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勞

血勞指因先後天虧損,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傷血液,以致營血虧少,臟器失其濡養。以面白舌淡,眩暈心悸,血紅細胞少,血紅蛋白量低為主要表現的勞病類疾病。可見於現代醫學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或慢性溶血性貧血等。

《素問·宣明五氣篇》:“久視傷血。”《難經·二十四難》“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據《金匱要略》分虛勞為五勞、七傷、六極之論,指出“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墮落,忽忽喜忘。”“心藏神而主血脈,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為邪氣所乘,則使驚而悸動不定。”因此“血極”即“血勞”之義。《太平聖惠方》載“治婦人骨蒸及血勞等疾,面色黃瘦,四肢無力,煩疼,痰壅涕唾稠粘,不思飲食,赤茯苓散方”指出用赤茯苓散治療血勞。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內科
  • 常見病因:先後天虧損,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傷血液
  • 常見症狀:面白舌淡,眩暈心悸,血紅細胞少,血紅蛋白量低
病因病機,三、臨床表現,四、診斷,五、鑑別診斷,六、辨證施治,七、其他治療,

病因病機

由於長期慢性失血,或因邪毒刺激等而致溶血;中焦脾胃不健,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虛而不能正常受納水谷,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精微,營氣不足,生血乏源;蛔蟲、鉤蟲寄生,或大病久病,失於調理,氣血日虧;先天稟賦不足,或勞神思慮太過,精血虧損,陰血暗耗,皆可形成血勞。

三、臨床表現

臨床常見面白舌淡,眩暈心悸,血紅細胞少,血紅蛋白量低。根據症狀體徵和辨證分型,血勞可分為脾虛血虧證、氣血兩虛證、心肝血虛證、肝腎陰虛證等證型。

四、診斷

1.有偏食、厭食及消化、營養不良,或有各種出血,或患鉤蟲病,或有接觸有害理化因素、藥物等病史;或為孕、產婦及嬰幼兒等。
2.具有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腹脹腹泄,月經失調等表現。
3.面色白或萎黃,唇、眼瞼色淡,舌質淡胖或舌光無苔,皮膚乾皺,發枯易脫,指甲色淡、扁平或反甲;或有黃疸等。
4.血液檢查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水平的10%以上(成人一般紅細胞數:男性<4.0×10/L,女性<3.5×10/L;血紅蛋白量:男性<120g/L,女性<105g/L),但白細胞計數及血小板正常。骨髓象呈增生性貧血改變。

五、鑑別診斷

1.髓勞
以紅細胞、白細胞計數及血小板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減少為特點,骨髓象顯示血細胞增生低下。
2.血脫
以突然大量失血,面色蒼白,脈芤或微,血壓顯著降低為主要表現。

六、辨證施治

1.脾虛血虧證
(1)證候 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少腹脹,便溏,頭暈眼花,婦女月經量少,舌淡,苔薄白,脈弱。
(2)治則 補脾養血。
(3)主方 歸芍六君子湯
(4)方藥 當歸、白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制半夏。
神疲、氣短、頭暈可選加黃芪、紫河車、阿膠;腹脹、便溏,加厚朴、山藥、薏苡仁。
2.氣血兩虛證
(1)證候 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肢體麻木或瞤動,面色淡白或萎黃,唇甲色淡,舌淡,苔少,脈弱。
(2)治則 補益氣血。
(3)主方 八珍湯
(4)方藥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川芎。
神疲、氣短、頭暈可酌加黃芪、紫河車、阿膠;兼出血,加棕櫚炭
3.心肝血虛
(1)證候 心悸,頭暈,面色無華,肢體麻木,或時有肌膚瞤動,或有多夢健忘,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或經閉,舌淡,脈細弱。
(2)治則 補益心肝氣血。
(3)主方 四物湯或歸脾湯。
(4)方藥 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黨參、黃芪、白朮、當歸、茯神、桂圓肉、酸棗仁、木香、炙甘草、遠志、生薑、大棗。
可酌加木瓜、桑椹子、阿膠。
4.肝腎陰虛
(1)證候 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口燥咽乾,肢體麻木或痿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弱而數。
(2)治則 滋補肝腎。
(3)主方 一貫煎
(4)方藥 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川楝子。
神疲、氣短,加黨參、黃芪;頭暈、肢麻,加紫河車、阿膠;五心煩熱,加丹皮、知母、鱉甲。

七、其他治療

1.應進行病因治療
如治療鉤蟲,慢性失血者止血等。
2.血勞嚴重時,可臨時輸血或輸紅細胞等。
3.多食新鮮蔬菜及含鐵較多的食物
如菠菜、豬肝、雞蛋等;忌飲茶。
4.單方驗方
(1)歸脾養心丸 每日2次,口服。
(2)伐木丸 每日3次,口服。
(3)煅綠礬,炒黃豆 以1:2研細末,棗湯泛丸,每日2次。
5.西藥治療
可口服硫酸亞鐵、維生素C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