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一清

衛一清

衛一清(1915-1988)男,生於山西省趙城縣(今洪洞縣)。歷任地球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國家地震局副局長等職。1988年4月於北京逝世,終年7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一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趙城縣(今洪洞縣)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
  • 代表作品:《當代中國的地震工作》
  • 性別:男
  • 籍貫:山西省洪洞縣
  • 職業:中國地震學會副會長
人物簡介,教育經歷,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成就,個人榮譽,人物評價,人物軼事:,王秀文憶衛一清先生,衛一清與《當代中國的地震事業》,人物紀念,

人物簡介

衛一清(1915-1988)男,生於山西省趙城縣(今洪洞縣)。1936年在山西大學採礦系學習,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綏邊區武委會副主任,晉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晉南中心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臨汾軍分區副政委,總參謀部人民武裝部組織處處長,地球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國家地震局副局長等職。他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主持編寫«當代中國的地震工作»。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終年73歲。

教育經歷

1915年生, 山西省洪洞縣人。1936年6月在山西大學採礦系學習期間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 曾任山西趙城縣二區人民自衛隊二中隊指導員、中共汾西縣委書記。
1938年8月調中共中(陽)離(石)特委工作。1939年8月任中離特委宣傳部部長,分管中陽、石樓兩縣的抗日救國鬥爭。12月晉西事變後分管離石縣的工作,組建了抗日游擊第五大隊,任政委。第五大隊編入晉西支隊後,又組建了游擊第六大隊,仍任政委。
1940年4月起任中共晉西區委第四地委宣傳部部長,1942年10月兼任中共臨縣(北)縣委書記,發動和組織民眾減租減息、參軍參戰、支援前線、護送我方過往幹部。1943年,任晉西北行署(同年11月改稱晉綏邊區行署)武裝部部長、 武委會第一副主任,同年12月由晉綏分局指派,與閻秀峰、鄭林率領邊區農、工、青、婦、武等群團負責人,接管並將晉西師範改組為晉綏黨校二部,參與領導整風運動及其甄別工作。1944年5月黨校二部改為晉綏新民主主義教育實驗學校,他任副校長。1945年8月任晉綏邊區武委會主任。9月兼任晉綏邊區參戰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由張稼夫兼任),負責解放區民眾參軍參戰的發動與組織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

曾任晉綏邊區武委會副主任,晉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晉南中心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新中國成立後

1955年調中國科學院工作,歷任地球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和衛一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籌建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以及衛星探測儀器的設計和空間物理研究機構。1958年9月,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成立,任第一屆副主任。1972年調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顧問等職務。
1979年衛一清在中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上講話1979年衛一清在中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上講話
1983年中宣部部署了編寫《當代中國》叢書的任務。國家地震局負責編寫地震卷,即《當代中國的地震事業》。於是已經離休的原國家地震局副局長衛一清同志和當時的國家地震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國瑜共同擔任主編,負責組織編寫地震卷的工作。而具體的領導重擔則落在了衛一清同志的肩上。
1988年4月8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北京,享年74歲。4月21日,衛一清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

主要成就

衛一清同志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在“向科學進軍”的大好形勢下來到中國科學院,從經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揮員轉專為科研戰線的領導幹部,並擔任了地球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當時研究所實行黨委領導,因此擔任書記的衛一清同志對研究所各項工作的決策所起的作用是至為關鍵的。正是他對所長趙九章先生的堅定支持,才使地球物理研究所不斷發展壯大,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在擔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期間,主持並編寫了《當代中國的地震事業》。

個人榮譽

曾任晉綏邊區武委會副主任,晉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晉南中心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成立,任第一屆副主任。歷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顧問等職務。

人物評價

衛一清同志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毅然投筆從戎。他在呂梁孟門及晉綏邊區負責人民武裝部民兵的組織工作和指揮工作時,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鬥爭,被譽為“呂梁英雄”。他調到中國科學院後,為我國建立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的基礎作出貢獻,並參與組織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生產工作。在國家地震局工作期間,他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為促進我國地震工作的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現如今我國地球物理學科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實在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奠定的堅實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地球物理研究所前所長趙九章先生為代表的科學家和前黨委書記衛一清同志為代表的黨政幹部,對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人物軼事:

王秀文憶衛一清先生

第一件就是當時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反派”提出的打倒他的“罪行”,即所謂“趙家天下衛家黨”,趙家即指當時的趙九章所長,他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功勳科學家,那時衛一清是黨委書記,他與趙先生合作比較默契,兩個人把地球所發展為中國科學院規模最大的科研所之一,在地學界很有影響。衛一清本人就是大學生出身,投筆從戎後,為建立新中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解甲後又投入了新中國的科研事業,他比較理解知識分子,能夠識人用人,他與趙所長一樣愛惜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從現在看來,“趙家天下衛家黨”正印證了他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理解的比較深,貫徹的也比較好,黨政之間精誠合作。在他們的領導下,當時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大氣物理、空間科學、地球內部物理及地震科學等各個分支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地球物理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是大批他樹立“三面紅旗”培養所謂“修正主義苗子”的罪行。這三面紅旗指的是當時年輕有為的三位科研人員,顧震潮、周秀驥、巢紀平,是趙所長一手培養的優秀科學家。周秀驥更是從一個高中生進所,趙所長慧眼識英才,送他去大學讀書,去蘇聯留學,回國後破格提拔為副研究員,所謂連升“5 級”。巢紀平也是趙所長看準的一個人才,破格提拔重用,這些都得到了當時黨委書記衛一清的首肯,在那個是非顛倒的年代裡,這三面紅旗也就被扳倒,他們也被扣上了“修正主義苗子”的帽子。周秀驥、巢紀平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衛一清與《當代中國的地震事業》

決定編寫地震卷後,首先就需要組成編輯部來開展日常組織工作,誰來當編輯部主任就是個關鍵問題。當時想請幾個司室領導、主任,但他們都說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且編這本書工作量很大,如果掛名不幹事也說不過去。當時衛一清考慮再三,決定請地質所的何永年同志出山,他說何永年同志頭腦清楚,辦事效率高。但那時何永年工作很忙,科研任務很重,所以他也一再推辭,為請他出來,衛一清不以領導自居,就像當年劉備“三顧茅廬 ”那樣,三到何永年家中去懇請他出山,何永年深受感動,答應擔任編輯部主任,同時還繼續他科研所的任務。很快編輯部建起來,開始了艱難而又漫長的編書工作。
衛一清工作嚴謹,作風雷厲風行。在編委會第一次會議後,定下了編書宗旨和指導思想,立即著手編寫大綱和查閱歷史資料、檔案,編寫地震事業大事記。
衛一清同志身體不好,患有嚴重心臟病,但他工作一絲不苟,每次編委會都親臨會場,聽取大家的意見。
他對書中所要選編的事件、數字,都要求有科學的根據和確鑿的事實。為此,編輯部查閱了大量檔案,還到中央檔案館、中科院檔案館及地質部、科大、北大去專訪和蒐集資料。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資料和數據,有關單位和部門的 50餘人為本書提供了資料和照片等。
衛一清主編在編書過程中儘量節約經費,出差不住高級賓館,只住招待所,吃飯很節約,有時叫碗麵條就能對付過去。三次大型編委會審查編寫提綱和初稿,都在北京召開,從未到過旅遊景點。第一次集中編輯部人員統編是在山西晉祠,住在台站,吃在台站。全書編寫經費只用了五萬元,在所有《當代中國 》叢書中創造了最低經費的記錄,事後 《當代中國 》叢書責任編輯、《當代中國 》研究所的劉朴說:你們地震局用最少的錢編出了優質的一卷書。最值得一提的是,衛一清編書從未有為自己立傳的思想,這一點在開始組建編委會時,有的老同志曾疑心他會為自己過去的功勞樹碑立傳,然而自始至終他都沒有這種想法,更沒有這方面的言論嗎,他主張嚴格按中宣部的要求,如實寫出新中國建立以來直至1985年,這段歲月的地震事業的發展史和取得的成就與經驗教訓,留給當代及後人一部信史。對於他在原地球物理所做黨委書記的業績及在國家地震局任副局長的工作從未提及隻言片語。所以當初對他心存疑慮的人在看到本書時說:這本書比我原來想像的好得多。在與他共處的這些年, 他的高風亮節及辦事一絲不苟的精神使我感動,他使我敬佩。可惜的是,沒等到這本書正式出版,他就駕鶴西去, 見他一生追隨的馬克思和毛澤東了 。

人物紀念

葉篤正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之際,撰文《為我國地球物理科學發展立了大功的人——紀念趙九章先生和衛一清同志》緬懷和紀念衛一清同志。
科學事業的發展,需要傑出的科學家,也需要優秀的黨政幹部。衛一清同志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黨政幹部,和趙九章先生一樣,也是一個為中國地球物理科學的發展立了大功的人,一個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