的中介,“觀氣”活動則成為“味象”活動與“悟道”活動的橋樑,它引導有限的“味象”層面向更高的“悟道”層面提升,使主體獲得最終的形上審美安頓,從而構成審美體驗的發生依據。
因此,觀賞石,不僅罕見非凡,而且極具藝術性和親和力,是既可遠觀又可把玩的案頭清供。雖初觀莫測而久視彌珍,其審美旨趣與書畫雕塑藝術之“虛象”和“味象”同出一轍。如此美石,君子好逑!觀賞石,蓄厚涵深,源遠流長。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後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其實,對於收藏人而言,參禪如藏,藏如參禪;看山是山,看水如水,人生如藏,藏如人生,到底是你收藏了它還是它安頓了你。

觀賞石之清供與組合

在古代,奇石的供置主要分為“園林置景”和“几案清供”兩大類,當今,人們保護和審美觀賞石主要也是分成這樣兩大類,無非在供置方式和觀賞理念上有所進化而已。
把遠古的美與現代美完美結合起來,給人產生一種亘古永恆的力量之美。從古到今,生活中的“賞石”還和藝術里的“繪石”同樣是精神活動的普遍現象,歷代均有無數繪石的丹青高手。唐代畫家閻立本的《職貢圖》、明代畫家吳彬的《奇石圖》、清代畫家陳豪的《瀚海之英》等,都是古代繪石的經典之作。其中也有描繪木化石的佼佼者,明代賞石家林有麟在《素園石譜》中所繪的“鬆化石”、“石樹”都很傳像出神,尤其是當代旅居美國的畫家劉丹所繪的木化石水墨精品《雍穆圖》,用迴旋輾轉、一面一景的手法,從十二個視角對清代馬曰璐的傳世名石“小玲瓏”作了全方位描繪,畫作精到獨特,傳之以神,曾一度飲譽海內外,並在藝術領域創造了全新的矽化木鑑賞方式,給人更多的啟迪。
比德於石。觀賞石,把它作為崇高品質的象徵。就石而言,古人以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兼者樂石。因而不少聖人賢達都尊石為師,以石為友。“悟石理而養性,守石德以修身。”清代學者趙爾豐說得好:“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石為師;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叩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樂與為友。”從這些觀念出發,石與在人文精神上來說是相通相融的,而觀賞石則是這種人文精神的物質載體。隨著人們對賞石情愫的升華,賞石也逐漸被靈化為一種剛正不阿、堅韌不拔的崇高品格,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鑑賞之餘,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一種精神激勵。
比材於石。“松之貞也可棟樑,石之堅也宜柱碣”。南宋丞相王爚愛松愛石,以石品為人品,獨立不移,清修剛勁,在國勢危亡之際,頂天立地,力挽狂瀾,護國安邦,儼如“廊廟砥柱”。因而文天祥在《祭平章公(王爚)文》中贊曰:“生爾有輔相之奇才,為國家棟樑之英俊。”明代世宗朱厚熜賜山陰太守兩塊松石,就是為了褒獎太守保境安民、國之棟樑的業績。清代乾隆皇帝,在題詩紫禁城御花園絳雪軒前鬆化石時,特意在文中提到“是石黑龍江將軍福僧阿所進”,“康乾雖歲貢,遜此一峰全。
比神於石。在古代,人們把石奉為神靈,演繹出不少神話傳說。可神通廣大,逢凶化吉。中國民間有一種奇異的風俗,就是用石鎮宅法。古人認為靈石具有神威性和魔法性,所以用石鎮宅,就能壓住一切妖魔鬼怪、避邪消災。延續至今的“泰山石敢當”碑和奠基石,也就是這種風俗的沿襲。後來因受奇石天賦神韻所感化,改埋石為明供,起到鎮宅、觀賞兩大功能。在浙江永康、新昌民間仍有這樣習俗,認為奇石是“火金”,供奉奇石可以驅火驅邪,往往把奇石置於天井、中堂、後院、案頭、灶頭、窗台、盆中,以示鎮宅,祈求萬事如意,祥雲永駐。
比壽於石。奇石同古,奇石是長壽的象徵。比照上億年的滄桑演進,數千年的人類文明也不過滄海一粟,非常渺小,人們沒有理由凌駕於自然之上,實在應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安頓。在民間,人們把奇石喻為長壽之石,作為祝壽的禮品。也有的認為把玩奇石能去病消災,能長生不老。由此,人們對於奇石更多了一層石崇拜石圖騰的理由。
如今,人們供置觀觀石,還往往具有人文紀念意義,以寄託崇敬之情,傳承松石文化。在杭州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立有一尊創始人丁敬先生的石雕像,雕像旁特立一柱古樸的矽化木,在翠竹的映襯下,更添一份肅穆雋永的文化氣息。在中國書法聖地紹興蘭亭書法博物館前,建有一座精巧的古亭,名曰:“信可樂也亭”,亭中端放一座由日本書法團體天溪會所敬立的木化石碑,表達了日本書法家對王羲之絕世妙筆和高尚人格無比敬佩之意,並願立此碑,流傳後世。在安徽馬鞍山采石磯李白醉酒捉月終老絕筆之地,幽靜的萬竹塢里,建有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藝術館,在古樸典雅的江上草堂前,園林設計師錯落有致的布置了十數方矽化木,形成了一道獨具匠心的園林景觀,寓意林老書藝剛健出神,永勵後學。
賞石文化源遠流長,文脈永續,如果說,古代石文化是一種審醜文化,那么,現代的石文化則是一種典型的審美文化。奇石無語,是因為它承載了上億年歷史的份量;奇石有靈,是因為它積澱了從古到今的人文遺產。木已成石,我們沒有理由漠視這份遠古瑰寶,沒有理由放棄這份珍貴遺產。今天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追根溯源,永續賞石文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