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集鎮(山東省山亭區西集鎮)

西集鎮(山東省山亭區西集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集古稱“西蔇”,西集鎮隸屬山東省山亭區,素有“伏羲故里,暨國古都”之稱,是棗莊的中心點、山亭的南大門,東臨市中區齊村鎮,南連薛城區陶莊鎮、鄒塢鎮,西接滕州羊莊鎮,地勢東高西低,東經117°22′2.22″-117°28′18.19″,北緯34°54′34.59″-34°57′21.46″。總面積66.07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5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常住人口34242人(2017年)。

2016年,全鎮共完成規模以上企業產值32.6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10.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000萬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新增納稅100萬元以上企業2家。

2017年棗莊山亭機場在山亭區西集鎮開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集鎮
  • 外文名稱:Xiji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
  • 下轄地區:3個街道,15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西集鎮345省道
  • 電話區號:0632
  • 郵政區碼:2774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南部
  • 面積:66.07平方公里
  • 人口:3424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伏里土陶博物館、龍河古鎮
  • 機場:棗莊山亭機場
  • 火車站滕州站滕州東站
  • 車牌代碼:魯D
  • 汽車站:山亭汽車總站
  • 歷史名人孫美瑤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據《嶧縣誌》記載,西集名稱來源於商代時期的古國名字叫暨國。商代中期暨國分支遷到君山(抱犢崮)東麓,另建一國東蔇,故稱為西集。春秋戰國時期屬小邾國。距今有5600年的文化底蘊,全鎮共有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8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1處,市級6處,區級20處。省級非遺2個,國家級標誌性地理商標2個。完成魯南伏羲文化產業園、伏里土陶博物館建設規劃及省級旅遊強鎮、省級旅遊特色村申報,積極爭創國家級生態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景觀鎮以及低碳發展社區。
西集歷史悠久。據明萬曆《嶧縣誌》記載及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此地發現多處大汶口文化遺址。
殷商時期,屬大國。
周、春秋、戰國時期屬小邾國,後屬楚國
唐代屬沂州琅琊郡承縣。
金代、元代均屬嶧州
明代、清代屬嶧縣。
民國時期先後屬嶧縣、滕嶧邊縣、費滕嶧中心縣、麓水縣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秋以後,先後隸屬雙山縣、麓水縣。
1949年至1983年10月,先後屬嶧縣、齊村區。
1958年,西集、付莊、張莊、東鳧山合併成立西集人民公社。
1962年隸屬棗莊市齊村區,同年分出付莊、張莊、東鳧山,建西集公社。
1983年撤銷齊村區,改屬山亭區
1983年11月,改屬山亭區。
1984年3月,改稱西集鎮。
2001年西集、張莊、東鳧山合併,仍稱西集鎮。
2003年,分出張莊、東鳧山恢復稱西集鎮。

行政區劃

2014年,西集鎮下轄東莊村、西集村、劉莊村、馮莊村、北官莊、河南村、盧山口村、東集村、兩河岔村、錄井南莊村、常山村、伏里村、東伏山村、西伏山村、頭官莊村、文王峪村、張莊村田莊村等18個行政村。政府駐地,345省道西集鎮附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集鎮位於山亭區西南部,處棗莊市中、薛城、滕州、山亭四區(市)的中心位置,經緯度為,東經117°22′2.22″-117°28′18.19″,北緯34°54′34.59″-34°57′21.46″。總面積66.0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西集鎮地勢東高西低,呈自然傾斜狀,海拔100米以下的沖積平原。地層屬華北型沉積,岩石以石灰岩為主。平原面積52平方千米。

氣候

西集鎮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65.18%,一般盛行風向東風和東南風。但受海洋一定程度的調節和影響,氣候資源豐富,具有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溫較高、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等特點。年均氣溫13.5℃。無霜期平均200天左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有4條河流 ,2眼山泉,1個水庫,地表可利用水資源76多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西集鎮鎮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粘土等。優質石灰石儲量達到1.2億噸。

人口

常住人口34242人(2017年)。
2011年,西集鎮總人口3.6萬人。西集鎮以漢族主體民族。
西集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6394
18607
17787
家庭戶戶數
8441
家庭戶總人口(總)
30331
家庭戶男
15566
家庭戶女
14765
0-14歲(總)
8371
0-14歲男
4566
0-14歲女
3805
15-64歲(總)
19555
15-64歲男
9940
15-64歲女
9615
65歲及以上(總)
2468
65歲及以上男
1101
65歲及以上女
136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114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 10.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 3860萬元,比2013年增長24.8%。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127萬元、24.9億元和3860萬元,平均增長22.5%。工農業總產值完成 24.9億元,比2013年增長16.2%;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11472元,地方財政收入100萬元。

第一產業

2014年,西集鎮啟動實施了常山、牛郎山2個空心村治理,西集、吳莊2個廢棄磚場土地增減掛鈎試點項目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新增耕地0.05平方千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申請發證面積17.37平方千米,完成勘界面積16.62平方千米,完成比率95.8%。
特色農業特色農業
畜牧養殖, 以招商引資、大戶帶動、集中養殖等形式,先後建起了鹿、羊等6個標準化養殖小區,167個養殖場。目前,全鎮梅花鹿存欄達到120多隻,兔存欄達到3.4萬隻、雞存欄達到3.2萬隻、豬存欄達到1.7萬頭、牛存欄達到260頭、羊存欄達到2.1萬隻,每年實現畜牧業產值4000餘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發展水庫養魚500餘箱,養殖戶360多家,產值實現3000多萬元。
西集鎮有地瓜棗加工企業20多家,年地瓜加工量達2000多萬公斤。盛產山楂柿子花椒板栗金銀花栝蔞丹參、遠志、全蠍、小雜糧等,同時也是優質玉米種育種基地。

第二產業

2014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2.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8%;規模以上利潤總額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8%。

第三產業

2014年,西集鎮投資156萬元,在尚岩村建成了果品批發市場,並於2006年5月下旬全面投入運營,日成交量達20萬公斤左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4年,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以“伏里土陶”創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市區三級文保單位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個。

教育事業

西集鎮鎮內學校為,張莊中學、東鳧山國小、東莊國小、東河岔國小、東集河北國小、東集河南國小、親莊國小 、馮莊國小、鳳凰國小劉莊國小南莊國小向陽國小、寶物峪國小、西集鎮國小、張莊中心國小、文王峪國小、榆樹腰國小、河口國小、西鳧山學區中心國小、西河岔國小、馬頭官莊國小 、馬頭國小、馬莊國小、鹿井國小等1箇中學和23個國小。

衛生事業

2005年以來,西集鎮先後投資100萬元,建築面積1200餘平方米,購置了先進的生化分析儀、血液分析儀、單導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形成了科室配套齊全,服務一流的現代化鄉鎮醫院,全鎮農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8%,從2007年5月至今已報銷農民看病款112.5萬元。
西集鎮新建衛生院西集鎮新建衛生院

基礎設施

道路建設方面,修築生產路120千米,環山路60千米,大小橋涵56座;三年來共投資900多萬元,硬化農村道路78千米,實現了村村通目標。水利工程方面,全鎮新打深水井22眼,其中完成配套16眼,挖渠道3.1千米,建攔河壩19處,地頭窯180餘個,建蓄水池27座,建低水高調工程11處,復修水渠18000米,鋪設各種地下管道近4萬米,解決了6個村民眾的吃水難問題,增加灌溉面積6000多畝;流域治理方面,全鎮共投工400多萬個,投資1000多萬元。其中,圍泉流域,治理面積4.8平方千米,累計投工128萬個,投資220多萬元,栽植側柏等水保林木100多萬棵,發展山楂、大櫻桃冬桃、花椒等果樹70萬棵,形成了“山頂側柏戴帽,山腰山楂花椒,山下冬桃大櫻桃”的格局,實現了產業功能和生態功能並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該流域治理工程被評為國家級樣板工程。

交通

西集鎮交通很明顯,東靠244省道,西鄰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高速鐵路,北連山滕經濟帶,南接棗薛經濟帶,是店韓路山亭段鎮域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棗木高速公路、省道棗濟公路和店徐一級公路“三條黃金通道”穿境而過,交通優勢的特色鄉鎮。

風景名勝

普照寺
是古嶧縣名剎,位於棗莊市區西北約20千米,屬於西集鎮。普照寺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年間和清代道光年間進行過維修,推斷此寺應創建於元代以前。普照寺現保存的大殿,是明代供奉佛像的後殿,殿檐下大門兩側嵌有明代石碑兩通,上面鐫刻有明代文學家賈三近的詩作,字跡清晰完好,石碑摩刻時間是萬曆十一年(1583年)。大殿後面還保存一通清代道光年間的碑刻,碑額篆書“龍河精舍”四字。龍河,即指今西集河,精舍是寺廟的別稱,碑上所指正是普照寺。碑上款題《龍河精舍記》,主要記述普照寺周圍的自然環境、寺廟情況以及當時維修經過。碑文出自滕縣人王東槐之手。
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後,文學家賈三近由南京光祿寺卿任上解職在家閒居。5年閒居期間,他為撰寫《嶧縣誌》,考察山川河流,遍訪鄉老耆舊,悠遊於泉林之間。在普照寺結識了住持僧圓泰,二人促膝交談,十分投機,以後便時常往來,縱論佛理禪旨,壁上鑲嵌的兩首詩,便是他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秋季到普照寺,應圓泰長老之請留贈的。
建新遺址
在西集鎮伏里村,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坐落在村北側一片高出周圍1.5米左右的平坦台地上。經鑽探,遺址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205米,南北寬155米,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東、南、北三面被群山環抱,西部為開闊平原,遺址北側有一條小河。1992年,濟棗公路修築時需從遺址中穿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2次較大規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在遺址的西、中、東3個區域內共開探方106個,探溝l條,發掘面積總計2781平方米。發現大汶口文化房基27座,灰坑和窖穴261個,墓葬92座,水井l眼,陶窯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各類遺物1000餘件。
伏羲故里伏羲故里
河溝將遺址
分為兩半,東為居住區,西為墓區。居住區發掘出房址10餘處,其中三處為半地穴式,灰坑8個,並出土了大量以素麵陶片為主的文物等。區內水井直徑為1.2米、深2.4米,這在大汶口文化中首次發現,把祖先從飲用河水到飲用井水的歷史轉折點推前了千餘年。墓區發掘出包括成人、兒童在內的墓葬。其中有一夫妻合葬墓,墓主頭向東方。傳說伏羲就出生在伏里村,後與活動在嶧城區金陵寺附近的紅埠族母系部落首領女媧結為夫妻,在此生兒育女。伏里村南有伏山,其頂有伏羲廟女媧廟,廟內10多塊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倪國故城遺址
戰國時代的倪國故城遺址位於西集鎮東1千米處,海拔140米。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倪即小邾國,以居邾故又稱邾國。”遺址為高出地面5米的台型高地。據《嶧縣誌.古蹟考》載:“土台高數尺,方廣數十畝”。在此先後發現了灰陶缸、陶豆、罐、筒瓦、石斧、鬲腿等文物。現遺址被列入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