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險大塘

西險大塘

西險大塘位於東苕溪的右岸大堤,是杭州北部一道重要的防洪屏障,歷來是重要的一項水利工程,因位於杭州之西,堤塘險要,故稱西險大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險大塘
  • 位於東苕溪的右岸大堤
  • 故稱:西險大塘
  • 全長:44.94公里
  • 建成年代宋代
簡介,歷史沿革,歷年維護,古代,現代,

簡介

西險大塘起自餘杭鎮的石門橋,經餘杭、瓶窯、安溪、獐山至湖州德清大閘止,全長44.94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內長38.98公里。西險大塘是杭州城市防洪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螢幕障。

歷史沿革

西險大塘是一項古代水利工程,始建於東漢,建成於宋代。東漢熹平年間(172-178),餘杭縣令陳渾在沿塘一帶增設陡門塘堰數十餘處。南宋淳熙六年(1179),錢塘縣分段築塘間以陡門,名為“十塘五閘”。明永樂間(1403-1424),苕溪水衝決化灣塘閘,淹沒民田,朝廷遣戶部尚書夏元吉、通政使趙岳來浙,督修三年告成。正統十年(1445)又坍,遣工部侍郎周經來浙,動支倉米3700石,南關廠木3000株,修築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對黃鄱塘等進行加高培厚。萬曆三十六年(1608)五月,化灣塘閘被沖毀,錢塘縣令聶心湯主持先築備塘,後修水閘。萬曆三十九年(1611),餘杭險要地段900丈,用木樁、塊石加固堤腳,挑土培厚,次年完成。清雍正五年(1727),修壓沙塘58丈。1946年,由專署召集有關各縣代表組織東苕溪南北湖水利參事會,開始疏浚東苕溪與搶修西險大塘,次年2月,對杭縣段堤塘進行全面修補。

歷年維護

古代

東苕溪西險大塘在古代堤塘低矮單薄,經常出現險情和坍塘圮閘的情況,其中有記載可查的,自明永樂元年(1403)至清光緒八年(1882)就發生16次。

現代

建國以來,西險大塘除歲修維護外,大規模整修加固在8次以上,規模最大的要數20世紀80年代後的2 次。1984年6月的大洪水,超過歷史最高記錄,西險大塘出現嚴重險情,經軍民全力搶救才脫險。1984年秋,政府決定對西險大塘進行全線除險加固,主要是在堤身三分之一高度的背水坡上築一條7米以上的石渣平台,以保護堤身穩定;對滲漏地段做導滲溝和套井圍填;改建老涵閘等。工程耗資2000多萬元,於1995年5月竣工。根據國家治理太湖的總體規劃,杭州市自1995年10月開始,按百年一遇洪水標準對西險大塘又進行全線加高加固和防滲處理、退堤還溪等工程建設。這項工程加高加固堤防44.86公里,工程投資3億多元,於2001年6月完工。工程完工後,整個東苕溪內部防洪體系得到完善,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攔、滯、御、導、排的防洪體系,使昔日的西險大塘成為讓全市人民放心的“西安大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