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西湖及其周邊的十處特色風景。最著名的以南宋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雙峰插雲、南屏晚鐘聞名。

“西湖十景”,景名合一,令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深受國內外廣大遊客歡迎,堪稱景點命名的典範之作。“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動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評審專家,對西湖申遺成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湖十景
  • 外文名:west lake
  • 出處:西湖上的十處特色風景的景觀集稱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及其周邊
  • 得名來源:南宋皇帝
景點介紹,西湖十景評選,西湖十景介紹,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新西湖十景,吳山天風,滿隴桂雨,玉皇飛雲,雲棲竹徑,九溪煙樹,黃龍吐翠,龍井問茶,虎跑夢泉,阮墩環碧,寶石流霞,三評西湖十景,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院,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命名藝術,美學,文化,功能,景觀集稱,

景點介紹

杭州西湖它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這種基因是無法複製的。西湖是“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傳,故有“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等景名流傳於世。名中有詩,名中有畫,以命名藝術之美點化自然山水。2007年5月8日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為文化景觀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1處“世界遺產”。

西湖十景評選

歷史上,杭州曾多次開展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每次評選都極大地提高了西湖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譽度。比如,南宋時評選產生的“西湖十景”,至今已流傳了千年;1985年組織開展的“西湖新十景”評選活動,也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於2007年舉行的“三評西湖十景”活動,更是進一步打響了西湖品牌,提升了西湖和杭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

西湖十景介紹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遊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蘇堤春曉

位於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範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跨虹橋。後人為紀念蘇軾,將此堤命名為“蘇堤”。蘇堤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因此,在蘇堤上具備最為完整的視域範圍,是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在壓堤橋南御碑亭處駐足,如圖畫般展開的湖山勝景盡收眼底。
西湖十景
蘇堤自北宋始建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相間種植桃樹和垂柳的植物景觀特色。春季拂曉是欣賞“蘇堤春曉”的最佳時間,此時薄霧蒙蒙,垂柳初綠、桃花盛開,盡顯西湖旖旎的柔美氣質。

曲院風荷

位於西湖北岸的蘇堤北端西側22米處,範圍約0.06公頃,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在視覺上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特色。
西湖十景
曲院,原為南宋(1127-1279)設在洪春橋的釀造官酒的作坊,取金沙澗之水以釀官酒。因該處多荷花,每當夏日荷花盛開、香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溢,有“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意境。

平湖秋月

位於孤山東南角的濱湖地帶、白堤西端南側,是自湖北岸臨湖觀賞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以秋天夜晚皓月當空之際觀賞湖光月色為主題。
西湖十景
平湖秋月”景觀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17-18世紀)欽定西湖十景時 “一院一樓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

斷橋殘雪

位於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範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西湖雪後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西湖十景
位於白堤東端的斷橋上視域開闊,是完整觀賞西湖南、北水域景觀的最佳地點。因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愛情故事《白蛇傳》的主人公白娘子許仙相識於此,斷橋成為擁有愛情象徵意義的、最富盛名的橋。因白堤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間株桃柳的植被特色,春日裡桃紅柳綠,遊人如織。

花港觀魚

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範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裡,落英繽紛,呈現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西湖十景
花港觀魚”位於南宋時(12-13世紀)官員盧允升的別墅內,因所在位置水域名花港,別墅內鑿池養魚,故名“花港觀魚”。該景觀單元現存御碑、御碑亭、魚池及假山等遺址。

柳浪聞鶯

在西湖東岸錢王祠門前水池北側約50米的瀕湖一帶,範圍約0.54公頃,以觀賞濱湖的柳林景觀為主題。
西湖十景
柳浪聞鶯”所處的位置原為南宋時(12-13世紀)的御花園——“聚景園”,因園中多柳樹,風擺成浪、鶯啼婉轉,故得題名“柳浪聞鶯”。如今,“柳浪聞鶯”依然保留了傳統的柳林特色,漫步其間,且行且聽,柳絲拂面,鶯鳥鳴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島及島南局部水域,範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最具標誌性的景觀。該景觀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島為核心觀賞要素,以月夜裡在島上觀賞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發禪境思考和感悟為欣賞主題。
西湖十景
小瀛洲島在明萬曆間(16世紀)浚湖堆土而成,呈“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田”字形格局,是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全島以亭台樓閣配以傳統花木構成色彩絢麗的景致,與島內外水光雲天相映,象徵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蓬萊仙島。

雙峰插雲

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北兩座高峰,以及西湖西北角洪春橋畔的觀景點構成,以觀賞西湖周邊群山雲霧繚繞的景觀為主題。
西湖十景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氣勢非凡。每當雲霧瀰漫,塔尖於雲中時隱時顯,恍若雲天佛國。

雷峰夕照

位於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帶,範圍約13.19公頃,以黃昏時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觀為觀賞特點。
西湖十景
該景觀的最重要建築要素為雷峰塔,始建於吳越國時期(977年),民國(1924年)塔毀後以遺址形式保存,曾與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兩岸的對景,佐證了佛教文化的興盛對西湖景觀的直接影響。雷峰塔還因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的《白蛇傳》而成為愛情堅貞的象徵,賦予了西湖景觀豐富的歷史內涵。2002年,為使遺址不再被風雨剝蝕,按原塔形式建造了覆罩於遺址之上的保護性塔,兼顧恢復了古塔本身及與保俶塔的對景景觀。

南屏晚鐘

位於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帶,範圍約3.91公頃,以南屏山麓淨慈寺鐘聲響徹湖上的審美意境為特點。
西湖十景
該景觀屬佛教文化古蹟,以聽覺欣賞為特徵。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紀)以來就有“東南佛國”的佛教勝地。始建於公元954年的淨慈寺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西湖南北的兩大佛教道場之一。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的岩石、洞穴,隨之形成悠揚共振齊鳴的鐘聲。今已成為杭城除夕夜迎新辭舊的撞鐘活動場所。

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報》社、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園林與名勝》(現更名《風景名勝》)雜誌、浙江電視台、杭州市旅遊總公司5家單位聯合發起舉辦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全國各地有10萬餘人參加,共提供7400餘條西湖景點,最後評選出10處景點。1985年9月起由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先後在10處景點豎立景碑或鐫刻景名。

吳山天風

位於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閣,秀出雲表,巍然壯觀。山道旁,有一組形態各異的岩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稱為“十二生肖石”。吳山山頂建有“江湖匯觀亭”,站在亭中,錢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覽無餘。在亭側通往雲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觀遺址,遺址旁留有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手書:吳山第一峰。
西湖十景
春秋時期,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於插入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滿隴桂雨

位於滿覺隴村石屋洞前一帶。滿覺隴俗稱滿家弄,明清時盛產桂花,為西湖著名賞桂勝地。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桂花樹被大量砍伐,僅剩少數農家屋前屋後幾株老樹。抗日戰爭勝利後稍有恢復。1950年後,新種植一批桂樹,至1955年前後,連同老樹,數達萬株,其中樹齡最長的約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成為當地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一代傳一代,終於造就了這一片“金粟世界”。如今更是家家戶戶皆植桂,房前屋後,村內村外,滿山坡,路兩旁,舉目皆是。每年中秋前後,滿樹的桂花競相開放,流芳十里,沁透肺腑。桂花品種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細小而量大,盛開時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
西湖十景

玉皇飛雲

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錢塘江,東接鳳凰山,西連南屏、大慈諸山。山體挺拔高聳,山頂常有雲霧飛繞,因而取景名為“玉皇飛雲”。
西湖十景
玉皇山南朝梁時已有佛寺,五代吳越國時經全面開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開通山東麓慈雲嶺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雲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廟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廟改為道教官觀,山頂福星觀及慈雲宮在清代極為興盛。
玉皇山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每當風起雲湧之時,佇立山巔登雲閣上,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

雲棲竹徑

位於五雲山南麓的雲棲塢里,為林木茂盛的山塢景觀,素以深山古寺,竹徑磬聲稱勝。
西湖十景
康熙皇帝曾四到雲棲,賦詩題額,並賜一株大竹名為“皇竹”,浙江地方官為此建“御書亭”、“皇竹亭”以記盛事。相隔43年後,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雲棲。清末以後,雲棲竹林屢遭破壞,不復舊觀。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竹林更遭濫伐,幾近滅絕。1950年後,在杭州市園林部門護理下,竹林逐步復壯,整修寺宇,開闢茶室。今天的雲棲竹徑,翠竹成蔭,溪流叮咚,清涼無比。小徑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徑而下,嬌婉動聽的鳥聲自林中傳出,整個環境幽靜清涼。

九溪煙樹

九溪,俗稱“九溪十八澗”,十八澗系指細流之多。位於西湖西邊雞冠壠下。源發翁家山楊梅嶺下,途匯清灣、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雲棲、清頭和方家九溪,曲折隱忽,流入錢江。
西湖十景
1947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兩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蹟,認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時,杭州西湖尚為一片冰雪世界,當時下龍井是一處儲水盤谷,承受大量冰雪,經九溪十八澗東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峻險地段。民國期間,九溪十八澗一帶有二、三私家茶莊,賣茶水並供應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莊所備桌椅不多,春秋佳日,遊客以澗邊石塊權充桌椅。1975年以後,園林部門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館、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環境,疏浚泉池,築水壩,架畫橋,布蹬道,造亭子,擴大遊覽面積。

黃龍吐翠

位於西湖北山棲霞嶺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龍積翠”一目,“黃龍吐翠”景名脫胎於此,用一“吐”字,突出貼泉池崖間龍口噴水,珠簾倒掛的特有情景。
西湖十景
黃龍洞在宋、元、明、清代皆為佛教勝地,民國初期改為道觀。此處前為庭園,後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與人工建設為一體,為期上雅幽園林之一。1985年,集宗教文化內涵與寺觀園林景象於一體面的黃龍洞闢建為仿古遊樂園。黃龍洞山門到二門之間,有一段長而曲折的游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牆漏窗,頗多可賞景物

龍井問茶

位於西湖西南的風篁嶺山。五代此地建有龍井寺。相傳龍井與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故名。且龍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攪動時,水面會出現一條分水線,仿佛遊絲擺動,然後慢慢消失。龍井不僅有名泉、名景,還有名茶。龍井茶為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有“色綠、香郁、形美、味甘”四大特色,為茶中極品。
西湖十景
龍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風氣,元明間,人多以游龍井品茗為樂。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聲譽益隆。清乾隆皇帝曾到此採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御茶”遺蹟。乾隆還將過溪亭、滌心池、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

虎跑夢泉

位於大慈山下的虎跑泉,是西湖眾多名泉中的翹楚。虎跑泉的得名,始於“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的佛教神話傳說。傳說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見此處風景優美,欲在此建寺,卻苦於無水。一天,他夢見二虎跑地,清泉湧出。次日醒來,果然發現甘泉,此泉即被命名為“虎跑泉”。
西湖十景
虎跑泉在地質學上屬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質優良,其形成與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關。虎跑泉與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大井,並稱杭州五大“聖水”。更因虎跑泉水質特別純淨,世人將虎跑泉與龍井茶葉譽為“西湖雙絕”。

阮墩環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島嶼: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慶五年(一八00)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泥堆壅成島的,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為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島。
西湖十景
1981年,島上建環碧山莊。莊內揭出大旗於林杪之上,隨風招搖,頗存古風。島中心為一片林間空地,偏西北由廳堂、曲廊、矮籬、柴門組成院落。東南岸邊為船埠,東北部岸邊置一用杉樹皮結頂、棕櫚作柱的圓亭,取名“憶芸”(紀念阮元意思)。小小島嶼漂浮於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叢中,猶如碧玉盤中一顆晶瑩翡翠。“阮墩環碧”景名由此而來。整個環境,遠山近水,開闊明朗,清逸幽靜。

寶石流霞

寶石山為西湖北岸屏障。這裡的山岩呈赭紅色,岩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小石子,每當陽光映照,滿山流韋紛披,尤其是朝陽或落日紅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仿佛數不清的寶石在熠熠生輝。寶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西湖十景
寶石山東巔,保俶塔巍然挺秀。原為九級磚木結構,現在的磚砌實心式樣,是1933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誌物。

三評西湖十景

從1985年到2007年,時間又過去了22年,這22年裡,西湖的變化有目共睹,尤其是2002年啟動綜合保護工程以來,西湖可以說是一年一個樣。為了能夠更全面地反映西湖的美景,2007年6月,杭州舉行了三評“西湖十景”的活動,評選對象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湖保護建設特別是2002年以來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期間恢復重建、修繕整治的145處景區(點),“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不再列入評選範圍。共有33.86餘萬人參與評選,收到有效選票約29.74萬張,評選結果在2007年10月27日舉行的第九屆西湖博覽會開幕式上正式揭曉。

靈隱禪蹤

靈隱景區包括靈隱寺和飛來峰。靈隱寺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是杭州禪寺的最早蹤跡,寺名來自創建者印度僧人慧理所說的“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裡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
西湖十景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與周圍群山迥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故稱“飛來峰”。在其岩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為珍貴,堪稱我國石窯造像藝術中的瑰寶。
由於靈隱周邊有上天竺、蓮花峰等名山,佛音莊嚴,禪意隱現。所以禪蹤乃是靈隱山水的境界所在,故取名為“靈隱禪蹤”。

六和聽濤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吳越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西湖十景
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級,頂上裝燈,為江船導航。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年間重建。明正統二年,修頂層和塔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結構。乾隆皇帝游此,為每層依次題字立匾,此況實屬罕見。現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觀 八面十三層,內分七級。高59.88米,占地888方米。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級縮小,塔檐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十萬軍聲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聽濤比觀潮更需專一用心,更易啟發遐思,心領神會,體味萬千意象。“六和聽濤”因此而得名。

岳墓棲霞

岳王廟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而建。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現存建築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
西湖十景
岳王廟位於杭州市棲霞嶺南麓,每年入秋,棲霞嶺上紅楓似火,望之如霞。“岳墓棲霞”景名中的“棲霞”既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棲霞嶺的地名,同時又借喻岳飛的碧血丹心,精忠報國,還摹寫了《滿江紅》中所描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意境。離離墓草映棲霞,這一景名為西湖增添了歷史滄桑感。

湖濱晴雨

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啟動湖濱新景區建設,範圍從北山街斷橋起至一公園沿湖用地。
西湖十景
湖濱地區保留下來的老建築主要是民國以後的民居、旅館、店鋪、小別墅等類型。整治中,這一帶的風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保持,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小庭院、小巷、小天井、灰色的兩坡頂、騎樓、灰磚牆、檐口、石庫門、木門窗等建築元素都會再現在新湖濱的各個角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騎樓的建築形式,在整治中特彆強調要“似曾相識”。
由於湖濱位於西湖和城區的接壤之地,三面雲山一面湖,因此也是品鑑陰晴雨霧的好地方,尤其是多雨時節,漫步湖濱,煙雨濛濛,水天一色。杭州有句名諺:“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而長久以來,從南宋的“西湖十景”,到1985年的“新西湖十景”,講到了晴湖、月湖和雪湖,卻唯獨沒有說到雨湖。取名“湖濱晴雨”,既是對蘇東坡名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一種再現,也是對西湖四時美景的一次補寫。

錢祠表忠

錢王祠舊名表忠觀,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錢王祠在宋代
西湖十景
初名“表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祠內有蘇軾撰書的
《表忠觀碑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名碑。“碑記”敘述了吳越國三代錢王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五代時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節,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終納土歸宋的事跡,褒揚了歷代錢王的功績,認為“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
2003年,在保護原有遺蹟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體景觀,錢王祠重新復建,成為西湖南線集遊覽觀賞、文化展示、歷史研究於一體的園林景點和研究吳越文化的重要基地。景名“錢祠表忠”,既寫出了杭州百姓對於錢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現出西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初創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名報恩寺,是明清時期杭城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是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的地方。書院位於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旁邊即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西湖十景
幾百年來,萬松書院為浙江乃至全國輸送了無數人才,對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師重教、育才樹人的民風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據史料記載:唐朝曾在萬松嶺上修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原址改建萬松書院,奉孔子像,並聘請孔子的後代孔衢、孔績主持院務,世代相襲,明清時期已成為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浙江省文人匯聚之地。
梁祝之戀使萬松書院成為男女婚姻一線牽的姻緣之地,名聲遠播省內各地,故而取名“萬松書緣”。

楊堤景行

楊公堤是與白堤、蘇堤齊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有花港觀魚、浴鵠灣烏龜潭茅家埠杭州花圃曲院風荷金沙港等重要景點。
西湖十景
楊公堤是為紀念楊孟瑛而得名。明弘治十六年(1503)楊孟瑛出知杭州。其時西湖葑塞已久,湖西一帶幾成平陸。楊孟瑛力排眾議,於明正德三年 (1508)實施疏浚,並以疏浚產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築成一條呈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六橋。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里六橋”。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恢復楊公堤六橋,俗稱里六橋,與蘇堤六橋遙相呼應。
“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典出《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所以橋名題作“景行”,這也是楊公堤上至今惟一尚存橋拱圈舊構的古橋。楊堤景行,既表達了今人對先賢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楊公堤人行景移、移步換景的特色。

三台雲水

三台山景區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鄉風貌於一身,它以浴鵠灣景區為核心,東靠楊公堤,西臨三台山路,北至烏龜潭景區,南到虎跑路。
西湖十景
重新修復後的三台山景區內恢復了黃公望故居、先賢堂、黃篾樓水軒、武狀元坊、霽虹橋、三台夢跡等故跡。三台山景區的茶樓,是杭州茶樓的一大特色。飛檐仿古的建築,亭閣宛然,花木蔥蘢,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
三台雲水”點出了這裡景觀的多樣性和立體化,同時借用了宋代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以頌揚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熱血千秋,清白一生。

梅塢春早

梅家塢位於雲棲西二公里的琅碭嶺北麓的山塢里,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是杭州最大的龍井茶生產基地,茶地面積達80多萬平方米。
西湖十景
梅家塢原來是一個很不知名的小山村,由於周總理的五次來訪使得梅家塢的名氣大增。80年代,梅家塢雖是一個小山村,但是已經是很多國外賓客的來訪之地,梅家塢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漫山遍野的茶園。經過2003年的整治,梅家塢營造出“十里梅塢蘊茶香”的農家休閒旅遊環境,成為杭州一個具有獨特性品牌的旅遊新亮點。
現在的梅家塢是杭州一處獨具風姿的旅遊熱點,農家茶莊迎接著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梅家塢盛產的茶葉是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每年採茶分作四次,清明之前的頭茶稱“明前茶”,也叫“蓮心”;穀雨之前是“雨前茶“;立夏之際為“三春茶”,也稱“雀舌”;一個月後最晚採摘的稱“四春茶”,也名“梗片”。所以,“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為名貴。

北街夢尋

北山街東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臨西湖,北靠寶石山、葛嶺、棲霞嶺,並與市區湖濱相連,全長2600米,被人們稱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是西湖風景區內唯一的歷史文化街區
西湖十景
在這條路上,你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撞上歷史,撞上文物,其間的一草一木,一樓一舍,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濃郁的文化。歷史上,北山一帶向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寺院祠墓林立,曾留下無數佳話逸事。現尚存許多文物古蹟,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7處,包括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岳飛墓(廟),杭州市標誌性建築保俶塔,大石佛院造像、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展館等。還有秋水山莊、孤雲草舍、堅匏別墅、抱青別墅、靜逸別墅、穗廬瑪瑙寺等一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築。

命名藝術

美學

中華民族“二元對立”、“中和平衡”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漢語使用“偶對為佳”、“四言為正”的審美情趣,以及古典文學創作中追求奇特想像、精巧構思、生動形象的浪漫藝術思維,都深刻地影響了“集稱景觀題名”的命名方式。三代“西湖十景”景名在語言形式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學價值,集中表現為音律美、結構美以及意蘊美。
每個景名都是四字格式,四個音節巧妙運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讀來抑揚頓挫、起伏相間、節奏鮮明、朗朗上口,極富音律之美。三代“西湖十景”都非常注重聲調的搭配,既有規律性又富於變化,從而在音律節奏上達到很好的審美效果。
“西湖十景”題名的結構,從語言形式表層而言,形成了語言風格簡約凝練之美,從深層語義角度講,其語法成分關係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在理解上靈活自由,可以作多向理解,從而解放了想像空間,擴展了語義內涵,獨具含蓄想像之美。
“西湖十景”的命名體現出深厚的意蘊美,不僅是一種文化景觀的再現,更是一種文化意象的體現。比如“三潭印月”,就為人們展現了夜西湖月光、波光、塔影交相輝映,湖中有月,月中有塔,塔孔中又有月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美麗畫面。為了營造意蘊美,“西湖十景”的景名在意象的選擇和組合以及意境的營造上有很高的要求。

文化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文化是西湖的靈魂和根基所在。“西湖十景”的題名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成為西湖的標識,除了美學上的價值,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景名將抽象的西湖文化具體化,以強烈的文化特色來強化人們對西湖文化的記憶。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個景名都體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這是命名者將各種文化要素進行精心的整理、選擇和加工的結果。
1.體現景點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三代“西湖十景”每一景的背後都有著眾多的歌謠、傳說、典故,是杭州西湖千百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縮影。
2.展現地域的江南文化意蘊。三代“西湖十景”景名秀雅、柔媚、溫潤、幽玄、舒緩,獨具“花輕如夢”、“細雨如愁”的江南文化氣質。這也體現出了地域文化對景觀題名潛移默化的影響。

功能

命名是一種社會語言活動,其本質是通過命名活動使命名所指的對象(所指)與命名本身(能指)固定地對應起來,以實現其指稱功能。而理據是名與實之間的橋樑,做到名實相符也就是要講求理據。不僅如此,命名還具有呼喚功能,名稱是人們對於所指對象的第一印象,能否喚起人們的認知感官,形成一個好印象也十分重要。從命名功能角度來看,“西湖十景”的命名呈現出與其他事物命名,以及一般景區命名不同的功能特徵。

景觀集稱

在命名學,將“用文學語言給景區、景點、景物命名”稱為“景觀題名”,將“通過8-10個四字景目組成一個景觀系列”的做法稱作“景觀集稱”。景觀集稱是中國的原創,為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傳統,不僅在歷史上盛行,並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其產生最早的是北宋年間宋迪的“瀟湘八景圖”,然而,產生時間早、影響範圍大且完整流傳至今的代表作當屬南宋的“杭州西湖十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