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石

四大名石

中國的四大名石為: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古時諸多詩人文士擬石比人,相石繪影,心石交流,感情至深。

基本介紹

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歷史文化,

壽山石

壽山石簡介
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個名叫“壽山”的小山村,壽山石礦脈分布在小村四周的群山溪野間,明朝以後,壽山石開始套用於印章材料。壽山石的特點是,其質潔淨如玉,柔而易攻,備受篆刻家們的賞識。 壽山石礦床分布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西自 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約有十幾公里方圓。 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葉臘石礦床,根據地質研究,距今 1.4億年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後,在 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髮結束之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熱液活動,交代分解 圍岩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和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的較穩 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或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岩石中溶脫 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岩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 礦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臘石為主,其次為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少量黃鐵礦。
四大名石
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壽山石,有“石帝”“石後”之稱,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之六德,其石質、石色、石形,石紋豐富多彩,晶瑩滋潤,儲藏品種豐富,硬度為摩爾 2.5 - 2.7 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貴石而賤玉”之說。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將它打磨成石珠、石鏃了。已出土發現壽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時,壽山石礦已規模開採。經元、明、清發展,形成了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
壽山石雕刻藝術品精巧絕倫、巧奪天工。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印鈕技法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明、清後期,對壽山石印章情有獨鐘,康熙等皇帝用壽山制寶璽,壽山石印章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石身價也隨之倍增,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有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壽山石雕刻藝術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它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之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收藏家們好評,壽山石在中國玉石傳統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藝品常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壽山石雕刻工藝品,特別是壽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們青睞。壽山石工藝品已經成為中國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以石會友”、“以石增緣”、“以石增情”成為壽山石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
壽山石雕,作為文化現象,至少已經有1500年歷史了。從福州出土的南朝隨葬品--“壽山石豬”文物可以證明,自15世紀的南北朝起,就有了壽山石文化。但明確無誤地稱為壽山石文化的,則只是近20年來的事。壽山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都極為寬廣,其本上是一種以晶瑩、彩麗、高潔、通靈的壽山石為核心,敷衍向與其有密切聯繫的各個領域,諸如文化、精神、道德等領域的結合與升華。它涉及的範圍很大,諸凡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都對它有深刻的影響,或者又反過來由其上述文化錦上添花,使兩者相得益彰。從現在可以看到,壽山石與書畫、篆刻結緣而有印章學、篆刻學;壽山石與地質、物理、化學結合而出現“田黃學”與文學結合而產生壽山石文學、壽山石詩詞和音樂,等等。還有傳統文化中的、道、儒以及民俗對壽山石文化的影響,與可以包含其中。因此,是否可以這樣認定:壽山石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內容廣泛,圍繞著壽山石而發展的特殊文化。它經歷了萌芽、成長、成熟的漫長歷史過程,而於近代發展成為五彩繽紛、艷麗奪目、揚譽海內外的一種中華文明。
壽山石的形成
壽山石礦床分布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西自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約有十幾公里方圓。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葉臘石礦床,根據地質研究,距今 1.4億萬年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後,在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髮結束之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熱液活動,交代分解圍岩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和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的較穩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或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岩石中溶脫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岩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礦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臘石為主,其次為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少量黃鐵礦。
壽山石的成分
壽山石是以葉蠟石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粘土礦物為主的單礦物或多礦物非均質集合體,含少量石英、絹雲母、水鋁石、綠泥石、紅柱石、綠簾石和黃鐵礦等。主要礦物化學組成:葉蠟石,高嶺石族,伊利石。壽山石按其主要組成礦物分葉蠟石型、高嶺石族型、伊利石型三種,葉蠟石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高嶺石族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高嶺石、地開石和珍珠陶石;伊利石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伊利石。
壽山石的特徵
壽山石質地晶瑩、凝膩、溫潤、通透、色彩斑斕、剛柔適中,“細、凝、膩、潤、靈、透”六德齊俱;其結晶狀態屬隱晶質集合體,呈細粒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變余凝灰結構等。摩氏硬度:葉蠟石型為1.0~2.5度,高嶺石族型為2.5~3.5度,伊利石型為2~3度。密度:葉蠟石型為2.80~2.85,高嶺石族型為2.55~2.65,伊利石型為2.7~2.80。石色豐富,有紅、黃、綠、橙、紫、棕、褐、黑、白、乳白、紫紅、褐黃、紫黑、無色透明等,色彩走向濃度深淡變幻莫測,常以多種顏色組成。顯蠟狀光澤、土狀光澤,少數油脂光澤。多數不透明至微透明,個別近於透明。常呈緻密塊狀構造和角礫狀、縞紋狀構造等,還有特殊的絮狀、條紋狀構造,如俗稱“蘿蔔紋”等。韌度較高,適於雕刻。
壽山石文化
根據史料記載壽山石雕應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有1500以上的歷史。到了唐朝,中國的佛教在南方盛行,壽山地區寺院林立,出家人廣集壽山石,雕琢成禮品,饋贈給遊客。由此,壽山石雕開始流向四方,傳名於世。
到了宋朝,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也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此時,壽山石雕得到了高速發展,除了各種欣賞品之外,還被大量用作殉葬品。
元、明之際,隨著“花乳石”篆刻開始盛行,壽山石章也應運而生,備受篆刻者賞識。這個時期,壽山石印章鈕頭裝飾藝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創造出了獨具一格的印鈕藝術。明代經營壽山石雕的商業也逐漸發達。
清朝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代,雕刻藝人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及鑲嵌器皿。特別是印章鈕頭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受到帝王將相的喜愛。
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壽山石雕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在圓雕擺件方面有了較大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交通堵塞,海運不通,壽山石雕內外銷均受到很大影響。
20世紀後半葉,是壽山石文化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建國後百業俱興,促進了壽山石業的復興和繁榮。從80年代起,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持續十餘年而至今不衰的“壽山石熱”。90年代初,壽山石雕經過銳意創新,其行業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特別是在99年國石競選中,壽山石一舉奪魁,名揚四海,身價倍增。她獨具的多彩之姿、文化之韻、收藏之趣、檔次之高,都成為人們身份的象徵以及饋贈禮品、收藏、鑑賞的最佳選擇。

青田石

青田石簡介
浙江省東南部的甌江中下游,有座縣城叫“青田”。因出產青田印石而十分著名。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於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在青田石的眾多品類中,燈光凍,封門青等都是其中的名貴品種。青田石產於浙江省,距青田縣城20里的牡羊山上。這裡地處甌江中游,括蒼山南麓,青田石因產地而得名。青田石是一種著名的雕刻材料。
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岩,叫流紋岩質凝灰岩,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還有石英、絹雲母、矽線石、綠簾石和一水硬鋁石等。顏色很雜,紅、黃、藍、白、黑都有,岩石的色彩與岩石的化學成分有關,當三氧化鐵含量高時,呈紅色,低時呈黃色,更低時為青白色。岩石硬度中等,玉石含葉蠟石、絹雲母、硬鋁石等礦物,所以岩石有滑膩感。
青田石的形成
約在一億五千年前,青田一帶有一系列強烈火山噴發活動,爆發出高溫火山岩漿傾瀉到地面,把地殼上含矽鹽和鋁物質精華熔成石漿,四處橫溢,隨?次火山侵入地下,沉積在岩層中,再經過漫長的重力分異和結晶作用形成系列奇特之石。
青田奇石的開採
開採青田石要登上險峻的山腰,一邊劈開茅草荊棘,一邊像猿猴一樣抓?樹或繩索;攀登懸崖峭壁尋找山中礦苗頭。開採前先擺起祭品拜山神,以求保佑平安,並期望開採到好石料,然後開掘洞口。洞口一般高約1.8米,圍徑約1米,用松樹木橫放支撐洞口,再探索流紋岩痕跡逐層扦下岩皮,等尋到上好石料壁,就小心翼翼地一塊塊打鑿下來。人在洞內作業,有時會因塌石造成傷亡事故,所以青田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去開採的。
青田石的種類
青田石種類繁多,先按石性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質地純,色彩艷,石體透,照燈有輝,有靈氣。第二類:質地溫如玉,石體半透明,軟硬適中,刀刻盡意,大多生在硬岩中。第三類:質地細緻,石體不透明,色潤不鮮,照燈無輝,硬質刻不盡意。再按石色分為燈光凍(紅晶白晶)、青類、綠類、蘭類、白類、黃類、紅類、紫類、黑類、彩類,每個種類還有若干命名,恕不贅述。
青田奇石的特點
青田奇石最大特點是一塊石頭有多種顏色,甚至多達十幾種顏色,天然色彩十分豐富。細青田奇石具有“六相”:即純──是指石質分子結構細密,具有溫潤之感;淨──是指無雜質,具有清靜之感;正──是指不邪氣,具有正雅之感;鮮──是指光澤鮮艷,具有恆麗之感;透──是指照?透明,具有冰質之感;靈──是質有生命,氣脈內蘊,光彩四射之感。
如何欣賞青田奇石和石雕藝術
石之美,首重質。石之品,觀其相。察其理,審其色,再摸其膚,推其脂,照其靈。如一塊純石就有溫暖穩重之情。如石淨就有無雜念,輕鬆之覺。再摸石之膚,推之脂,就如美體之感。照燈,石其靈輝如初陽。
青田石雕藝術,貴在獨特。觀之藝,工在精,力在神。鏤雕是青田石雕的特色之一。鏤雕具分:多層次鏤雕、立體鏤雕、高浮鏤雕、深鏤雕、透空鏤雕、圓鏤雕、一線鏤雕。其作品多蘊藏?深刻的含意,豐富的情感,無窮的趣味。石頭都有靈性,能夠避邪鎮宅帶來好運。人與石能夠情意相溶,是品石的最佳境界。
青田石刻始於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宋朝時的青田石,主要用來刻製圖章、石碗、筆筒、筆架和香爐等。到了清朝,青田石刻有文玩、實用品發展到雕人物、山水。從淺刻、浮雕、立體圖雕到多層鏤雕,並充分利用石料上的“巧色”,使青田石刻的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郭沫若有詩讚頌說:“青田有奇石,壽山足比肩,匪獨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在工藝美術界,把青田石分為“凍石”和“圖書石”兩大類,而以凍石尤為著名。凍石半透明,潔白如玉,象冰凍一樣,所以稱之為“凍石”。古人往往以“凝脂”、“凍密”來形容它。按石質、顏色、紋理,凍石還可以分為20多種,如魚腦凍、青田凍、紫檀凍等。其中最名貴的要數燈光凍。它與福建壽山的田黃石、昌化的雞血石,並稱三大佳石。凍石一般都做圖章材料。圖書石比凍石差一些,質地滑膩、細緻、顏色有紅、黃、藍、黑、白、紫、褐等,是刻圖章的原料。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藝美術的發展,青田石的用途日益廣泛,不僅作為雕刻石料、建築材料和陶瓷原料的填充料,還用作分子篩、人造金剛石的模具和耐火材料等。

昌化石

昌化石簡介
產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由於古時的該地區隸屬於昌化縣。因此,當地的這種石頭就取名昌化石。昌化石色麗質嫩,適合用於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昌化石其中的部分礦石經過硃砂的滲染,形成了世上罕有的“雞血石”,昌化雞血石是印石中的珍貴品種。昌化石因產於浙江臨安昌化而得名。亦是我國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的特徵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藕粉凍(為主)等,均為優良品種。色純無雜者稀貴,質地纖密,韌而澀刀,少含砂丁及雜質(澀,非貶義)。
昌化石的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地開石為主,常含有高齡石等粘土礦物。還常含有未完全蝕變成地開石的硬質石英斑晶,硬度遠遠大於地開石,工藝上稱其為“砂丁”,為雕刻家所大忌。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響昌化石的質量。
昌化石石質相對多砂,一般都較壽山石和青田石稍堅,且硬度變化較大。質地也不如二者細膩。但也有質地細嫩者及各種顏色凍石。昌化石的顏色有白、黑、紅、黃、灰等各種顏色,品種也細分成很多種,多以顏色劃分。如白色者稱“白昌化”,黑色或灰色雜黑色者稱“黑昌化”,多色相間者則稱“花昌化”。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國內海外,最負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寶”之一的“昌化雞血石”了。
如果在上述昌化凍石中有“血”者則為上品“雞血石”。所謂雞血,實是硃砂(辰砂),即一種特殊的汞礦石,鮮紅色。最名貴者“大紅袍方章”,其印石六面紅或四面紅,紅色鮮艷,純淨,光澤亮度高,纖密堅韌,幾乎無“地子”。但筆者認為好雖好然缺韻味。當然,大部分是有地子的雞血石。地子越靈透純淨越好。如桃花地雞血紅;遍體艷若桃花,鮮艷奪目。白玉地雞血紅:質地月白如素,無雜色,血色淋漓盡致。“劉、關、張”:紅、白、黑三色相間,極富特色。豆青地雞血紅:地子似碗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鮮艷。荸薺糕地雞血紅:其特徵透明度相當強,血呈紅斑,片片誘人眼目。牛角地雞血紅:質地烏黑純正,血艷,呈流紋,動感很強。藕粉地雞血紅:質地若沖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白色,雞血醒目。肉膏地雞血紅:產量較多,質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紅色似雞血滴入石中為佳者。
如何鑑別昌化雞血石
值得提醒的是,雞血石較易仿造。仿造者手段之“高妙”足以亂真,若非行家實不易辨認。但識別的手段亦有二:不管採用何種手段,使用何種材質,用打火機火苗燃之即發出特殊氣味,為假,此一種。第二種雞血倒是真的,然是人工“嫁接”的(取雞血石碎小石,摻以化學物合成),確切地說是在真雞血的基礎上,做了假的手腳,其漂亮的程度令人懷疑,這類的分辨只能靠眼睛去仔細辨別。雞血的自然外觀有瑰紅、條紅、片紅、斑紅、星紅、霞紅等,色調濃淡過渡自然。經過人工嫁接的雞血,它的外觀形態一般是不會統一的,分辨的關鍵也即在此(但做假的高手也不管確有使外觀統一的,那是在極偶然,極有心,收集碎料、廢料的前提下,統一地子,統一色調,統一血色,統一紋路,煞費苦心集中比較後使用貼片法合成,此謂以假亂真,看似大瑰面的紅,實質上是由數小塊拼接而成)。總之,凡是真的總比人工造成的更為自然,更為好看。
昌化雞血石,是一種含有紅色辰砂礦物的昌化石。辰砂礦物以浸染狀或是細脈狀分布於地開石基質之上,或濃或淡,或斑或片,艷紅如雞血,與基質相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 昌化雞血石的硬度通常為2.5~4,密度2.7~3,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昌化雞血石中的基質被稱為“地”,顏色多為白、黃、灰等色;而辰砂形成的紅色則被稱為“血”,有各種不同色調的“血”色。以“地”的不同顏色以及質地等劃分出很多品種,其中最著名也最珍貴的品種有:
1、大紅袍:含“血”量大於50%~70%。極為難得,以凍地鮮紅血最佳,很稀少。
2、紅帽子:上部為全紅,下部為凍石,含血量約占三分之一左右。
3、紅雲篇:“血”在“地”中常常不連續,而呈雲霧狀圖案,非常珍貴。
4、劉關張:紅、白、黑三色相間者,質量好的也是下珍貴品種。
5、桃花地雞血:在凍地上面滿“血”斑,如落英繽粉,鮮艷奪目,為昌化石中極品。
6、白玉地雞血:月白色(地),上布紅斑,鮮艷奪目。
7、玻璃地雞血:“地”通透,內外含“血”疊映生輝,價值極高。
優質的雞血石一般都用來製作圖章,質次一些的才用乾雕刻工藝品。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就收藏有十幾方清代帝後昌化雞血石璽印,實為珍品。現代質昌化雞血石極不易得,每方印石價可高達數萬至數十萬元或更高。

巴林石

巴林石簡介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以北的200公里的巴林右旗,有一座名叫“雅馬圖”的山峰,以出產巴林印石而著稱。該山分為東西兩峰,東峰高聳,印石的礦脈縱橫山腰,產量頗豐。西峰略矮,所產印石質地通靈。色澤瑰麗,巴林石的佳品也多出於此處。
巴林石的開採
據傳,清代在旗北沙巴爾台的地方,有個名叫德力格爾的老藝人曾挖掘過巴林石,並將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獻給旗給旗札薩克烏爾袞。烏爾袞又將此碗貢奉給康熙帝讚不絕口。自此以後,歷代巴林王公每逢進京,都要攜帶巴林石雕做為貢禮。
民國初年,熱河毅軍駐林西鎮守使米振標曾組織開採過,但得石甚微。
日偽統治時期,偽巴林右翼旗公署曾僱傭當地民眾採石探礦,將採得的石料加工成圖章、墨盒之類,流入日本國至今仍被視為珍寶。在日偽《大巴林蒙古情況調查》中記載;大巴林旗公署將葉臘石做為唯一的土特產,並建立開採機構,公布興安西省礦業法令通告,嚴加管理。
建國後,1958年“大辦工業”時曾開採,但得石甚少,不久“下馬”。1973年建葉臘石礦,開始有計畫地開採,當時有職工24人,1978年輕工部把葉臘石礦列為中國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將葉臘石命名為巴林石,並撥款資助開採。經專家評定,巴林石的成分、色澤可與我國傳統雕刻原料壽山石、青田石齊名,更在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的葉臘石之上,可與寶石、瑪瑙相媲美,遂引起國內外用戶注意,爭相採買礦石與雕件,到1986年巴林石礦為全國17個省市近百家工藝石雕與鑲嵌廠家供應原料。
巴林石為季節性開採。採礦運用立井、斜井、露天等多種方法,實行采探並舉。
巴林石的歷史
購員-曾為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屬地--喀啦沁旗錦山的靈悅寺內,供奉著一尊石佛(高14厘米、寬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質屬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雜質。因屬朝產,多年供奉,具體資料已無從考證。觀察石佛,與眾不同,頭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態,帶發罩,露出兩根辮子,服飾為窄袖長袍,衣紋線條流暢,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盤坐在蓮花台上,應該說,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從雕刻手法上看,此佛應是唐宋時期所刻。
有文字記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落的慶功宴上,屬下奉獻一隻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口地稱讚:“騰格里朝魯!” 意思是“天賜之石”。清朝時,石碗成為上奉朝廷的貢品。在一座古墓中,還發現了殉葬的黃色巴林石碗。
在喀啦沁旗博物館裡,珍藏著兩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著“喀啦沁王之寶”,另一方刻著“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隸書,兩方章是在王爺府院內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爺之印。民國初年,礦物學家張守范命名巴林石為“林西石”,日軍侵華時期,曾抓勞工開採過礦石,行動很詭秘,管理森嚴,勞工也不懂采的為何物,雞血紅和彩石礦脈都被開採過。
七十年代初,地質部門前去考察,發現有遺留采坑多處,規模很小。民間流傳歷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駱駝馱走過巴林石。1973年,正規開礦時,發現一個采洞內有點燈用的油碗,一隻陳舊的鹿角,一把不是當地人所用的刀子,一個粗雕成型的佛像,這些現象表明,過去確有南方人前來探險和採石。
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預見到:巴林石“儲量豐富,將來可成名礦”。同年,中國工藝美術公司副總經理林佑女士率金石界專家考察了礦山,確定巴林石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
從巴林石採礦始,當地的三家雕刻廠應運而生,以後,巴林石逐漸被福州、青田、北京、西安和山東等地所用。台灣吳金泉先生到閩開辦石雕廠,大量採用巴林石為材料,為推廣巴林石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巴林石的榮譽
巴林石,出產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學名叫葉臘石。與壽山石、青天石、昌化石並稱為"中國四大印石"。巴林石色澤斑斕,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鐘靈毓秀,堪稱精美的石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發現,並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1973年我國正式大規模勘探開採巴林石。1978年被輕工部正式命名為中國巴林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輩出,為中國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筆。
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董必武、胡耀邦、李鵬等都親臨過巴林草原。在香港回歸一周年之際,藏石家於占武先生,曾請篆刻家崔連魁,篆刻"紀念香港回歸一周年紀念璽",贈送香港。在澳門回歸之際,他又邀請了著名篆刻家劉江篆書印文,製作又一件巨璽"澳門回歸祖國紀念璽",送往澳門,這在區內外引起轟動。江澤民總書記和老一輩革命家胡耀邦、張愛萍、方毅、谷牧等人的印章料石,都是著名微雕大師朱雲青用巴林石章料篆刻的。據朱雲青先生介紹,他還用巴林石精料為江澤民同志和夫人篆刻了合章。又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篆刻了印章,這些是巴林人的驕傲,也為巴林石增添了不盡的光彩。難怪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掂量著手中的犀角凍雞血圖章,激動地說:"價值連城",遂題"寶玉天生"四個大字。 巴林石質細膩,溫潤柔和,軟硬適中,最適於篆刻印章或雕刻精細工藝品,為上乘石料,歷來為中外友人所推崇,乃是藏品中之珍品。多次在國內參展,譽滿南北東西,從港澳地區,到東南亞各國,從歐美到東瀛,幾乎傳遍世界,名揚四海。巴林石在出口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來,一直受到世人矚目。1979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備受青睞。巴林石作為石文化,內涵豐富,它不僅涵蓋著赤峰地區遠古文明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蘊,而且將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寫下重重的一抹。
巴林石的分類
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採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歷來就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說法。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斑斑血跡聚散有致,紅光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新近開採大塊雞血石,其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分外奪目。其大小為國內最大,被稱為"中國雞血石王"。
巴林福黃石,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其石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暇,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巴林彩石,其彩色圖案以天然見長,色彩艷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美麗奇妙。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內唯巴林盛產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石質細潤,同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絕非他石之匹敵。

歷史文化

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青田石
內容簡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賞石文化也有著三四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人的賞石文化傳統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正因如此,古時諸多詩人文士擬石比人,相石繪影,心石交流,感情至深。
人類的文明史始於石器時代,用石製作生產工具、裝飾品、工藝品,是當時人們對石的使用價值的崇拜。如紅山文化遺址就有最早的玉龍出土,被史學家稱為“天下第一一龍”。在漢代墓葬中也有卵石造型的“石件擺設”,可謂當時的“石玩”了。
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利用天然石塊作為器具,到新石器時代打磨形成各類刀、釜、鎬等器具;從營巢穴居時代利用石洞做棲身之所,到利用石頭建築住所;從簡單的石頭飾物佩件到後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各種石頭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走向現代文明。古今一切利用石頭及由石形成的感觸,經人們長期歸納整理,構成今天石文化的基本內容。
到唐代,石玩已大量進入宮廷和宦官人家。白居易《太湖石》詩中有“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及吳融《太湖石歌》中的“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等詠石名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