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民

親民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儒教的三綱。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別名:親民
簡介,《大學》第一章,

簡介

(1).親近愛撫民眾。《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
(2).親自治理民眾。 漢 桓寬 《鹽鐵論·箴石》:“縣官所招舉賢良文學,而及親民偉仕,亦未見其能用箴石而醫百姓之疾也。”《漢書·宣帝紀》:“令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其時列國離心,萬民嗟怨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靈公如瑱充耳,全然不聽,反有疑忌之意。”
(3).古代對地方長官的稱呼。 宋 司馬光 《論監司守資格任舉主札子》:“凡年高資深之人,雖未必盡賢,然累任親民,歷事頗多,知在下艱難,比於元不親民便任監司者,必小勝矣。”《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或言 多遜 子不當與科第,故特命為州掾,及是乃授親民官。”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三》:“親民之官,非賞功酬勞之具也。”參見“ 親人 ”。
“明明德”之後的“親民”,學術史上一直存有爭論。程頤朱熹主張“親民”當作“新民”,程頤作《大學》定本一卷(6),對《大學》文字作了兩處更動,一是將“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改為“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另一處即是將“親民”改為“新民”;朱熹也認為“今親民雲者,以文義推之則無理;新民雲者,以傳文考之則有據。”(7)其所作《大學章句》“親民”下注曰:“親,當作新。”但反對程、朱者也不乏其人,影響較大者如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認為“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足見二者的對立。郭點竹簡中有“教民有新(親)也”,(《唐虞之道》)“不戚不新(親),不新(親)不愛”(《五行》)等語,其中“親”皆寫作“新”,說明“親”、“新”本可通用(8),朱熹等改“親民”為“新民”並非無據,為我們討論“親民”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但要確定“親民”是否為“新民”,僅有文字的根據還不夠,因為這裡實際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親民”寫作“新民”,但作“親”講,郭點簡就是這種情況;一是“親民”通“新民”,所以還須從思想內容上作進一步的判斷。朱熹等改“親民”為“新民”,主要也是“養”之意大於“教”之意,所以“親民”顯然比“新民”更符合早期儒學的一貫主張。王陽明所論,可能是針對後儒“重教輕養”甚或“只教不養”的流弊而發,有其自身的價值(9),但卻不足以解決《大學》“親民”、“新民”問題的爭論,因為《大學》雖然提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但其主要是屬於儒學內部的“明德”系統,而不是“事功”系統(詳下),從它的一些論述來看,也是重“教”(德)甚於重“養”(財),如“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所以從《大學》的思想性格看,仍是“新民”比“親民”更接近原義。另外,從上下文看,《大學》的“親民”主要對應的是“齊家”、“治國”,而作者在論述這些內容時,依然側重的是“德”、“教”,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君子賢其賢而要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這同樣說明,《大學》的“親民”應作“新民”。

《大學》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譯: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讓百姓仁愛敦睦、明理向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