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魚(魚類)

垃圾魚(魚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垃圾魚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屬鮎魚科,又名吸盤魚、“清道夫"、琵琶魚琵琶鼠魚、“國王異形”,體大,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口唇發達如吸盤。比較難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清道夫
  • 別稱:垃圾魚、吸盤魚、琵琶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硬骨魚亞綱
  • :鯰形目
  • :棘甲鯰科
  • :清道夫魚
形態特徵,歷史,產地分布,飼養管理,繁殖方式,注意事項,

形態特徵

“垃圾魚”一般能長到20—30厘米長,一公斤左右重,垃圾魚繁殖能力很強,每次可產300—500個卵,孵化率幾乎達100%。飼養水溫22~28℃,水質弱鹼性硬水
餌料以藻類為主,也要投餵活食。在水族箱中常吸附在石塊上、玻璃上穩定身體和吸食藻類,也尋覓底棲動物(如水蚯蚓)。在水族箱中繁殖困難。垃圾魚是雜食魚類,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魚卵,也能大量吞食魚苗,威脅著其他魚類的繁殖生長,而且垃圾魚在江河中沒有天敵。可以與其他魚類放在一塊。
全身被盾鱗,體表粗糙,。體灰黑色或淡褐色,體表有黑白色花紋。體格健壯,易飼養,屬於底棲性,不善游泳,只在河底淤泥中生存。此魚在幼魚時,身長不到10厘米,看起來頗可愛,在水族箱中專吃其他魚類排泄物及水底沉澱物、水草甚至爛泥等,胃口奇佳且消化能力好,因此而得名垃圾魚,還有一個比較生活化的名字,叫“清道夫”。
清道夫是雜食魚類,吸食藻類、底棲動物和水中的垃圾,也能大量吞食魚卵和魚苗。在水族箱中常吸附在石塊上、玻璃上穩定身體和吸食藻類,也尋覓底棲動物(如水蚯蚓),是水族箱中忠實的“清潔工”。屬夜行性魚類,可與健康的品種魚混養。清道夫喜食飼料,特別是沉性小顆粒飼料,便於吸盤吸入,對於浮在水面上的小顆粒飼料,會採用肚皮倒貼水面的方式吸食。
儘管如此,清道夫還是可以清潔魚缸的壁面。它擦過的地方都特別的乾淨。清道夫的嘴像吸塵器一樣,把魚糞、綠色的植物統統吸到了肚子裡。它嘴裡還含著一個氣泡,這個氣泡里是氧氣,這樣就可以使它在水裡的時間變長,讓它可以吃到更多的“食物”了。清道夫以魚苗海藻、細菌、飼料為主要食物飢餓難耐時也會吃少量魚類排泄物,這也成為了它名字的由來。

歷史

在19世紀30年代.當科學家首次發現這種奇怪的魚類時,他們就開始從深海里——在300~4000米之間——用拖網把這些待研究物種拖上來二似乎這一物種只有雌性.而沒有雄性一後來有人發現.有的雌性琵琶魚長著奇怪的肉團,令他們震驚的是,在雌魚身上竟然發現了雄魚,原來雄性琵琶魚如果碰到雌魚,便會爬到雌魚身上,與對方的身體完全融為一體,並依靠雌魚來維持活力,而自己卻逐漸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雌魚的循環系統也會延伸到雄魚的體內。
從那以後,人們了解到許多關於這種魚類的一些極特別的事情。雄魚一般不到雌魚體形的十分之一.例如.它們當中最大的一種,雄魚長7.3厘米,而雌魚卻比它大得多。長度有77厘米。
雄魚開始時在海面上生活,之後逐漸長大變成成魚,然後沉入黑暗、廣袤的海底。它不得不找一條雌琵琶魚結伴而行。而在1立方千米的海里可能只有少數幾條.要找到可不容易.好存它有大鼻孔、大嘴巴、一副鋼鋸一樣的牙齒、發達的嗅覺以及比例很大的眼睛,利用這些優勢,來尋找雌魚用來吸引獵物的發光的“漁竿”一如果它夠幸運的話,它能找到一條雌魚,然後就剛顎部牢牢地同定在雌魚的身上,再也不鬆開了。慢慢地.它的眼睛、鼻孔等——身體的所有器官除了睪丸以外——都會退化。

產地分布

原產地:巴西、委內瑞拉
  • 食性: 雜食,清道夫長大以後食量很大,經常吞食落在缸底的魚食,魚蟲

飼養管理

本種魚的飼養很簡單,幾乎只要是水就能養活它們。但是要養好它們最好還是給予它們弱酸性軟水或者中性水質的水為佳。適宜水溫20℃以上。
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同類之間有時發生爭鬥,可與大型熱帶魚混養。雌雄鑑別困難,性成熟的雌魚腹部比雄魚略膨脹。

繁殖方式

卵生,繁殖困難。清道夫的雌雄鑑別不易,人工繁殖同樣很難。家庭養殖幾乎無法完成繁殖活動。漁場裡據稱是通過大水流模擬自然溪流的水文狀態完成繁殖的。

注意事項

實際上這種魚合適當作清道夫,因為它們習性是吸食藻類、底棲動物和水中的垃圾。所以要將它們當清道夫飼養還是要安全得多。而且在夜間會保護其他魚類。但是如果大量生產的話,也有可能會破壞許多魚卵,導致其它魚的繁殖過慢。在中國還沒有天敵,所以要謹慎對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