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節日

西方節日

西方節日(Western festivals)指西方國家一年中的節日。包括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情人節、美國獨立日、愚人節以及母親節等。

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民慶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節日
  • 英文名:Western festivals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西方國家
  • 節日起源:西方國家
新年,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聖誕節由來,聖誕樹,聖誕老人,聖誕賀卡,聖誕餐,聖誕頌歌,母親節,父親節,美國獨立日,萬聖節前夜,復活節,退伍軍人節,感恩節,

新年

Calendar
猶太歷七月的第一天;伊斯蘭教曆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歷 (Gregorian calendar),公曆或陽曆。為紀念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採用此歷而命名的。按陽曆或公曆,新年從1月1日(January 1)開始。在元旦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西方節日西方節日
Wishes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Celebrations
在西方國家,儘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新年在人們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 (NewYear\'s Day)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此時,化裝晚會特別受歡迎。來賓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後,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日的行為大相逕庭。在英美兩國,午夜鐘聲一響,參加晚會的人們還要手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

情人節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大多都已無法考證,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St.Valentine而設的。相傳他在2 月14日即將被斬首之前,憑藉自己執著的愛戀之情的魔力使雙目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值得注意的是情人節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情人節這一天,不僅僅情侶們互贈卡片和禮物,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人贈禮物和卡片。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情人節之夜的化裝舞會。這在幾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參加舞會的入,個個煞費苦心地將自己裝扮起來,有的化裝成中世紀的騎士,有的化裝成西班牙的海盜,還有的化裝成東方的皇帝。聰明的舞會主人常常給每位客人發一個帶花邊的瓦倫丁卡片,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成為你今晚的夥伴。因此在舞會上,人們便可以看到羅密歐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門談笑風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進晚餐。他們化裝得那樣維妙維肖.使人覺得仿佛真的是一群古人復活了。
情人節情人節
不知是由於人們對愛情忠誠的信仰,還是商業上的炒作,如今在一年裡,每個月的14號,加上傳統的聖·瓦倫丁日,已經有了12個不同的情人節。
名稱:
簡介:
日記情人節
(1月14日)
情侶們互贈戀愛日記本,象徵兩人攜手走一年。 單身女孩們,對自己喜歡的人要有表白,寫在日記本上。
西方傳統情人節
2月14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表達愛意及友好的禮物。
白色情人節
3月14日
這樣的節日讓有情有緣的男女雙方都有一個可以發揮與表達自我心意的時機。
黑色情人節
Black Day
4月14日這天,大家共聚一堂,彼此鼓勵、加油打氣,化悲憤為力量,倒也熱熱鬧鬧十分開懷,藉此消除形單影隻的落寞感。 單身貴族們在這一天歡天喜地,過節的人會讓自己生活在百分百的黑色世界裡,穿黑色套裝、黑帽子、黑皮鞋,吃黑豆製成的麵條,喝咖啡也不加奶精,享受黑咖啡的苦澀原味,讓愛情暫時見鬼去吧!
黃色與玫瑰情人節
(Yellow and Rose Day)
5月14日 在這一天穿著黃色襯衫或黃色套裝,吃黃色咖喱飯,就是告訴大家:“I am still available(我還是單身)!”的最好暗示。5月是玫瑰發芽的時節,氣候宜人適合出遊,因此許多情侶都選在這天相攜到戶外踏青,所以5月14日也有“玫瑰情人節”之稱。 在玫瑰情人節也是作表率的日子,送人紅玫瑰是傾訴愛意;送白玫瑰花表示仍猶豫未決;若送上一束黃玫瑰,就是說再見咯。
親吻情人節
(Kiss Day)
6月14日 這是個屬於成雙成對戀人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情侶們不必再害羞,可以大大方方地用親吻尺度來表達對對方的愛意的深淺。當然,花前月下,燭光晚餐等浪漫氣氛,對一吻定情可是很有幫助的喔!而在這一天,世界各地也會有不同性質的“親吻大賽”舉行。
銀色情人節
Silver Day
7月14日 是把你的意中人帶回家給老爸老媽認識,或介紹給其他你所尊敬的長輩的好機會。這一天的全部開銷,都由這些“可愛的長輩”買單。銀色情人節也是愛侶互贈銀制禮品,飾物的日子。傳統習俗是用銀戒訂婚,所以今天你們也去買一對,戴在手上,作為甜蜜心情的見證。
綠色情人節
(Green Day)
8月14日 綠色情人節當然和蓊鬱的森林脫不了關係。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不妨和你的另一半作一趟清爽而清新的森林之旅,盡情享受戶外大自然,度過健康而愉快的一天。
音樂情人節與相片情人節
(Music Day & Photo Day)
9月14日 音樂情人節這一天是舉辦大型社交活動,輕歌曼舞的日子,也是將你的心上人介紹給朋友,同事認識的好機會。而單身一族,更可以藉此機會看看活動現場有沒有自己中意的對象。許多情侶喜歡在這天就這蔚藍晴朗的天空合影,所以9月14日又稱為“相片情人節”。
葡萄酒情人節Wine Day
10月14日 這一天戀人們輕啜葡萄美酒,慶祝充滿詩意的秋天。通常小兩口會選擇在浪漫且別致的餐廳里共進晚餐,然後聊聊彼此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共同的目標等話題。
橙色情人節電影情人節
Orange Day Movie Day
11月14日電 情侶們可以連趕兩場電影,或許先看一部緊張刺激的動作片發泄壓力,然後再來一部感人肺腑的浪漫愛情片互拭淚水。看完兩人也該補充水分了,來杯健康的百分百橙汁吧!單身的人這一天也要喝杯柳橙汁,當然,想喝兩杯才痛快也沒人管的著。看來是果汁商想出來的節日。
擁抱情人節Hug Day
12月14日 想和你的情人抱多久都可以,在公開的場合擁抱,向世人宣告你倆的愛意,也讓寒冷的冬天變得格外溫馨。尤其是那些甜甜蜜蜜慶祝過2月14日華倫亭情人節的情侶,到了年底依然能熱情擁抱,也見證了兩人情意如昔。

愚人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 All Fool's Day)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愚人節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說謊騙人,愚弄他人。騙人越多,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節受到愚弄的人被稱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們的習慣,當一個人成功地使別人受到愚弄時,他就會笑著說 ,這時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會跟著哈哈大笑。愚人節活動活躍氣氛,放鬆一下大腦,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本不是件壞事。但是開玩笑或愚弄人應該有個分寸,要適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騙術的高明,而不顧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一時高興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魚先生和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愚人節愚人節
如今的愚人節在美國已主要是淘氣的男孩子們的節日了。
追溯愚人節的起源,大約有下列幾種:
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高利曆(即後來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始,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新年的的開端。但一些守舊派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的曆法在4月1日這天送新年禮,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把守舊派這些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給他們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的聚會. 從此,4月1日捉弄人便流傳開來。當人上當受騙的時候,捉弄他的人會大聲叫:“四月之魚”(“Poisson d'avril”),意為“四月惡作劇”。這句成語的由來與原來之意義已不清楚。 據英國歷史學家的考證:“愚人節”的起源乃是出於印度佛教那句“到達彼岸”的話。而不列顛百科全書裡面則是記載著:“愚人節”乃是公元十五世紀宗教革命之後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那時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為異端,在每年四月一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於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為樂,來沖淡對統治者之恐懼與憎恨。其後,沿用日久,演變為今日之“愚人節”。 相傳距人類始祖亞當之後約一千六百五十年間,上帝以洪水來毀滅世界,但僅留下亞當的第三個兒子慧德的後代挪亞,他以一條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後,挪亞便放出一隻白鴿,想探求一塊洪水消退之後的陸地,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後人認為,在這一天去做一種毫無意義的事,就好像一隻白鴿做了白工一樣,行為愚蠢。為“愚人節”之起源。 據古羅馬殘籍記載:羅馬在每年四月初舉行“蔓姜會”,某年“蔓姜會”,主宰之神雪麗絲之女白洛賽苹娜在極樂園採摘水仙花時,遇見冥府王菩拉多,兩人一見鐘情,互相示愛,菩拉多便娶白洛賽苹娜為冥府王后,當他們兩個返回地府時,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發出嗤嗤之笑聲,以愚弄雪麗絲,而雪麗絲果被愚弄,她乃循著聲音的來源尋覓。因此,他們便以每年之“蔓姜會”為“愚人節”。 根據基督教徒的說法是:“愚人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受難的日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前,被迫到處奔走,後人以四月一日這一天來紀念他無辜被釘死,其實含有警惕之意義。 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歡悅節(Holi,到3月31日為止)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的選擇,看來與“春分”(3月21日)有關。在這時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

聖誕節

聖誕節由來

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生 的日子,公認的日期是12月25日。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甚至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盛行。
聖誕節指聖誕日(Christmas Day)或 聖誕節節期(Christmas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這段時間。另外人們把12月24日夜為聖誕前夜(Christmas Eve)。
耶穌聖誕(Jesus Christmas)基督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婭而降生;他曾行過很多神跡,讓瞎子復明,跛子行走,死人復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顯現於諸位門徒,復活第40天后升天;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被12使徒中的猶大叛賣並受難,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
耶穌聖誕耶穌聖誕

聖誕樹

(Christmas tree)
聖誕樹可以說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裝飾點綴物。聖誕樹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綠樹(如杉、柏等),或用 松柏樹枝紮成一棵塔形聖誕樹。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紙片、用棉花製成的雪花和五顏六色的彩燈、蠟燭、玩具、禮物等裝飾品。樹頂上還裝有一顆大星,樹上的彩燈或蠟燭象徵耶穌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則代表耶穌降生後將三位東方賢人引到伯利恆的那顆星。

聖誕老人

(Santa Claus/ FatherChristmas)
聖誕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聖人與神靈的結合體,是仁愛與慷慨的代名詞。一般認為聖 誕老人是一個留著銀白鬍須、和藹可親的老人。他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領子的大紅袍,腰間扎著一條寬布帶。傳說聖誕老人在聖誕夜駕著八隻鹿拉的滿載著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國來到各家,由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孩子們吊在壁爐和床頭上的襪子裡。相傳聖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聖尼古拉的化身。17世紀荷 蘭移民把聖誕老人的傳說帶到了美國。美國英語中的聖誕老人為“聖塔·克勞斯”(Santa Claus),在荷蘭語中原為“聖尼古拉”。 聖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裡贈送金子給一農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作嫁妝,將一袋金子從煙囪扔進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隻長統襪中。所以在那之後的聖誕夜,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會把襪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或床頭,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物。
電影《聖誕老人2》海報電影《聖誕老人2》海報
在現代英美等國家,有不少百貨商店為吸引和招攬顧客,在聖誕節期間會專門派人扮成聖誕老人,向來商店購物的顧客(尤其是顧客帶的孩子)分發糖果和禮品。

聖誕賀卡

(Christmas cards and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習俗,過聖誕節時人們都互贈聖誕賀卡和聖誕禮品。賀卡可以在商店買到,也可以自制,只要寫 上一句祝詞,寫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贈賀卡一般要根據對方的年興趣愛好以及與自己的關係等。不僅同事、同學、朋友之間互贈,家庭成員之間也有互贈賀卡和禮品的習慣。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慶祝聖誕節的活動。

聖誕餐

(Christmas dinner)
聖誕餐是聖誕節當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這餐飯主要是家人聚 餐,一般不邀請客人。聖誕餐主要食品為: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
按照習俗,吃聖誕餐時,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 據說這是為了“主的使者”預備的,也有的說是為一個需要幫助的過路人而準備的。

聖誕頌歌

(Christmas carol)在聖誕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們組織歌詠隊到各教徒家去唱聖誕頌歌,傳報佳 音。據說,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裡,在伯利恆郊外向牧羊人報告基督降生的喜訊。頌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鈴兒響叮噹》、《小伯利恆》、《東方三賢士》等,內容大都與耶穌的誕生有關。
唱詩班獻唱聖誕頌歌唱詩班獻唱聖誕頌歌

母親節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母親節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據說當時在美國費城 有一個小地方,人們之間彼此關係不十分友好,經常打架。當時有一位叫 Mrs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她就開始了一個所謂“母親友誼節”(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親友誼節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親,並勸她們能和好如初。於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兒Miss Anna Javis 繼承了她的事業,繼續努力,並決心建立一個紀念母親的節日。於是她開始給當時有影響的人寫信,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她的努力下,Philadelphia 於1908年5月10 日第一次慶祝了母親節。
每逢母親節,做兒女的會送給自己的母親節日賀卡(Mother's Day Cards)、鮮花(flowers)以及母親們喜歡的精美禮物(presents)等,同時,在這一天做父親的會領著子女們包攬家務,以便讓做母親的有個休息的機會。

父親節

(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父親節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據說當時在華盛頓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喪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親撫養成人。
父親的這種既為人父,又為人母的自我犧牲精神極大地感動了她。長大後,她積極倡導父親節,並說服當時華盛頓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禮拜儀式向父親們表達敬意。後來在1916年她的建議得到了Woodwork Wilson總統的官方承認。從此父親節便成為了美國的一項傳統節日。按照習慣,父親節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給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端到父親的床頭,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另外,父親節這一天,孩子們還向父親贈送禮物,所送的一般是父親喜歡的衣服和愛喝的酒。
世界各地父親節日期
父親節父親節
2月13日:俄羅斯
3月17日:比利時、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聖約瑟日)
5月7日:韓國(雙親節)
5月31日:德國
6月4日:丹麥
6月第一個星期日:立陶宛
6月第二個星期日:奧地利、比利時
6月第三個星期日:阿根廷、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厄瓜多、法國、印度、愛爾蘭、日本、馬來西亞、馬爾他、墨西哥、荷蘭、巴基斯坦、巴拿馬、秘魯菲律賓、新加坡、斯洛伐克南非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委內瑞拉辛巴威
6月20日:保加利亞
6月23日:尼加拉瓜、波蘭
7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多米尼加共和國
8月8日:中國台灣
8月第二個星期日:巴西
9月第一個星期日:紐西蘭、澳大利亞
11月第二個星期日:愛沙尼亞、芬蘭、挪威瑞典
12月5日:泰國(蒲美蓬·阿杜德國王的生日)

美國獨立日

美國獨立日是7月4日 ,獨立日是美國主要法定節日之一。
1776年7月4日,由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費城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闡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天賦權利”;淋漓盡致地歷數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美洲大陸犯下的罪行;莊嚴地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獻,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也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日,定為美國獨立日。

萬聖節前夜

(Halloween)
10月31日夜是西方國家的萬聖除夕。萬聖除夕起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歐、西歐凱爾特部落。凱爾特人崇拜祭司神(Druid)。據凱爾特人的宗教信仰記載:每年的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將天下亡靈驅趕到祭司神面前。又一傳說:羅馬人認為祭司神的新年是11月1日。這天,祭司神召集天上的神靈以安撫有罪的亡靈。出自這種古老的傳說,現今的萬聖節都要擺上紙剪的妖魔鬼怪、女巫精靈。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萬聖節前夕便是萬聖節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紀的英格蘭,萬聖節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語是eve,所以萬聖節前夕便由Hallow+ eve 演變成 Halloween。
萬聖節的許多活動都與迷信有關。萬聖除夕的前一星期,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準備鬼怪面具和望而生畏的服飾。入夜(萬聖除夕),當打扮得猙獰可怕的孩子們出現在家長面前時,家長要表示害怕,這樣孩子們會感到很快活。有的孩子用掃帚柄將頭帶尖頂帽,身披黑長紗裙的“女巫”送到鄰家的屋頂上;有的孩子用被單裹在身上,扮成鬼怪精靈;有的孩子則拿著或戴著令人恐懼的骷髏畫到處嚇人。
在英國,萬聖節前夕可以說是一個鬼節。因為大多數活動都與“鬼”有關。每到萬聖節前夕這天晚上,人們就圍坐在火爐旁,講述一些有關鬼的故事,有時讓一些在場的小孩聽起來害怕。有的人把蘿蔔或甜菜頭挖空,做成一個古怪的頭形的東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內放上一枝點燃的蠟燭,看上去古怪,然後把它掛在樹枝上或大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驅逐妖魔鬼怪。在英國的切斯郡和施洛郡,許多人在萬聖除夕要外出“招魂”,但在現代,人們已不再給“幽靈”散發過去曾經散發過的“萬靈餅”。
在美國,人們製作“傑克燈”或叫“南瓜燈”(Jack-o'-lantern)。據說古時候愛爾蘭有一個名叫傑克的人,他不敬上帝,且為人吝嗇。死後戲弄陰曹主宰,被趕出陰曹地府,並判他永遠在黑暗裡提著燈籠行走。因此“南瓜燈”也叫做“傑克燈”。小孩們身穿古怪的服裝,頭戴面具,裝扮成鬼怪的形象,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從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門口大聲叫著“是請客還是要我們搗亂“(Trick or Treat)。這時若主人不請客,這些頑皮的孩子就會動真格地搗亂,有的在主人的門把上塗上肥皂或往玻璃上灑肥皂水;有的乾脆把主人的門給卸下來;還有的順手拿走主人放在門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們對這些天真可愛的小客人一般還是歡迎的,並且事先都準備好糖果或零錢。聽到這些小孩來到時,他們馬上迎出來,給孩子們分發糖果或零錢。萬聖除夕早先在美國並不盛行。1840年,隨著大批英格蘭地區的蓋蘭人來到北美後才盛行起來。但是,萬聖除夕的風俗傳到美國後有了一些變化。如人面南瓜代替了過去的蘿蔔或燈籠。美國人在萬聖除夕,把大南瓜挖空,並在上面刻上人的五官,然後在挖空的南瓜里點上小蠟燭。這樣,在黑暗中遠遠望去,南瓜燈籠就象一張微笑的瞼。挖出的南瓜瓤可以做成可口的南瓜餡餅。由於南瓜在萬聖除夕中的“地位”實在重要,所以這一夜,所有的南瓜都會被搶購一空。
萬聖除夕是大孩子們搗蛋和惡作劇的狂歡之夜。他們向來往的車輛扔雞蛋、西紅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家具等物搬出去扔進垃圾箱,在公共場所的柱廊欄桿上亂塗亂寫,把難以清除的蠟油塗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櫥窗上或汽車的擋風玻璃上。住在山區的孩子,還會將人家種在山坡上的南瓜摘下來當作皮球滾下山。英國的曼島將萬聖除夕稱為捶門之夜(Thump-the-door Night)。因為在這晚,一些人聚集在一起,用蘿蔔、白菜、西紅柿或類似的東西捶打人家的大門,直到有人出來給他們錢或相應的東西為止。因此,為了防止有些人的過分破壞行為,萬聖除夕的街上警察戒備森嚴,隨時阻止過分的行為,逮捕觸犯刑律的人。
一些民眾團體在萬聖除夕要舉辦各種娛樂活動,目的是將青年人的過剩精力引導到正常的活動軌道。在活動中表現出色者可獲得一定的獎品。萬聖除夕的文藝活動主辦單位一般都會向參加者免費提供朱古力、糖果糕點和飲料等。不過,所有的娛樂活動必須由青年人主持,這是萬聖除夕的風俗。萬聖除夕有奉承拍馬比賽、講鬼怪故事、做鬼怪遊戲,兩人對咬掛在空中的蘋果等怪異荒誕的活動。
南瓜燈籠、蘋果和玉米桿是萬聖除夕的吉祥物。南瓜餡餅、爆玉米花和蘋果汁是萬聖除夕的點心。萬聖除夕時用紙剪的鬼怪精靈、黑貓女巫是表示對萬聖節的敬畏。傳說古代凱爾特人為了感謝太陽神給人類帶來的豐收,為了驅趕有罪的靈魂,他們在萬聖除夕這一夜,在高山上燒一堆黃火,然後圍著火講述各自最可怕的經歷。上了年紀的婦女則要求“女巫”占卜一下來年的運氣。據說黑貓是“女巫”的吉祥物。南瓜燈籠、蘋果和玉米桿都是萬聖除夕的標記。
小孩子在萬聖除夕外出“行乞”的風俗也發源於愛爾蘭。愛爾蘭的孩子在萬聖除夕為愛爾蘭的宗教之神Muckolla而挨家挨戶地“乞討”。後來,歐洲其他地方的孩子們也仿效了愛爾蘭孩子們的做法:在萬聖除夕穿著奇裝異服,戴著鬼怪面具外出“行乞”,不過他們認為他們“乞討”來的是“靈魂餅”。1950年,美國費城的兒童首先提出要將萬聖除夕“乞討”得來的食品讓全世界兒童共享。之後,美國兒童又提出萬聖除夕要“乞討”錢而不是食品。這樣就可以通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乞討”得來的錢寄給別的國家的兒童。自此以後,在萬聖除夕經常可以看見背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字樣的小布袋的兒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專人負責萬聖除夕兒童“行乞”的活動。

復活節

復活節是西方國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節日。復活節的清晨,當天邊剛抹上一縷晨略,婉轉而深沉的樂曲開始響徹晨空。在樂曲的感召下,基督教徒從四面八方湧向教堂、公園或公共廣場去迎接復活節的黎明,紀念基督耶穌的復活。據“福音書”記載:“基督耶穌生於公元1世紀。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生於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恆、母親是童貞女,名叫‘瑪利亞’。因‘聖靈感孕’而生耶穌。耶穌為贖人類罪孽而降生為人,故稱為‘救世主’”。耶穌繼承猶太教部分教義並加以改革創新。他特 選了12個門徒,賦予他們傳教的使命和權利。後來為猶太教當權者所仇視,被捕送交羅馬帝國
復活節食物復活節食物
猶太總督彼拉多,由其判決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復活。復活節就是為紀念耶穌復活而定的。雖然復活節是紀念耶穌的復活,但是復活節這個名字卻取自古代的春陽節(Norse Fesdval of Snrins Sun),春陽節是古代納維亞人的節日,它歡慶冬天的過去,春天的到來。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復活節逐漸代替了春陽 。但是,由於耶穌是在春陽節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 所以在慶祝復活節同時,春陽節的一些風俗在很長的時間裡被保存下來。古時候,復活節與猶太的逾越節(Passover)是在同一天裡。這是因為耶穌是到耶路撒冷慶祝猶太逾越節時被打死在十字架上的u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先復活節的日子是根據逾越節的日子而定的,而逾越節的日子是根據儒略曆(Jll-lian Calender)而定的。儒略曆是根據月亮的盈虧每年都有一定的變化而定的月B時基督教徒認為,復活節的日子不能變動,它應該是在星期日周為耶穌是在星 期日復活的。為此,公元2世紀,羅馬教皇下令將星期日定為復活節。然而,這道命令遭到一些教區的反對,如英國等地的教區仍以儒略曆的逾越節為復活節。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但丁尼西亞內閣會上(Councilof Nicaea)支持了羅馬教皇。尼西亞會議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復活節。1582年,格利歷(Gregorian Calender)代替了儒略曆。格利歷就是現今的陽曆。但是,英國及其殖民地還是使用儒略曆,這樣就造成了正教和新教在復活節具體日子上的差異。直到 1752年,英國改用格利歷後,這種差異才消失。復活節一般是在舊曆的3月22日至4月23日之間,確切日子要根據春分那天或其後出現的滿月決定。
西方國家的復活節有各種風俗。比如,有的在復活節那天裡燒毀猶大的模擬像,他是背叛耶穌的一個門徒。在懺悔日裡,基督教徒要去教堂仟悔以贖罪、復活節星期一(Easter Mon-day)是復活節慶祝活動的高潮。在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每年這天都舉行大規模的慶祝遊行。有些西方國家在這天還要舉行傳統的“滾雞蛋”活動。復活 節前40天稱大齋期(Lent)。大齋期開始這天,基督教徒要舉行禮拜儀式。牧師將棕們葉的灰—一基督徒稱之為聖灰,塗在禮拜者的額前,惜以告戒教徒們生命之短暫,要行善事而賦人類之罪。復is節前的星期日稱聖日(Holyweek)。這天基督教堂贈給禮拜者棕潤以示紀念耶穌。傳說耶穌是在星期日抵達耶路撒冷的。這天,他受到了耶路撒冷城民的熱烈歡迎。人們在耶穌經過的路上鋪上棕相枝,撒上棕桐葉。
復活節是在莊嚴、隆重的氣氛中開始的。教徒們在音樂的伴奏下唱著聖歌(hymn)、頌歌 (carol)、念著讚美詩,表達他們對耶穌復活的歡樂和喜悅心情。復活節的教堂燭光通明。據說,燭身象徵著耶穌的聖體,燭芯是耶穌的靈魂,燭光表示耶穌神性和人性的統一。在復活節里,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教堂儀式結束後,人們習慣於沐浴在春天和煦的陽光下,漫步於青枝綠葉之間,呼吸著春天的氣息。
染色的雞蛋是復活節的標誌。古代春陽節,人們互贈染色的的蛋以表示互相祝福。染色的蛋有一定的含義。黃色的表示慶祝春天的到來;紅色的表示生活的歡樂。基督教徒將雞蛋看作為“新生”的象徵,用紅色來表達耶穌復活的喜悅心情。復活節的早晨,孩子們會 意外的發現一個藍染色的雞蛋。當然,一些大一點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給雞蛋染色,或進行別有風味的裝飾。在現代西方國家的復活節市場上,已經可以看到朱古力、水果布丁等製作的雞蛋。兔子是復活節的又一標誌。關於復活節的兔子有很多傳說。一種說法是:古時候,復活節的日子是以月亮的盈虧決定的,而月槐樹下的兔子與月亮是形影不離的,所以,古人用兔子作為復活節的象徵。另一種說法是:在德國有一個貧窮的母親,在復活節里沒錢給孩子們買更多的食品得染一些雞蛋,把這些蛋藏在草叢的草窩裡,然後讓孩子們去找。當孩子們尋找雞蛋時,忽然有一隻兔子從草窩中竄出來,有個孩子大聲叫道:“兔子給我們送來了復活節的染色蛋。”從此,復活節的兔子和染色蛋成了復活節的一種標誌。
復活節彩蛋復活節彩蛋

退伍軍人節

每年10月份的第四個星期一是退伍軍人節。這是美國全國性節日,以向歷次戰爭的退伍軍人表示敬意。
退伍軍人節是從原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日演變而來的。1919年一戰結束後,美國人每年都要照例舉行慶祝活動。但是事過境遷,到1953年,人們的慶祝熱情已經明顯減退。1954年6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簽署了一項國會法案,將停戰紀念日更名為退伍軍人節,將紀念的意義也擴大為向全體退伍軍人表示敬意。從此每逢這一天,美國總統和各州州長都要宣布向全體美國退伍軍人致敬,緬懷他們在戰爭期間的功績。這一天,到處旗幟招展,退伍老兵紛紛集隊遊行。在華盛頓的阿林頓國家公墓無名戰士墓前,人們還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在美國人眼裡,無名戰士象徵著所有為保衛國家而戰死的軍人。
196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星期日假日法”,將退伍軍人節改在每年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以使人們可以度過三天周末。這一立法從1971年開始生效,隨後美國大多數州都採用這個日期紀念退伍軍人節。

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the4th Thursday in November)。感恩節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複雜的歷史,這一段歷史要從英國的宗教史說起。大約16世紀中葉,在英國教會()內出現了改革派。他們主張清除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煩瑣的禮儀,取消教堂內華麗的裝飾,反對封建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主張過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因而被人稱為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中又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主張君主立憲,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的利益。激進派則提倡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主張用長老制改組國會,代表中小資產階級貴族的利益,後來遭到當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於是被迫逃亡國外。1620年9月,102名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木船(Mayflower)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經過將近3個月的海上漂泊,於當年12月23 日來到美洲的Massachusetts 東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並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個印地安人的村落,他們發現村內無人於是定居下來。但是當時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襲等原因,到第一個冬天結束時,活下來的只有50來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這批倖存下來的移民得到了當地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給他們種子,教他們打獵,教他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種莊稼等。就這樣,在印地安人的幫助下,再加上移民們的艱苦奮鬥,終於迎來了1621年的大豐收。
感恩節感恩節
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移民們決定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於是他們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與邀請來的曾幫助過他們的印地安人一起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他們在天亮時鳴放禮炮,舉行宗教儀式,虔誠地向上帝表示感謝。然後他們用自己獵取的火雞以及自己種的南瓜、紅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慶祝上帝的賜予,這便是美國歷史上的感恩節的開始。
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宣布將11月26日作為過感恩節的日子。一直到1941年由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作為全國統一慶祝感恩節的日子。
感恩節的由來感恩節的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