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世清

裴世清

裴世清,又名裴清,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隋朝大臣。仕隋為文林郎鴻臚卿掌客。入唐為駕部郎中、江州刺史。裴世清,正史沒有記載,他的政績很少為人所知,但他曾率領隋朝第一個政府級訪日友好使團,為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做出貢獻。

基本介紹

  • 本名裴世清
  • 別稱:裴清
  • 出生地:河東聞喜
  • 主要成就: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做出貢獻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相關事件,裴世清訪日,訪問路線,意義影響,

人物簡介

裴世清,河東聞喜人。仕隋為文林郎鴻臚卿掌客。入唐為駕部郎中、江州刺史。雖說他的政績很少為後人知道,但他率領的是隋朝第一個政府級訪日友好使團,為發展三晉中日友好關係作出過貢獻的人物,因此而流傳史冊。

人物生平

隋大業三年(607年),日本小野妹子訪隋,隋煬帝即派文林郎、鴻臚卿掌客裴世清率領代表團十三人回訪,小野妹子伴同歸國。八月三日,在日本政府的隆重歡迎下進京。《隋唐書·東夷傳》說:“倭王遣小德阿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餘騎效勞。”八月十二日,裴世清晉見倭王,表達了隋朝對日本友好的誠意,讚揚了倭國政通人和的局面,肯定了倭國為發展日中友好關係而做出的努力。裴世清在倭國京城逗留了一個月。他相貌威嚴,談吐文雅,行為端莊,交往有度,充分體現了一個大國使者的風範,深受倭王及諸臣的歡迎,圓滿地完成了光榮的使命,即向倭王辭行。倭王為他設宴餞行。九月十一日,裴世清等從難波出發,啟程回國。倭王再次派遣小野妹子為大使,並帶有留學生和學問僧各四人,與隋使同往。裴世清和小野妹子均是中日友好關係發展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
裴世清

相關事件

裴世清訪日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友好情誼,源遠流長。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南北朝長期紛爭的局面,為中日友好關係的發展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隋大業三年(607), 日本小野妹子訪隋,次年三月到達隋都洛陽隋煬帝即派文林郎鴻臚卿掌客裴世清率領代表團一行13人回訪,小野妹子伴同回國。同年四月,裴世清到了筑紫。6月15日到達難波。8月3日,在日本皇室的隆重歡迎下進京(今奈良)。《隋書·東夷傳》記下了當年的盛況:倭王遣小德河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天禮哥多毗,從200餘騎效勞。8月12日,裴世清晉見倭王,獻上方物及國書。其時,聖德太子和諸王、諸大臣,都頭戴金髻華,身著錦紫繡織及五色綾羅參加會見儀式,足見日方的重視程度。倭王謙虛地對裴世清說:“我聽說大隋在我國之西,乃禮義文明之邦;我則區區島國,偏居海隅,不識禮儀,孤陋寡聞,以至久不相見。今貴客遠來,特意清掃道路,裝飾館會,以待大使,希望聽到來自泱泱大國的文明教化。”裴世清則以大國口吻回答說:“皇帝德並二儀,澤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諭。”隋朝國書的內容,表達了隋朝對日本友好的誠意,讚揚了倭國政通人和的局面,肯定了倭國為發展中日友好做出的努力。
裴世清
裴世清在倭國京城逗留了一個月,圓滿地完成了光榮的使命,即向倭王辭行。倭王為他設宴餞行。大業四年(608)9月11日,裴世清等從難波出發,啟程回國。倭王再次派遣小野妹子為大使,並帶領留學生和學問僧各4人與隋使同往。小野妹子於次年9月才回到日本。

訪問路線

裴世清出使倭國的路線是:先到達百濟,行至竹島,向南可以望見舭羅國(耽羅國)。經過大海中的都斯麻國(對馬島),向東到達一支國(壹岐島)、竹斯國(筑紫國),再向東來到秦王國(風俗與中國相同,《隋書》編撰者認為可能是夷洲)。又經過十餘個倭國的附屬國,來到倭國的都城邪靡堆(《隋書》編撰者認為是魏志倭人傳中的邪馬台)。
裴世清

意義影響

裴世清訪日,直接推動了隋代中日關係的發展,這次訪問,總共在日停留了三個月時間,加深了對鄰邦的了解,增進了友誼,形成了中日關係發展的高潮。在此前此後,日方派往隋朝的使團就有四次之多。作為一代外交大使,裴世清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中日友好關係的史冊上。
另外,與飲食內容相關的筷箸飲食方式,也源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中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箸文化母國。筷子早在唐以前就傳到了亞洲各國,特別是東北亞一帶,最早是在日本。據日本學者山內昶先生指出,推古十六年(608)日本宮中設宴招待隋朝使者裴世清等人時,“席間採用中國餐桌禮節,以兩雙筷子和湯匙作為正式餐具,擺放在餐盤內,這是日本最早使用筷子的正式記錄”。源自中國的箸文化,經過長期發展,現已成為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