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食遷移

覓食遷移

覓食遷移是動物為了生存而本能做出的一種基本行為方式。大多數候鳥在冬天會飛到南方過冬,在躲避寒冷的同時也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確保可以生存下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覓食遷移
  • 外文名:Foraging migration
  • 領域:生態學、動物行為學
  • 又稱:覓食遷徙
簡介,遷移作用,起源,特點,遷移分類,遷移路線,遷移形式,

簡介

覓食就是指動物尋找食物,遷移大多以鳥類居多,鳥類由於季節更替而在繁殖地區和越冬地區之間進行的有規律的長距離遷移。是鳥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環境變化的一種積極適應。
覓食遷移大多發生在南北方向,並常常是集大群進行的。儘管覓食遷移路程長達幾百公里甚至1萬多公里,鳥類驚人的精確定向機制卻保證了其每年基本上沿著固定的路線覓食遷移,家燕等甚至能夠重返舊巢。鳥類定向的奧秘是動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而有趣的內容。
視覓食遷移習性的有無,可將鳥類區分為候鳥和留鳥兩大類,並據覓食遷移的情況進一步將候鳥分為夏候鳥、冬候鳥和旅鳥(即過路鳥)。例如,家燕每年4月飛到我國廣大地區繁殖,9~10月飛往南洋、印度和澳洲等地越冬。另有少數終年留居海南島等地。因此,家燕不僅是我國廣大地區的夏候鳥,也是南洋等地的冬候鳥、其間某些地區(如新疆部分地區)的旅鳥、海南島等地的留鳥。
覓食遷移有時也指某些昆蟲和鹿類的有規律的長距離遷移。

遷移作用

覓食遷移給鳥類帶來許多好處,主要表現於:
  • 使鳥類始終生活在最適的氣候里,並有豐富多樣的食物來源,有利於維持它們強烈的代謝;
  • 覓食遷移
  • 還能為養育後代創造最合適的條件,因為養育後代需要大量的食物;
  • 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節晝長,有豐富的昆蟲,親鳥能有機會充分收集食物;
  • 在北方敵害較少,而且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烏的出現不會促使敵害種群形成;
  • 覓食遷移
  • 能使活動空間大為擴展,有利於繁殖和爭奪占區的行為;
  • 有利於自動平衡,能使鳥關避免氣候懸殊;
  • 覓食遷移
  • 提供了鳥類種群向新的分布區擴散以及不同個體間接觸和交配的機會,因而在進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起源

至於鳥類覓食遷移的起源問題,當前有3種不同的觀點:
鳥類起源於南方,由於大陸板塊自南向北漂移,許多鳥類被帶到了北方,於是由它們返回南方老家的種種嘗試便形成了鳥類覓食遷移的習性;
鳥類起源於高緯度地區,第四紀冰川自北向南的入侵,迫使鳥類向南方覓食遷移,待到夏季冰川退卻,使鳥類能定期地往復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從而形成了覓食遷移的行為;
鳥類起源於南方的熱帶森林,種群的大量繁殖造成了對食物需求量的增加,因此生態壓力使得某些鳥類在夏季向北方冰川退卻的地擴散,而當冰川來臨時再回到南方越冬,久久之,便形成了定期覓食遷移的行為。
相比較而言,第一種觀點有些疑點。因為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明顯的大陸板塊移動早在鳥類出現以前就已完成。第二種觀點和第三種觀點都有一些證據。但第三種觀點比較符合現代生態學思想,似乎更為合理一些。

特點

覓食遷移行為並不是鳥類所特有的本能活動。某些無脊椎動物,如東亞飛蝗、蝴蝶等;爬行類,如海龜等;哺乳類,如蝙蝠海豹、鹿類等,還有某些魚類都有季節性的長距離更換住處的行為。動物的覓食遷移都是定期的、定向的,而且多是集成大群地進行。 鳥類的覓食遷移每年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周期性地發生,大多發生在南北半球之間,少數在東西方向之間。人們按鳥類覓食遷移活動的有無把鳥類分為
候鳥留鳥。留鳥終年留居在出生地,不發生覓食遷移,如麻雀喜鵲等。候鳥中夏季飛來繁殖、冬季南去的鳥類被稱為夏候鳥,如家燕杜鵑等;冬季飛來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鳥類稱為冬候鳥,如某些野鴨、大雁等。 魚類的覓食遷移活動有一個專有名稱叫“洄游”。大多數的魚類可以說都是洄游魚類,只有少數魚類不表現出規律性的洄游。魚類洄游按目的分為三種:生殖洄游索餌洄游越冬洄游。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大、小黃魚、大馬哈魚都進行生殖洄游。
哺乳動物的覓食遷移規模浩大,例如馴鹿的千里踏雪大覓食遷移。每年入冬,成千上萬頭的馴鹿匯集成巨大的鹿群,從北向南,朝森林凍土帶的邊緣地帶轉移。次年春天,它們再向北方的北冰洋沿岸進發。四五月份,鹿群到達它們熟知的凍土帶僻靜處,在此養育兒女。
昆蟲的覓食遷移有時能創造奇蹟,最著名的是產於美洲的彩蝶王,它們春天從中美洲飛到加拿大,秋天又飛回中美洲,行程4500公里,歷時幾個月,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動物的覓食遷移行為是一種適應現象,憑藉這種活動,可以滿足它們在特定的生活時期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使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榮得到可靠的保證。很早以前,人類也有過這種活動。
現代的人類就有這種行為。並且一旦發生這種人群的大的覓食遷移,都預示著一種新的帶“革命”性質的事件發生了。比如發生在深圳的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最主要的事件就是人口的大“覓食遷移”,沒有這種覓食遷移,深圳就不會發生當前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比如中國歷史上的“闖關東”,也有近千萬的人來到了東三省,他們給中國歷史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再是國民黨遷都重慶,

遷移分類

1、根據遷移或覓食遷移的居留習性分類
鳥類根據是否覓食遷移以及覓食遷移方式的不同,分為留鳥候鳥漂鳥和迷鳥等。這些具有覓食遷移行為的鳥種即為候鳥,或稱覓食遷移鳥(migrator)。候鳥的覓食遷移具有一定的時期性、方向性、路線性和地域性。
2、留鳥(resident)
終年留居於其棲息區以內的鳥,統稱為留鳥。留鳥一般終年棲息於同一地域,或者僅有沿著山坡的短距離遷移現象。
3、候鳥(migrant)
指一年中隨著季節的變化,定期的沿相對穩定的覓食遷移路線(migration route),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作遠距離覓食遷移的鳥類。候鳥的覓食遷移通常為一年兩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覓食遷移,大都是從南向北,由越冬地區飛向繁殖地區。秋季的覓食遷移,大都是從北向南,由繁殖地區飛向越冬地區,但是幾乎沒有一種鳥是從它的繁殖地區筆直地飛往越冬地區的,而且中途還要多次在合適的驛站作停留。各種鳥類每年覓食遷移的時間是很少變動的。遷飛的途徑也都是常年固定不變的,而且往往沿著一定的地勢,如河流、海岸線或山脈等飛行。許多種鳥類,南遷和北徙,是經過同一條途徑。各種鳥類覓食遷移的途徑,是不相同的。類、類等大型鳥類在遷飛的時候,常常集結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隊伍;而家燕等體形較小的鳥類,則組成稀疏的鳥群;猛禽類的覓食遷移卻常常是單獨飛行,個體之間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絕大多數鳥類在夜間遷飛,以躲避天敵的襲擊,特別是食蟲鳥類,而猛禽大多在白天遷飛。
⑴ 夏候鳥(summer migrant)夏季在某一地區繁殖,秋季離開到南方較溫暖地區過冬,翌春又返回這一地區繁殖的候鳥,就該地區而言,稱為夏候鳥。
⑵冬候鳥( winter migrant)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翌年春天飛往北方繁殖,到秋季又飛臨這一地區越冬的鳥,就該地區而言,稱為冬候鳥。
旅鳥traveler migrant)候鳥覓食遷移時,途中經過某一地區,不在此地區繁殖或越冬,這些種類就稱為該地區的旅鳥。
因此,同一種鳥在一個地區是夏候鳥,在另一個地區則可能是冬候鳥。
4、迷鳥(straggler bird)
在覓食遷移過程中,由於狂風或其他氣候條件巨變,使其漂離通常的覓食遷移路徑或棲息地偶然到異地的鳥。
5、漫遊鳥(wander bird)
漫遊亦稱“遊蕩或遊獵”,是一種無規律的活動。遊蕩似乎主要是由於外部食物條件的波動所造成的。遊獵活動大多局限於一些猛禽和海洋鳥類。

遷移路線

鳥類的覓食遷移路線是指由越冬地到營巢地所經過的地方。鳥類的覓食遷移路線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主要是鳥類對自然氣候、地理障礙和自然環境的適宜程度選擇而成形的。 在覓食遷移圖上一般都將環志地點和收迴環志的地點用直線連線,此線就成為理論的或理想的覓食遷移路線。其實沒有一種鳥是直線遷飛,主要是由於受地面構造、景觀類型、植被、食物及天氣等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遷移形式

鳥類覓食遷移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若依在兩個地區之間遷飛的鳥,在飛行途中的途徑寬窄可分為寬面覓食遷移和窄面覓食遷移兩種形式。不論哪種鳥只要住在一個較廣闊的地區,但遷飛時很長一段距離中路線很接近,同這個地區的面積相比,遷飛途徑好似一條道路,在這種情況下的覓食遷移叫窄面覓食遷移。反之,如果覓食遷移路徑跟棲居面積相比不像一條道路,這種覓食遷移形式叫寬面覓食遷移。
如以覓食遷移群中的鳥種而論則可分為:單純型和混合型。據觀察,春季成混合群或單種群北遷者,秋季南遷時也多呈原類型群。
就覓食遷移地段而論,在同一種群中除群體按同一方向作平行形式覓食遷移(即A群體遷往A1越冬地,B群體遷往B1越冬地)以外,還存在交叉形式覓食遷移(即A群體遷往B1越冬地,B群體遷往A1越冬地)和跳躍形式覓食遷移(即A和B群體均自同一繁殖地遷出,但A群體遷至B1越冬地,而B群體越過B1地區遠達C1地區越冬)的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