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金鄉國丞銅印

西漢金鄉國丞銅印

金鄉國丞印,印面2.3×2.2厘米,通高2.0厘米。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型,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金鄉國丞”四字。出土時間不詳,清人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著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漢金鄉國丞銅印
  • 類別:銅器、璽印
  • 年代:西漢
  • 文物原屬:西漢時侯國官印
  •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歷史記載,價值貢獻,

簡介

印面2.3×2.2cm,通高2.0cm。
西漢金鄉國丞銅印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型,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金鄉國丞”四字。金鄉國,《漢書·地理志》失載,此印可補其缺佚。《漢志·王子侯表》:金鄉侯,“元始元年(公元1年)二月丙辰,侯不害以東平思王孫封,八年免”。元始為西漢平帝年號,故知此印製於西漢

歷史記載

金鄉侯,康熙、乾隆《金鄉縣誌》均有記載,當以金鄉山而名國。《水經註疏》:“考《漢志·王子侯表》有金鄉侯不害,後漢遂立金鄉縣,蓋取金鄉山為名。”而劉不害得以封國,應與王莽此時的籠絡人心政策有關。公元元年,輔政的王莽認識到,要順利實現自己的“天子”夢,必須贏得宗室的支持。於是,他建言褒賞宗室群臣。“立故東平王雲太子開明為王;又以故東平思王孫成都為中山王,奉孝王后;封宣帝耳孫信等三十六人皆為列侯;又令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無子而有孫若同產子者,皆得以為嗣;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者,復其屬。”(《資治通鑑·漢紀》)形勢比人強,劉不害受封,顯然是沾了政策的光。劉宇的另一孫子劉允,亦被封侯,近代學者葉圭綬認為,其封地春城,也在金鄉,即縣治東北的三里的春城(《續山東考古錄·雜考》)。
金鄉國為侯國,其國丞職掌類似於縣丞。朱象賢《印典》:“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縣國丞、尉亦如之,縣國三百石長,丞、尉亦二百石。丞、尉以上皆銅印,黃綬。”故金鄉國丞之秩,應不低於二百石。金鄉國丞印為銅鑄,亦符合漢制。

價值貢獻

關於西漢官方印文字數規制,《漢書·武帝紀》曾載: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顏師古註:“張晏曰: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學界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據此認為,武帝以後印都用五字,甚至有人認為此是識別武帝印的基準(參見徐宗乾《金石志》、葉其峰《西漢官印從考》)。金鄉國丞印的發現,證明僅僅以印文字數來判斷是否為西漢之印的看法是欠考慮的。
金鄉國丞印的出土,在訂正《水經注》舛誤方面亦有重要價值。《水經注》在記述“金鄉山”名字由來時,援引《西征記》曰:“漢司隸校尉魯峻穿山,得白兔、白蛇,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名金鄉山”。此說被後人奉為圭臬,輾轉引以為據。殊不知,魯峻墓碑立於東漢熹平年間,而早在西漢就有“金鄉國”存在,因而謂東漢以得金名山,不足據。金鄉國丞印的發現,為顛覆上述看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