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殿

西洋殿

西洋殿,位於慶元縣西洋村,始建宋鹹淳元年(1265),又稱吳判府殿。殿宇依山傍水,飛檐畫棟,雕梁翹角,氣勢宏偉。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朝拜菇神前往進香,雲集諸方山貨,舉行戲劇表演,宣揚菇民民俗文化,共同祀奉香菇鼻祖吳三公。該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徵。殿旁有蘭溪橋,與之珠聯壁合,相映生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洋殿
  • 地理位置:慶元縣西洋村
  • 建造時間:1265
  • 別稱:吳判府殿
基本信息,景點簡介,歷史經歷,民間故事,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西洋殿,坐落於五大堡鄉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為紀念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建的紀念性建築。始建宋鹹淳元年(1265),祀奉香菇鼻祖吳三公,又稱吳判府殿。殿宇依山傍水,飛檐畫棟,雕梁翹角,氣勢宏偉。西洋殿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築平面呈縱長方形,進深32米,面闊19.4米,占地在952.35平方米。該殿為四合寺觀式建築,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照牆、山門、前廳、戲台、中台、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廂房,廂房中心間為鐘鼓樓,與正殿相對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吳三公像。殿外東側有一古井,為“運木古井”,相傳建廟用的木材以是從井裡湧出,傳說頗似杭州淨慈寺的“運木古井”。
西洋殿

歷史經歷

據《慶元縣縣誌·人物》記載:吳三公為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巖村人,兄弟間排行第三而得名,他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發明了人工栽培香菇技術,明萬曆三年,與其父親被寧神宗封為“判府相公”。關於吳三公的身世,現還有“祖家在龍巖,生長在西洋”之說。
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為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朝拜菇神的進香期,雲集諸方山貨,舉行戲劇表演,宣揚菇民民俗文化。該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徵。殿旁有蘭溪橋,與之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民間故事

慶元竹山西洋村有一座大殿,叫“西洋殿”。殿內神櫥中有一樽神像,那便是菇民祀奉菇神——吳三公。
吳三公到仙界學了制菇術,又把它傳給了龍、慶、景三縣百姓。三公死後,菇民們便商量起建殿祭祖師的事來,先是請陰陽先生來踏地,踏來踏去,最終踏在了西洋村尾水口。
陰陽先生還留下話,說是大殿要用三百株無尾巴的杉樹。這可把管事的難住了,派人四出打聽,走了許多州縣,看過幾百個山頭,就是找不到三百株無尾的杉樹。有一回,一個過路乞丐說:“福建浦城的一座山上剛刮過龍風。那樹頂全被龍風剪了。”菇民們找到了那片山,用銀兩買了下來,在那裡砍樹。砍呀、砍呀,足足砍了一個多月,那樹一根根谷桶般粗,透天般長,整個山彎都堆滿了。可路這么遠,這樹如何發到西洋去?菇民們誰也想不出個好辦法。
這天,菇民們正在山寮里發獃,忽然看見一個老翁擔了一擔飯送上山來,那老翁走到木堆前便不見了。菇民們過去一看,一頭米飯一頭菜放在木堆上,還見木堆旁陷下了一個大洞,黑洞洞的深不可測。菇民們已幾天吃不到好飯菜,解開老翁的飯擔便大吃起來,不一會,飯吃完了,回頭看那木堆已無影無蹤。原來,木頭早就通過地道,發回西洋了。那老翁正是吳三公的化身,現在,西洋殿外的水井中還剩下一段呢,那口井便是當年吳三公發木頭時留下的。
木頭髮到了,菇民們請了當地最好的木匠和石匠來造殿,可西洋這地方四周沒村,買不到好菜,工匠們吃得很苦。有一日,一個乞丐賴在工棚里不肯走,管事的見眼前人手不夠,便將他留下幫忙做飯,說也奇怪,那乞丐天天抓些刨花放在鍋內三搗兩搗便變成一滿鍋的豬肉,在清水裡撒上幾把鋸末,三搗兩搗又是一鍋蝦皮湯。從此,工匠們每天吃上了好飯。一座大殿很快便完工了。大殿造好後,塑佛老司在殿內塑了吳三公的神像,據說,當年“五顯神”曾賜了一隻黑虎給吳三公巡山管香菇,因此,吳三公的神像也騎在黑虎的背上。手中還握著一條趕虎的鋼鞭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