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錦雞兒

西藏錦雞兒

灌木,高0.5—1.0米。小枝有棱,無毛。托葉三角形,硬化成針刺狀;葉軸脫落或宿存變成針刺狀;小葉2—4對,羽狀排列,上面一對小葉通常較大,倒卵狀或矩圓狀倒卵形,長1—3.5厘米,寬5—15毫米,先端圓或微凹,有針尖,無毛。花單生,長2.8—3.1厘米;花梗長約1.5厘米,下垂,中間有關節;花萼鐘狀,長約12—14毫米,基部偏斜;花冠黃色,旗瓣狹長倒卵形。莢果長約3—3.5厘米,寬約5毫米,無毛,稍扁。花期4—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錦雞兒
  • 拉丁學名:Caragana spinifera Kom.
  • 別稱:康青錦雞兒、藏錦雞兒、黑貓頭刺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錦雞兒屬
  • 分布區域:寧夏、甘肅、四川、青海和西藏等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園林用途,飼用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0.7-1米,多分枝,針刺密。樹皮黃褐色、紅褐色或綠褐色,不規則開裂,有光澤。托葉狹三角形,長1-3毫米,硬化成針刺,宿存;葉軸在長枝者硬化成針刺,長5-10毫米,較粗壯,向下彎,短枝者細瘦,長4-5毫米,脫落或宿存;小葉在長枝者2-4對,羽狀,短枝者2對,假掌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3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無毛或被短柔毛。花梗單生,長1-2毫米;花萼管狀,長約10毫米,寬約4毫米,萼齒三角形,先端稍鈍;花冠黃色,旗瓣常帶紫紅色,菱狀倒卵形,長20-23毫米,翼瓣的瓣柄較瓣片稍長,耳小,內彎,龍骨瓣具彎尖,瓣柄較瓣片長,耳不明顯;子房無毛。莢果長約3厘米。花期6月。
西藏錦雞兒

生長習性

西藏錦雞兒於5—6月開花,7月結莢。軸根十分發達,側根多集中於土壤表層。枝葉茂密,根系粗壯,抗寒,耐乾旱。因株叢緊密,能攔截細沙上,沙埋後,產生不定根,並可形成新的株叢。西藏錦雞兒的繁衍具有顯著的群集性,生態幅度雖較狹窄,但在已定居地段卻表現出較強的排名性。對環境條件的選擇比較嚴格,多生於草原地帶向荒漠地帶過渡的棕鈣土或淡棕鈣土上,對於砂質土壤或比較緊實的沙壤上或輕壤土適應良好,但不喜疏鬆的沙質上。是草原化荒漠的重要建群種,也生長在荒漠草原的西部,與狹葉錦雞兒構成共建種。它雖能進入典型荒漠區,但與典型的荒漠灌木相比,且要求水分較多。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400米左右,年建水量近於150—200毫米,乾燥度在5J以下的地區,如在內蒙高原西部(狼山以北),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高平原、丘陵和低坡,呈或大或小片狀分布。據在鄂爾多斯高原調查,西藏錦雞兒往往形成比較單純的群落,其中,生有稀疏的芨芨草(Achnatherumspledens)、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ssoigorica)、戈壁針茅(Stipatianshanicavar.Gobica)及低矮的雜類草,如細葉蔥(Aliumtenuifsslimum)、冷蒿(Artemisiafrilgida)、梯葉蒿(Artemisiapectinata)、亞菊(AlaniaSP.)等。在沙漠化過程中,由沙質沉積,往往形成川青錦雞兒、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群落,並混生有中亞狼尾草(Pennisetumcentrasiaticum)沙蘆草(Agropyronmongolicun)等喜沙草類。當草場退化較重時,還會侵人較多的駱駝蒿(Peganumnigellastrum)。
西藏錦雞兒西藏錦雞兒
西藏錦雞兒西藏錦雞兒

分布範圍

分布雲南麗江、中旬、大理及河北河南陝西湖北湖南,華東。西藏錦雞兒分布於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寧夏、甘肅、四川、青海和西藏等地;在國外,蒙古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園林用途

生於山坡或栽培於庭園。本種植株矮小,葉細密,花色鮮黃,是製作盆景的重要材料。

飼用價值

西藏錦雞兒為中等飼用灌木,是半荒漠區黑白災年份家畜的主要飼料之一。荒旱災年羊四季均採食,馬、牛也少量采雪災年裡,為救荒飼料,馬、牛、綿羊均採食,而山羊、駱駝喜食。通常年份,山羊、綿羊在春季喜食嫩葉和花,其它季節採食少。牛一般不採食,馬冬季少量採食。西藏錦雞兒蛋白質含量較低,僅占乾物質的3.94—8.89%,灰分含量較高,特別是鈣的含量較高,而磷的含量則很低(表71—1)。所含必需胺基酸也較低(表71—2),僅相當於一般禾穀類飼料的含量。其枝條密集,葉軸如針和高灰分的理化特點,適合駱駝、山羊採食利用。以西藏錦雞兒為主的各類草場,產草量差異很大。據在內蒙古鄂托克旗測定,畝產可食風乾物質45—75公斤;又據在鄂托克旗和杭錦旗測定,畝產可食鮮草一般在20—60公斤,最高達87.5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