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韻宜

袁韻宜,女,1920年4月13日(農曆庚申年二月廿五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北京京劇院京劇劇作家。2004年5月15日(農曆甲申年三月廿七日)2時30分在北京安貞醫院去世,享年8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韻宜
  • 出生日期:1920年4月13日
  • 職業:北京京劇院京劇劇作家
  • 性別:女
人物簡介,作品,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袁韻宜自幼從師習國畫。書香門第的文化生態哺育著她的童年。1938年畢業於陝西省立女子師範。戰亂年代,她苦苦尋求,直到1949年從華北大學三部戲劇專業畢業,才真正踏上理想人生。
袁韻宜在北京市文化事業管理處工作期間,擔任戲曲演員講習班的工作,對從舊社會過來的演員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期間,協助荀慧生對《紅娘》的劇本進行了整理;其後,她又先後在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擔任過專職編劇。

作品

袁韻宜曾改編過京劇《青春之歌》、《奧賽羅》、曲劇《駱駝祥子》,並整理了《鍘判官》。她還把梅派名劇《太真外傳》,從八本整理改編成上、下兩本;她還和陸靜岩一同把豫劇藝術家馬金鳳演出的《穆桂英掛帥》移植為京劇,並成為梅蘭芳的收山之作。
附一:《穆桂英掛帥
豫劇作品。原名《老征東》或《楊文廣奪印》。1954年,經宋詞改編,更名《穆桂英掛帥》,由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劇本於1956年出版,收入《戲曲選》第3卷(1959)。
劇本描寫北宋時,西夏犯境。辭朝隱居的佘太君聞訊,遣曾孫楊文廣、曾孫女楊金花去汴京探聽。楊文廣在校場比武,刀劈兵部尚書王強之子王倫,奪得帥印歸來。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願再為它效力。佘太君勸她以抵禦西夏侵擾為重,穆桂英乃掛帥出征。改編本刪除舊本宣揚的封建倫理觀念和感傷情緒,以及楊文廣被俘、招親等情節,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英雄形象。《辭印》、《掛帥》兩場戲,抒發了穆桂英由感慨楊家歷代忠貞而不獲朝廷信任,到決定掛帥出征的自豪心情和為國為民的責任感。“老太君她還有當年的勇,穆桂英我就無有了當年的威風?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充滿蒼勁、悲壯的色彩。此劇被全國不少劇種、劇團移植上演。洛陽市豫劇團演出的《穆桂英掛帥》,由馬金鳳扮演穆桂英。1958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周年,京劇劇作家陸靜岩和袁韻宜執筆將此劇作為獻禮劇目改編成為京劇。由鄭亦秋導演,梅蘭芳主演。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夏永泉、楊秋玲等參加演出。1959年5月27日(農曆己亥年四月二十日)“京劇《穆桂英掛帥》座談會” 由北京市文聯戲劇組召開。出席者有羅合如、伊兵、胡丹佛、翁偶虹景孤血李剛、魯煤、安西、梅蘭芳姜妙香許姬傳鄭亦秋和改編者京劇劇作家袁韻宜等20餘人,一致認為穆桂英的形象鮮明突出,唱腔、做功俱佳,並指出劇本的文學性還應加強。1959年,豫劇《穆桂英掛帥》移植正式改編成京劇,梅蘭芳亦以其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後一個舞台新形象。
附二:專著《從藝留痕》
袁韻宜1920年4月13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袁韻宜自幼從師習國畫。書香門第的文化生態哺育著她的童年。1938年畢業於陝西省立女子師範。戰亂年代,她苦苦尋求,直到1949年從華北大學三部戲劇專業畢業,才真正踏上理想人生。 北京解放初期,袁韻宜即先後在北京軍管會文管會的舊劇處、中共北京市委文藝工作委員會舊劇科工作,經歷了建國初期戲曲改制的全過程。在她的專著《從藝留痕》說史篇中,留下了珍貴的紀實。袁韻宜參予北京藝培戲曲學校的建成及轉制為北京市戲曲學校,她以教務室主任進入戲曲教育工作。隨著戲曲事業的發展,袁韻宜在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開始了戲曲創作生涯,先後在中國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北京京劇院任專職編劇、創作組組長。無論是新編現代京劇《向警予》、《青春之歌》、《一顆螺絲釘》,還是評劇《駱駝祥子》、《黃花嶺》、以及改編的戲曲劇本《紅娘》、《鍘判官》、《洪湖赤衛隊》(合作)、《李白回表》、《太真外傳》、《慈母淚》等無一不浸透著她的藝術勞動和藝術才情。特別是1959年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梅派名劇《穆桂英掛帥》(合作)在中國京劇的創作發展史上具有傳世價值。如果說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晚年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在藝術上體現出一種剛強豪放,凝重深沉的氣質,正是由於袁韻宜與合作者共同用心血汗水與報國之情塑造了這位光彩奪目的巾幗英雄。《穆桂英掛帥》恰恰是梅蘭芳先生建國後排演的唯一一部新戲。歷史對《穆桂英掛帥》的肯定褒揚是帶給作者最大的寬慰與光榮。
附三:《袁韻宜先生生平》
袁韻宜1920年4月13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袁韻宜自幼從師習國畫。書香門第的文化生態哺育著她的童年。1938年畢業於陝西省立女子師範。戰亂年代,她苦苦尋求,直到1949年從華北大學三部戲劇專業畢業,才真正踏上理想人生。
北京解放初期,袁韻宜即先後在北京軍管會文管會的舊劇處、中共北京市委文藝工作委員會舊劇科工作,經歷了建國初期戲曲改制的全過程。在她的專著《從藝留痕》說史篇中,留下了珍貴的紀實。袁韻宜參予北京藝培戲曲學校的建成及轉制為北京市戲曲學校,她以教務室主任進入戲曲教育工作。隨著戲曲事業的發展,袁韻宜在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開始了戲曲創作生涯,先後在中國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北京京劇院任專職編劇、創作組組長。無論是新編現代京劇《向警予》、《青春之歌》、《一顆螺絲釘》,還是評劇《駱駝祥子》、《黃花嶺》、以及改編的戲曲劇本《紅娘》、《鍘判官》、《洪湖赤衛隊》(合作)、《李白回表》、《太真外傳》、《慈母淚》等無一不浸透著她的藝術勞動和藝術才情。特別是1959年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梅派名劇《穆桂英掛帥》(合作)在中國京劇的創作發展史上具有傳世價值。如果說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晚年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在藝術上體現出一種剛強豪放,凝重深沉的氣質,正是由於袁韻宜與合作者共同用心血汗水與報國之情塑造了這位光彩奪目的巾幗英雄。《穆桂英掛帥》恰恰是梅蘭芳先生建國後排演的唯一一部新戲。歷史對《穆桂英掛帥》的肯定褒揚是帶給作者最大的寬慰與光榮。

人物經歷

1986年12月8日,袁韻宜實現了多年宿願,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不待揚鞭自奮蹄”的黨員戲劇家。她以青年人火一般的熱情把晚年的精力投入到《中國戲曲志.北京卷》的編撰之中。
龐薰琹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實踐是在袁韻宜離休後苦心耕耘15年日漸整理成著,《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龐薰琹工藝美術文集》、《龐薰琹隨筆》、《龐薰琹畫集》、《龐薰琹藝術研究》、《龐薰琹工藝美術設計》、《龐薰琹文集》以及專著《龐薰琹傳》,傾注了她對患難與共幾十年的老伴龐薰琹先生的深知和親情。她出任龐薰琹美術館及學術研究會顧問,受到藝術界尊敬,是因為她的筆耕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具有傳承價值的文化財富。
袁韻宜1987年離休。她酷愛中華文化,尊崇京劇藝術,為人耿直,熱情爽快,她的《從藝留痕》是她的思索、她的追求、她的實踐,連同她的劇作一樣,體現了一種美好的願望以及在人生激流中形成的可貴品格。
袁韻宜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黨的文化藝術事業。她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還熱情關注京劇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她企盼凝聚著民族文化精神的梅派藝術在新世紀發揚光大,後繼有人。她工作中的拚搏意識和豁達大度的樂觀主義精神感染著她身邊的京劇後來人。袁韻宜走時匆匆,沒有留下半句遺言,但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京劇《穆桂英掛帥》 此劇被全國不少劇種、劇團移植上演。洛陽市豫劇團演出的《穆桂英掛帥》,由馬金鳳扮演穆桂英。1958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1959年,豫劇《穆桂英掛帥》移植、改編成京劇,由梅蘭芳主演。 1959年,梅蘭芳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周年將此劇作為獻禮劇目改編,陸靜岩、袁韻宜執筆,鄭亦秋導演,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夏永泉、楊秋玲等參加演出。梅蘭芳亦以其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後一個舞台新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